鬼针草

来自医学百科
The printable version is no longer supported and may have rendering errors. Please update your browser bookmarks and please use the default browser print function instead.
鬼针草
Guǐ Zhēn Cǎo
鬼针草
别名 鬼钗草、鬼黄花、山东老鸦草、婆婆针、鬼骨针、盲肠草、眺虱草、豆渣菜、叉婆子、引线包、针包草、一把针、刺儿鬼、鬼蒺藜、乌藤菜、清胃草、跟人走、粘花衣、鬼菊、擂钻草、山虱母、粘身草、咸丰草、脱力草、小鬼针、索人衣、一包针、家脱力草、跳虱草
功效作用 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消肿。主咽喉肿痛泄泻痢疾黄疸肠痈疔疮肿毒;蛇早咬伤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英文名 Herb of Spanishneedles
始载于 本草纲目拾遗
毒性 无毒
归经  
药性
药味

鬼针草,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生于海拔50-3100米的路边荒地、山坡及田间。国内外均有分布。为我国民间常用草药,可在夏、秋季开花盛期收割地上部分,拣去杂草,鲜用或晒干,以全草入药。《中华本草》功效分类为:清热解毒药、消肿药。

  

植物描述

物种名称

中文名 鬼针草(本草拾遗,图考)

别名 三叶鬼针草、虾钳草、蟹钳草(广东、广西),对叉草、粘人草、粘连子(云南),一包针、引线包(江苏、浙江),豆渣草、豆渣菜(四川、陕西),盲肠草(福建、广东、广西)

学名 Bidens pilosa Linn.

鬼钗草(《本草拾遗》),鬼黄花、山东老鸦草(《福建民间草药》),婆婆针(《苏南种子植物》),鬼骨针(《江苏植药志》),盲肠草、眺虱草(《福建中医杂志》(3):9,1959),豆渣菜、叉婆子(《除害灭病爱国卫生运动手册》),引线包、针包草、一把针(《浙江民间草药》),刺儿鬼、鬼蒺藜(《中国药植图鉴》),乌藤菜、清胃草、跟人走(《泉州本草》),粘花衣、鬼菊、擂钻草、山虱母、粘身草、咸丰草(《闽东本草》),脱力草、小鬼针(《江苏药材志》),索人衣、一包针(《江西草药》),家脱力草(《上海常用中草药》)。  

科学分类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

合瓣亚纲(Sympetalae)

桔梗目(Campanulales)

菊科(Compositae)

鬼针草属(Bidens)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茎直立,高30-100厘米,钝四棱形,无毛或上部被极稀疏的柔毛,基部直径可达6毫米。茎下部叶较小,3裂或不分裂,通常在开花前枯萎,中部叶具长1.5-5厘米无翅的柄,三出,小叶3枚,很少为具5 (-7) 小叶的羽状复叶,两侧小叶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2-4.5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锐尖,基部近圆形或阔楔形,有时偏斜,不对称,具短柄,边缘有锯齿、顶生小叶较大,长椭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3.5-7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或近圆形,具长1-2厘米的柄,边缘有锯齿,无毛或被极稀疏的短柔毛,上部叶小,3裂或不分裂,条状披针形。头状花序直径8-9毫米,有长1-6(果时长3-10) 厘米的花序梗。总苞基部被短柔毛,苞片7-8枚,条状匙形,上部稍宽,开花时长3-4毫米,果时长至5毫米,草质,边缘疏被短柔毛或几无毛,外层托片披针形,果时长5-6毫米,干膜质,背面褐色,具黄色边缘,内层较狭,条状披针形。无舌状花,盘花筒状,长约4.5毫米,冠檐5齿裂。瘦果黑色,条形,略扁,具棱,长7-13毫米,宽约1毫米,上部具稀疏瘤状突起及刚毛,顶端芒刺3-4枚,长1.5-2.5毫米,具倒刺毛。茎直立,下部略带淡紫色,四棱形,无毛,或于上部的分枝上略具细毛。中、下部叶对生,长11~19厘米,2回羽状深裂,裂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尖或渐尖,边缘具不规则的细尖齿或钝齿,两面略具短毛,有长柄;上部叶互生,较小,羽状分裂。头状花序直径约6~10毫米,有梗,长1.8~8.5厘米;总苞杯状,苞片线状椭圆形,先端尖或钝,被有细短毛;花托托片椭圆形,先端钝,长4~12毫米,花杂性,边缘舌状花黄色,通常有1~3朵不发育;中央管状花黄色,两性,全育,长约4.5毫米,裂片5枚;雄蕊5,聚药;雌蕊1,柱头2裂。瘦果长线形,体部长12~18毫米,宽约1毫米,具3~4棱,有短毛;顶端冠毛芒状,3~4枚,长2~5毫米。花期8~9月。果期9~11月。

药材性状

茎略呈方形或圆柱形,幼茎有稀疏短柔毛,尤以节处为多。叶纸质,黄绿色,易碎,多皱缩或破碎,常脱落,展平后,完整叶2回羽状深裂,裂片披针形,上面无毛,下面主脉有稀疏毛。茎顶常有扁平盘状花托,着生10余枚针束状、有四棱的果实,偶见黄色的头状花序。气微,味淡。以身干、色绿、叶多、无杂质者为佳。  

生境分布

产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各省区。生于村旁、路边及荒地中。广布于亚洲和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植物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以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粘壤土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11月果实成熟,割回全草,晒干,脱粒,扬将,备用。3-4月穴播,按行株距33cm×24cm,开穴,穴深3-4cm,播后覆土。温度在18-21℃左右,有一定温度的条件下,约经10-15d出苗。

田间管理 苗高6-8cm,时间苗、补苗,每穴留苗3-4株;并进行松土除草、追施人粪尿。生长旺盛时再施1次人畜粪肥。  

鬼针草-药理作用

鬼针草

将等量鬼针草与海州常山混合制成的水煎剂或酒精浸剂,予大鼠口服,剂量为10克(生药)/公斤/天,共五天,对甲醛性及蛋清性"关节炎"均有明显的消炎作用。豨莶草与海州常山混合制成的水煎剂同且口服,同样有效,说明鬼针草可代替稀英草作消炎药应用。单味鬼针草或海州常山、豨莶草均无明显作用;说明它们之间有相互加强的作用。作好制剂后临时合并应用,同样有效,说明它们混合后作用增强,并非生成新的成分。从复方中分离出的总生物碱及类甾醇虽均有消炎作用,但作用较弱,似非主要成分。其中含大量胆碱,非消炎成分,却可引起副作用唾液分泌、流泪等。 鬼针草的乙醇浸液在体外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抑菌作用,花、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抑菌作用。  

药材描述

中药名称

【药名】鬼针草

【别名】鬼钗草(《本草拾遗》),鬼黄花、山东老鸦草(《福建民间草药》),婆婆针(《苏南种子植物》),鬼骨针(《江苏植药志》),盲肠草、眺虱草(《福建中医杂志》(3):9,1959),豆渣菜、叉婆子(《除害灭病爱国卫生运动手册》),引线包、针包草、一把针(《浙江民间草药》),刺儿鬼、鬼蒺藜(《中国药植图鉴》),乌藤菜、清胃草、跟人走(《泉州本草》),粘花衣、鬼菊、擂钻草、山虱母、粘身草、咸丰草(《闽东本草》),脱力草、小鬼针(《江苏药材志》),索人衣、一包针(《江西草药》),家脱力草(《上海常用中草药》)

【英文名】Herb of Spanishneedles

【拉丁药名】Herba Bidentis Bipinnatae  

中药药性

性味】味苦;性微寒。

①《本草拾遗》:“味苦,平,无毒。”

②《泉州本草》:“性温,味苦,无毒。”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消肿。用于咽喉肿痛泄泻痢疾黄疸肠痈;疔疮肿毒;蛇早咬伤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鲜品倍量;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或取汁涂;或煎水熏洗。

【用药禁忌】《泉州本草》:孕妇忌服。  

各家论述

①《本草拾遗》:“主蛇及蜘蛛咬,杵碎敷之,亦杵绞汁服。”

②《纲目》:“涂蝎虿伤。”

③《福建民间草药》:“散瘀活血,消痈解毒。”

④《江苏植药志》:“捣汁敷,止血。”

⑤《中国药植图鉴》:“煎服,治痢疾,咽喉仲痛,噎膈反胃贲门痉挛及食道扩张等症。有解毒,止泻解热功效。近用治盲肠炎。”

⑥《泉州本草》:“消瘀镇痛,敛金疮。治心腹结痛,产后瘀血月经不通,金疮出血肠出血,出血性下痢尿血。”

⑦《闽东本草》:“治肠痈,淋浊疟疾,黄疸,小便不利,跌打损伤。”

⑧《中国植物志》“ 为我国民间常用草药,有清热解毒、散瘀活血的功效,主治上呼吸道感染、咽喉肿痛、急性阑尾炎急性黄疸型肝炎胃肠炎、风湿关节疼痛、疟疾,外用治疮毒蛇咬伤跌打肿痛。”  

药理作用

将等量鬼针草与海州常山混合制成的水煎剂或酒精浸剂,予大鼠口服,剂量为10g(生药)/kg/天,共五天,对甲醛性及蛋清性关节炎均有明显的消炎作用。豨莶草与海州常山混合制成的水煎剂同量口服,同样有效,说明鬼针草可代替豨莶草作消炎药应用。单味鬼针草或海州常山、豨莶草均无明显作用;说明它们之间有相互加强的作用。作好制剂后临时合并应用,同样有效,说明它们混合后作用增强,并非生成新的成分。从复方中分离出的总生物碱及类甾醇虽均有消炎作用,但作用较弱,似非主要成分。其中含大量胆碱,非消炎成分,却可引起副作用如唾液分泌、流泪等。鬼针草的乙醇浸液在体外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抑菌作用,花、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抑菌作用。  

药方选录

①治疟疾:鲜鬼针草八至十二两。煎汤,加入鸡蛋一个煮汤服。(《闽东本草》);

②治痢疾:鬼针草柔芽一把。水煎汤,白痢配红糖,红痢配白糖,连服三次。(《泉州本草》);

③治黄疸:鬼针草、柞木叶各五钱,青松针一两。煎服。(《浙江民间草药》);

④治肝炎:鬼针草、黄花棉各一两五钱至二两。加水1000毫升,煎至500毫升。一日多次服,服完为止。(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⑤治急性肾炎:鬼针草叶五钱(切细)。煎汤,和鸡蛋一个,加适量麻油茶油煮熟食之,日服一次。(《福建中医药》6(2):19,1961〕;

⑥治偏头痛:鬼针草一两,大枣三枚。水煎温服。(《江西草药》);

⑦治胃气痛:鲜鬼针草一两五钱。和猪肉四两同炖,调酒少许,饭前服。(《泉州本草》);

⑧治大小便出血:鲜鬼针草叶五钱至一两。煎汤服。(《泉外体草》);

⑨治跌打损伤:鲜鬼针草全草一至二两(干的减半)。水煎,另加黄酒一两,温服,日服一次,一般连服三次。(《福建民间草药》);

⑩治四肢无力:脱力草一把。煎汤服。(《江苏药材志》);

⑾治蛇伤、虫咬:鲜鬼针全草二两,酌加水,煎成半碗,温服;渣捣烂涂贴伤口,日如法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⑿治气性坏疽:鲜鬼针草全草,用冷开水洗净,水煎汤熏洗。(《福建民间草药》)⒀治金疮出血:鲜鬼针草叶,捣烂敷创口。(《泉州本草》)  

鬼针草-“鬼针草”和“大狼把草”比较

鬼针草

一:共同点:两药都生长在路边,荒地,水沟边等处,果实皆会粘在人们的衣服上。因其具有一种特殊的气味,所以,猪,牛,羊等动物皆不生吃这两种草药。但是,煮熟以后,仍可以喂猪,做猪饲料。花黄色。6-—11月采收全草。都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的功效,都可以泡在保温杯里,代茶饮服。皆能够治疗感冒,喉咙痛,痢疾等疾病。 二:不同点:其实,两药之间,只要认真观察,仔细对照,比较,还是可以准确地分辨清楚的。(1)茎不同:大狼把草的茎,一般是近圆型的;鬼针草的茎,通常是带四棱形。(2)叶不同:大狼把草羽状复叶对生,小叶3-----5片,披针形;鬼针草枝梢叶对生或互生,三裂或不裂;(3)花不同:大狼把草无舌状花,但是,花序下有发达的叶状苞片;鬼针草有白色或是黄色的舌状花。(4)果不同:大狼把草瘦果扁平,顶端有2个短刺;鬼针草瘦果细棒状,顶端有3-----4个短刺;(5)功能和主治不同:大狼把草有强壮,养阴之效,故民间中医经常把它单用或是配伍使用,治疗体虚乏力消化不良肺结核盗汗泌尿系感染,肝炎等疾病;鬼针草有活血散淤之效,故民间中医经常用它单用或是配伍使用,治疗毒蛇咬伤,跌打损伤,阑尾炎痔疮慢性溃疡冻疮高血压高血脂等症。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就可以明白了:为什么有的人喝“鬼针草茶”以后,体力精力会大增,可是,高血压,高血脂却没有降下来的主要原因:原来是有的人误把“大狼把草”当作“鬼针草”来使用了。

至于干品的鉴别:可以从各自的果实特征着手。瘦果扁平,顶端有两个刺者,就是大狼把草。瘦果细棒状,顶端有3----4个刺的,就是鬼针草或是功效,主治和鬼针草一样的婆婆针。当然,也有极少数鬼针草的顶端只有两个刺者。  

临床应用

1.治疗阑尾炎:取鬼针草干品0.5-1两(鲜品1.5两)煎服,或加冰糖蜂蜜牛乳同服,每日l剂。治疗35例(并发其他症状者,临时配用对症药物),其中亚急性阑尾炎21例,痊愈16例,有效5例;慢性阑尾炎14例,痊愈9例,有效3例,无效2例。服药最少1剂,最多40剂,半数以上l-3剂。22例发热,半数以上l-3日退热,最长l例12日后体温始降至正常;右下腹疼痛平均约5天左右减轻或消失,消失率为80%。治程中未见副作用。

2.治疗小儿腹泻:取鲜鬼针草6-10棵(干的3-5棵)加水浸泡后煎成浓汁,连渣倒入盆内,用于熏洗患儿两脚。腹泻轻者每天熏洗3-4次,较重者熏洗6次。L-5岁洗脚心,5-15岁洗至脚面,腹泻严重者熏洗位置可适当提高。民间有熏洗超过内踝将引起便秘之说,有待证实。  

化学成分

全草含金丝桃甙(hyperoside),异奥卡宁-7-O-葡萄糖甙(isookanin-7-O-βDglucopyranoside),奥卡宁(okanin),海生菊甙(maritimetin),水杨酸(salicylic acid),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没食子酸(gallic acid)和脂肪酸类化合物。又含微量聚乙炔类化合物(polyacetylene)ⅩⅠⅤ及多种强极性炔类化合物]。另报道全草含总黄酮4.035%,其中叶含6.26%,种子0.84%,茎0.74%,根0.67%;全草还含天冬氨酸(aspat-tic acid)1.86%,苏氨酸(threonine)0.82%,丝氨酸(setine)0.72%,谷氨酸(glucamic acid)2.20%,甘氨酸(glucine)0.96%,丙氨酸(alanine)1.02%,缬按酸(valine)1.10%,蛋氨酸(methio-nine)0.28%,酪氨酸(lysine)0.64%,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0.97%,赖氨酸(lysine)0.95%,粗氨酸(arginine)0.99%,脯氨酸(proline)1.43%等多种氨基酸以及香豆粗,生物碱,蒽醌甙,糖,胡萝卜素,多元酚类和维生素等。根含微量聚乙炔类化合物(polyacetylene)Ⅰ、Ⅱ、Ⅲ、Ⅳ[3],茎叶含挥发油,鞣质,苦味质,胆碱等,果实含油27.3%。

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