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防治原则

来自医学百科
112.247.67.26讨论2014年2月6日 (四) 14:53的版本 (以“{{Hierarchy header}} DIC的防治要采取综合措施,主要原则如下: 1.以严重感染引起的DIC为例,及时有效地控制原发感染病灶,...”为内容创建页面)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DIC的防治要采取综合措施,主要原则如下:

1.以严重感染引起的DIC为例,及时有效地控制原发感染病灶,对DIC的防治起着决定性作用。

2.研究发现,肝素的抗凝效果与AT-Ⅲ相关。因为AT-Ⅲ是肝素辅助因子,肝素可与AT-Ⅲ的赖氨酸残基形成复合物,从而加速AT-Ⅲ对凝血酶灭活,此外,AT-Ⅲ对血小板聚集也有一定抑制作用。DIC患者原先存在AT-Ⅲ减少或DIC本身引起的AT-Ⅲ减少均会影响肝素的抗凝效果。因此,有人认为,在应用肝素以前或同时,如能应用AT-Ⅲ制剂,则可提高肝素的抗凝效果。

3.重新建立凝血和纤溶间的动态平衡DIC时由于大量凝血因子血小板消耗,因此在病情控制或使用肝素治疗后,以及在恢复期可酌情输入新鲜全血、冰冻血浆纤维蛋白原等,以利凝血、纤溶间恢复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