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

来自医学百科

消渴,病名。泛指具有多饮、多食、多尿症状的疾病。出《素问.奇病论》。亦作痟渴。分上消、中消、下消三种。《证治汇补.消渴章》:“上消者心也,多饮少食,大便如常,溺多而频。中消者脾也,善渴善饥,能食而瘦,溺赤便闭。下消者肾也,精枯髓竭,引水自救,随即溺下,稠浊如膏。”本证见于糖尿病尿崩症等。详上消、中消、下消各条。又指口渴、多饮、多尿小便甜的病证。《外台秘要》卷十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即现代之糖尿病。又指以口渴、尿少为主证的病证。《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夫痟渴者,为虽渴而不小便也。”又:《伤寒论》中所述之消渴,系指在热病过程中的口渴引饮、多尿,与内科杂病之消渴病含义不同。

消渴是一个古老的中医概念。近年来,消渴概念逐步被理解成为人体高消耗应激。原来曾经被禁止或限制的谷物,重新成为糖尿病患者的主要食物。高碳水化合物饮食、谷物保护等指导原则重新成为主流意识。  

消渴总论

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疾病。又称消瘅、肺消、消中。消渴病变脏腑在肺胃肾。燥热伤肺,则治节失职,肺不布津;燥热伤胃,则胃火炽盛,消谷善饥;燥热伤肾,则肾失固摄,精微下注。凡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或情志失调,气郁化火,或劳欲过度,耗伤肾阴,均可诱发该病。常见证型有:①肺热津伤型消渴。证见烦渴多饮,口干尿多,舌边尖红,脉洪数。治宜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方用消渴方加味。②胃热炽盛型消渴。证见多食易饥,体瘦便秘,苔黄脉滑。治宜清胃火,生津液。方用玉女煎加味。③肾阴亏虚型消渴。证见尿频量多,口干腰酸,舌红脉沉细。治宜滋阴固肾,方用六味地黄丸。该病迁延日久,阴损及阳,可致阴阳两虚,证见尿频,饮一溲一,腰膝酸软,面黑耳干,舌淡脉沉细。方用金 匮肾气丸。消渴兼证较多,可并发肺痨、痈疽、目疾、中风等病证。此外,临证时还可根据多饮、多食、多尿的程度来辨明上、中、下三焦的病位,指导治疗。除中药外,调节情志,控制饮食亦很重要。  

消渴治疗的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禀赋不足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即已认识到先天禀赋不足,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内在因素。《灵枢.五变》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其中尤以阴虚体质最易罹患。

2.饮食失节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发为消渴。《素问.奇病论》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3.情志失调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或劳心竭虑,营谋强思等,以致郁久化火,火热内燔,消灼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正如《临证指南医案.三消》说:“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

4.劳欲过度房室不节,劳欲过度,肾精亏损,虚火内生,则火因水竭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终致肾虚肺燥胃热俱现,发为消渴。如《外台秘要.消渴消中》说:“房劳过度,致令肾气虚耗,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

消渴病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三脏之中,虽可有所偏重,但往往又互相影响。

肺主气为水之上源,敷布津液。肺受燥热所伤,则津液不能敷布而直趋下行。随小便排出体外,故小便频数量多;肺不布津则口渴多饮。正如《医学纲目.消瘅门》说:“盖肺藏气,肺无病则气能管摄津液之精微,而津液之精微者收养筋骨血脉,余者为溲。肺病则津液无气管摄,而精微者亦随溲下。”

胃为水谷之海,主腐熟水谷,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脾胃受燥热所伤,胃火炽盛,脾阴不足,则口渴多饮,多食善饥;脾气虚不能转输水谷精微,则水谷精微下流注入小便,故小便味甘;水谷精微不能濡养肌肉,故形体日渐消瘦。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而寓元阴元阳。肾阴亏虚则虚火内生,上燔心肺则烦渴多饮,中灼脾胃则胃热消谷,肾失濡养,开阖固摄失权,则水谷精微直趋下泄,随小便而排出体外,故尿多味甜。

消渴病虽有在肺、胃、肾的不同,但常常互相影响,如肺燥津伤,津液失于敷布,则脾胃不得濡养,肾精不得滋助;脾胃燥热偏盛,上可灼伤肺津,下可耗伤肾阴;肾阴不足阴虚火旺,亦可上灼肺胃,终至肺燥胃热肾虚,故“三多”之证常可相互并见。

消渴病日久,则易发生以下两种病变:一是阴损及阳,阴阳俱虚。消渴虽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但由于阴阳互根,阳生阴长,若病程日久,阴损及阳,则致阴阳俱虚。其中以肾阳虚脾阳虚较为多见。二是病久人络,血脉瘀滞。消渴病是一种病及多个脏腑的疾病,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且阴虚内热,耗伤津液,亦使血行不畅而致血脉瘀滞。血瘀是消渴病的重要病机之一,且消渴病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也与血瘀密切有关。

上消(肺热津伤)

【证见】 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洪数。

【治法】 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方药】

1.主方玉泉丸(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加减

处方:天花粉葛根各30克,生地黄麦冬各15克,黄芩10克,五味子6克,山药、石斛各20克。水煎服。

2.中成药消渴丸,每次=10粒,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降酮汤(李振琼等《奇效验秘方》)

处方:黄芪40克,生地黄30克,山药30克,玄参35克,黄芩15克,黄连15克,川芎15克,黄柏15克,赤芍15克,苍术15克,栀子20克,茯苓20克,当归20克,生牡蛎5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剂。

(2)人参白虎汤(漆浩《良方大全》)

处方:生石膏50克,知母15克,白参10克,粳米20克,甘草15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剂。

中消(胃热炽盛)【证见】 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结舌苔黄干,脉滑数。

【治法】 清胃泻火养阴生津。

【方药】

1.主方玉女煎(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麦冬、生地黄、玄参各15克,石膏、天花粉各30克,黄连、栀子、知母各10克,牛膝12克。水煎服。

若大便干结者,可合调胃承气汤

2.中成药消渴丸,每次-10粒,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参黄降糖方(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大黄、桂枝各6-12克,桃仁9~12克,玄明粉3-6克,甘草3克,玄参、生地黄各12。15克,麦冬12克,黄芪30—45克。水煎服。

(2)萝卜汁(来春茂《新中医》1987.8)

处方:红皮白肉萝卜,捣碎榨取汁,每日服100一150毫升,早晚各服1次,7日为1个疗程,连用3-4个疗程。

(3)消三多汤(李振琼等《奇效验秘方》)

处方:党参30克,知母10克,生石膏30克,黄连9克,阿胶9克(溶化),白芍15克,天花粉10克,山药15克,黄精15克,何首乌15克,麦冬9克,地骨皮9克,鸡子黄2枚。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剂。

(4)扶脾消渴汤(王文彦验方)

处方:党参20克,白术15克,山药20克,沙参20克,麦冬15克,百合15克,玉竹15克,焦山楂20克,鸡内金15克,陈皮10克,甘松15克,葛根15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剂。

下消(肾虚精亏)

【证见】 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尿甜,口干,头晕,腰腿酸痛。舌质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 滋阴益肾

【方药】

1.主方六味地黄丸(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加减

处方:山药20克,山茱萸、生地黄各15克,牡丹皮10克,茯苓15克,泽泻9克,枸杞子12克,五味子6克,天花粉30克。水煎服。

若阴损及阳,肾阳亦虚者,可加熟附子10克,肉桂5克,菟丝子巴戟天各12克。气虚者,加黄芪、党参各20克。

以上各型如出现血瘀之证,可加丹参20克,桃仁、红花各10克。

2.中成药

(1)杞菊地黄丸,每次9克,每日3次。

(2)消渴丸,每次—10粒,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下消饮(田凤鸣《中国奇方全书》)

处方:天花粉60克,山药40克,黄芪、白术、枸杞子各30克,生地黄、熟地黄各20克,山茱萸、桑螵蛸、黄柏各12克。水煎服。

(2)滋肾蓉精丸(李振琼等《奇效验秘方》)

处方:黄精20克,肉苁蓉15克,制何首乌15克,金樱子15克,山药15克,赤芍lO克,山楂10克,佛手10克,五味子10克。上药共烘干研细末,水泛为丸,山楂粉炭末,包衣,打光干燥,每服6克,每日3次,30日为1个疗程,平均服药时间45日。

(3)补肾滋阴汤(漆浩《良方大全》)

处方:熟地黄20克,生地黄20克,枸杞子30克,山茱萸15克,桑螵蛸12克,黄柏12克,天花粉60克,玄参20克,何首乌30克,黄芪30克,白术30克,山药4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剂。

消渴治疗的其他疗法

1.饮食疗法

(1)猪胰淮山:猪胰1具,山药30克,同煲汤,加盐调味服食。

(2)玉米须煲猪瘦肉:玉米须30克,猪瘦肉100克,共煲汤,加盐调味去玉米须服食。

(3)猪胰粉:猪胰适量焙干,研成细末,每次6克,每日2次,水送服。

(4)松树二层皮60克(干品,老大松树为佳),猪骨适量,共煎汤服。

以上各方均适用于各型消渴。  

当代学术争鸣

中日友好医院中医糖尿病科主任仝小林教授认为,有一些病的症状也是“因渴而消” ,比如甲亢、尿崩症等。因此,消渴症并不能特指糖尿病。唐朝医家甄立言把消渴症称为“消渴病”,其主要依据是“尿甜”,也就是现在说的“尿糖”。但临床上很少会观察尿是否甜,而且,这对治疗也没有多大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出现“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乏力),即消渴的病人,在糖尿病人中只占少部分,将近80%的病人在临床上并不出现“三多一少”。如果根据尿糖或是出现“三多一少”来诊断,会延误大多数糖尿病人的病情。现在所讲的糖尿病,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与消渴症有了很大的不同。糖尿病除了血糖的升高,主要并发症如眼底病变、肾脏病变及糖尿病足等,都是对微小血管的损害。中医习惯上将小血管叫做脉络,将大血管叫做经络。所以,糖尿病的主要损害体现在脉络上,而它对心脑大血管的损害多是间接的,而且只是损害大血管的原因之一。仝小林教授认为,如果中医要给糖尿病命名,叫做“糖络病”更恰当。将糖尿病称为“糖络病”的最大意义就是既着眼于“糖”,又着眼于“络”。这样,从发现糖尿病的那一天起,就会重视疾病对脉络的损伤,着眼于防治因脉络损伤而引发的并发症,做到“有则治疗,无则预防”。

对确立消渴证的学术价值,也由支持的学者。如聂文涛认为,消渴证关注了人体内的一种驱动力,现代心身医学称之为内驱力。也就是身体有高分解的冲动;高分解的结果是消渴。所以,针对消渴的治疗方剂,往往同是对糖尿病、甲亢等疾病有效。这是中医立足于身体体征变化解决疾病的价值所在。聂文涛在《是驯服血糖,不是束缚血糖》一文中指出:中医学强调人体变化是必须有主导力量起作用。也就是谁行“政令”的问题。这种“德”与“位”的关系辨析,也是《易传.系辞上》开篇就讲的。根据这种基本的中医思维,人体胰岛素不敏感状态是因为胰岛素不当令的原因。那么,此时由谁来行“政令”呢?这就是胰高糖素。这说明糖尿病的根本不是合成不足,而是消耗太大。因为胰高血糖素是促进人体物质分解的,而胰岛素是促进人体物质合成的。显然,频发低血糖、相对低血糖或身体局部血糖供应不全都可能导致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强,从而出现糖尿病。因此,必须避免对血糖的这种刺激。所以,中医学自《黄帝内经》以来一直注意谷物保护。现高碳水化合物是因已经成为公认的糖尿病患者健康进食方式。  

消渴患者的注意事项

消渴是指消谷善饥,口渴多饮,并因多饮而多尿,由消耗而致消瘦之证。它是一个独立的证候,《内经》中称本病为"消瘅"、"鬲消"、"肺消"、"消中",提示本病与多脏器有关系。主要涉及西医学之糖尿病。

【诊断注意事项】

注意年龄因素 发病年龄不同病情发展、轻重及预后也不同。中年之后发病者,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类似虚劳,常有痈疽、肺痨及心、脑、肾、眼等并发症;年龄小者,一般发病急,进展快,病情重,症状多具典型性,预后较差。

注意分辨病位、病性 消渴有上、中、下三消之分,上消属肺,以口渴多饮为主症。中消属胃,以多食善饥为主症。下消属肾,以多尿为主症。

一般病变早中期,病位在上、中二焦,后期病变以中、下焦为主。临床症状较复杂,没有明显界限,不易区分,应结合气血、阴阳、脏腑来辨别;本病的特点为本虚标实,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因病程长短和病情轻重不同,阴虚燥热各有偏重,阴虚以瘀血内停和痰浊中阻为主。

注意辨别本证与并发症 多数患者先见本证,有少数病人首诊时本症不明显,易被忽视,常因痈疽、眼疾、心血管疾病首诊而发现本病。应辨明本证与并发症的关系,以遵循治病求本的原则。

注意鉴别诊断

精神性烦渴:以烦渴多尿为临床特点,由于多饮常导致多尿、低比重尿,症状可随情绪而波动是本病最典型的特征。实验室检查提示尿激素水平正常。  

重要文献及价值

1、《黄帝内经.奇病论》

在中医经典文献《黄帝内经.奇病论》中已经明确从行为方式上阐述消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西方在二百多年前才把消渴证的最多数Ⅱ型糖尿病确认为行为方式疾病,其标志是John rollo在1797年发现了尿糖。《黄帝内经.奇病论》确定消渴为行为方式疾病,并且认为是脂肪类物质摄入过多,注视摄入过少造成的。这一点在明代医学著作《景岳全书》中进一步做了说明:"消渴病,其为病之肇端,皆膏粱肥甘之变,酒色劳伤之过,皆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少有也。"

相比John rollo,《黄帝内经.奇病论》不仅早关注行为问题近二千年,而且得出的结论也是正确的。而John rollo得出的结论但却包含了大量的错误。John rollo通过对Meredith船长的观察,发现当Meredith吃面包,谷物,水果等植物食品的时候,尿糖增多;而吃肉类食品的时候尿糖相对减少。于是,John rollo得出结论:糖尿病应定位在肾脏(尿糖问题),是吃含碳水化合物高的植物食品造成的。因此饮食低碳水化合物和高脂肪和蛋白质是该疾病的饮食方案。这种饮食方案影响了十几代糖尿病患者,造成了患者难以康复的局面。我们已经知道:(1)糖尿病的定位应是血糖而非尿糖;(2)在胰岛而不在肾;(3)是摄入碳水化合物不足发病的而不是过多。实际上,有的时候尿糖增多正表明身体血糖升高的缓解,而不是加重。1999年剑桥大学Hales教授公开的调查结果被全世界所重视:在美国,亚洲人西方生活化后Ⅱ型糖尿病发病率迅速升高,欧洲人的发病率则没有明显变化。 Hales教授的证据表明,生活方式(主要是饮食结构)改变造成了Ⅱ型糖尿病的爆发。谷物保护曲线的发现更证实了这一点。

现在高碳水化合物已经成为糖尿病人新的饮食指导标准。

2、《诸病原候论》

隋代医学著作《诸病原候论》在防治糖尿病的指导中直接指出了运动与进餐时间安排问题:"先行一百步,多者千步,然后食。"这不仅提出了通过运动治疗和饮食治疗来康复消渴,而且首次关注了运动量和吃饭时间的关系。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全世界所有的糖尿病康复指南都把运动治疗和饮食治疗作为最先手段。

3、《千金方》

唐代医学著作《千金方》中记载了行为方式不仅是疾病的起因,也是疾病复发的原因:"不减滋味,不戒嗜欲,不节喜怒,病已而可复作。"这里的“已”,是解决的意思,也就是治愈。关于古代是否者的治愈过糖尿病的争议,是基于错误控制碳水化合物后见不到康复的糖尿病患者。近年来,对食物结构变化的调查越来越受到重视。谷物对胰岛细胞功能的保护作用已经被各种研究证实,尤其是谷物保护曲线的发现使很多人相信孙思邈记载的糖尿病康复是真实的。天津医科大学王英博士关注聂文涛的谷物保护曲线的发现和双高综合症等认识,提出《糖尿病行为医学技术指南》并在发表时被合作者推为第一作者。王英博士因此被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中国民族卫生协会授予“改革开放30年中医药发展贡献奖”。王英博士明确指出孙思邈关于消渴证康复的记载是真实可信的。

4、《辩证冰鉴》

清代医学著作《辩证冰鉴》描述了进食对解除消渴的意义:"得食则渴减,饥则渴尤甚。"这些宝贵的经验,为今天的糖尿病行为研究奠定了基础。为当代学者发现谷物保护下的血糖曲线提供了文献支持。这是中国古代记述碳水化合物对胰岛功能保护意义的临床经验记载。美国糖尿病协会目前主张高碳水化合物饮食也证实了陈氏记载的准确。王英博士在《糖尿病行为医学技术指南》中明确指出谷物保护的主张是受到陈士铎的启发。

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