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

来自医学百科
李子
Lǐ Zi
李子
别名 李实、嘉庆子、山李子、嘉应子
功效作用 清热生津;消积。主虚劳骨蒸消渴食积
英文名 fruit of Jampanese Plum.
始载于 滇南本草
毒性 有毒(一说无毒)
归经 脾经肝经肾经
药性
药味

植物

原料介绍

Plum(Prunus,spp.)李子蔷薇科植物李的果实,俗称“恐龙蛋”。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7~8月间采收成熟果实,洗净,去核鲜用,或晒干用。饱满圆润,玲珑剔透,形态美艳,口味甘甜,是人们喜食的传统果品之一。它既可鲜食,又可以制成罐头、果脯,是夏季的主要水果之一。  

营养分析

1. 促进消化:李子能促进胃酸和胃消化酶的分泌,有增加肠胃蠕动的作用,因而食李能促进消化,增加食欲,为胃酸缺乏、食后饱胀、大便秘结者的食疗良品;

2. 清肝利水:新鲜李肉中含有多种氨基酸,如谷酰胺、丝氨酸、氨基酸、脯氨酸等,生食之对于治疗肝硬化腹水大有种益;

3. 降压、导泻、镇咳:李子核仁中含苦杏仁甙和大量的脂肪油,药理证实,它有显著的利水降压作用,并可加快肠道蠕动,促进干燥的大便排出,同时也具有止咳祛痰的作用;

4. 美容养颜《本草纲目》记载,李花和于面脂中,有很好的美容作用,可以‘“去粉滓黑黯”,“令人面泽”,对汗斑、脸生黑斑等有良效。  

相关人群

一般人群均能食用

1. 发热口渴、虚痨骨蒸肝病腹水者,教师、演员音哑或失音者,慢性肝炎、肝硬化者尤益食用。

2. 李子含高量的果酸,多食伤脾胃,过量食用易引起胃痛溃疡病及急、慢性胃肠炎患者忌服。

3. 多食易生痰湿、伤脾胃,又损齿。故脾虚痰湿及小儿不宜多吃。

4. IGA肾病患者是不能食用李子的,因为,李子中的酸性含量很大。  

食物相克

李子同蜜及雀肉、鸡肉、鸡蛋、鸭肉、鸭蛋食,损五脏;勿同麋鹿肉食。(引自《饮食须知》)  

制作指导

李子宜与冰糖炖食,可以润喉开音。  

食疗作用

李子性平、味甘、酸;入肝、肾经。

具有生津止渴、清肝除热、利水的功效;

主治阴虚内热,骨蒸痨热,消渴引饮,肝胆湿热,腹水,小便不利病症。  

其他相关

民间谚语:“桃饱人,杏伤人,李子树下抬死人。”言李不可多食。

《本草纲目》:“(李花)苦、香、无毒。令人面泽,去粉滓黑黯。”

《随息居饮食谱》:“清肝涤热,活血生津”; “多食生痰,助湿发疟痢,脾弱者尤忌之。”

《医林纂要》:“养肝,泻肝,破瘀。”

《本草求真》:李子治“中有瘤热不调,骨节间痨热不治,得此酸苦性入,则热得酸则敛,得苦则降,而能使热悉去也。”

《泉州本草》:“清湿热,解邪毒,利小便,止消渴。治肝病腹水,骨蒸劳热,消渴引饮等症。”  

备注

1. 未熟透的李子不要吃;

2. 切忌过量多食,易引起虚热脑胀、损伤脾胃;

3. 《尔雅》:“五沃之土,其木宜梅李。”

《乐府诗集.古辞.君子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南朝梁.沈约。《麦李诗》:“青玉冠西海,碧石弥外区。化为中园实,其下成路衡。在先良足贵,因小邀难逾。色润房陵缥,味夺寒水朱。摘持欲以献,尚食且踯躅”

魏文帝与吴质书曰:“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 ”西晋.傅玄。《李赋》:“潜实内结,丰彩外盈,翠质朱变,形随运成。清角奏而微酸起,大宫动而和甘生。”

晋.潘岳。《闲居赋》:“周文弱校之枣,房陵朱仲之李。

素问》亦称李味属肝。

《医林纂要》认为李可“养肝、泻肝、祛瘀”。

《泉州本草》称李有“清湿热,解邪毒,利小便,止消渴”作用。古代多将李用于治疗肝脏疾患,肝硬化腹水患者食鲜李子有辅助治疗作用。  

食疗价值

蔷薇科乔木植物李的成熟果实。又称李实、嘉庆子。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夏季采收,洗净,去核鲜用,或晒干用。

[性能]味甘、酸,性凉。能清肝热,生津液。

[参考]李子的营养略低于桃子,含糖、微量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C,烟酸、钙、磷、铁、天门冬素、谷酰胺、丝氨酸、甘氨酸、脯氨酸、苏氨酸丙氨酸等成分。

[用途]用于肝虚有热,虚劳骨蒸;胃阴不足,口中干渴。

[用法]生食,绞汁,或以干品煎汤服。

[注意]多食伤脾胃,使人少食腹泻

[附方]

1,鲜李汁:李子100~120g,去核捣碎,绞取汁液,加蜂蜜少许服。

源于《随息居饮食谱》。本品既能清肝经虚热,又能养胃阴、生津液。用于胃阴不足。此外,也可用于气阴不足人对夏令炎热不适应。

2,驻色酒:鲜李子250g,绞取汁液,和米酒250ml兑匀,夏初服用,每次小杯。

3源于《说林》。古人认为,夏日(立夏)饮李汁酒,可使妇女容颜美丽,故称驻色酒。可供参考使用。

食疗举例:鲜李子2-3枚,醋浸后水煎,每次饮汤20~50毫升,一日-4次,可作慢性子宫出血月经过多的辅助治疗。

4鲜李或醋浸李子4-8个,捣烂,水煎后洗患处,用于治疗体癣有一定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