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晓松

来自医学百科
顾晓松

  顾晓松,1953年12月[1] 生于江苏南通,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博士,中共党员。南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主任,九届、十届和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江苏省优秀学科带头人。多次应邀出席国际会议,并赴日本、德国、英国等讲学和客座研究,在国内外核心期刊等杂志共发表论著30多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 ,中国高科技产品博览会金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工程学院院士[3] 。

  中文名 顾晓松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江苏南通

  出生日期 1953年12月

  职 业 教师

  毕业院校 南通医学院

  学位/学历 博士

  专业方向 神经再生

  职 务 江苏省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主任

  主要成就

  中国工程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77-1980年,本科就读于南通医学院(今南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临床医学专业,[4]

  1980年1月,留校任教,[5] 先后担任南通医学院人体解剖学助教、讲师、副教授、基础部主任。

  1983-1987年,研究生就读于南通医学院(今南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人体解剖学专业,[4] 后获得了上海医科大学[6] 医学博士学位,曾任南通大学校长、党委书记,现为南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2年6月-1993年7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先后赴德国慕尼黑科技大学、马普研究院和英国伦敦大学访问研修。在人体解剖学和神经科学领域中从事基础与应用研究工作,其中脊神经感觉神经元29KD蛋白的应用基础研究、神经生长因子与神经发育再生方面研究、神经化学诱向生长研究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97年5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7]

  2013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2014年,荣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

  2015年12月7日,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学部院[3] 士。[8]

  现任中国解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解剖学会再生医学分会主任、江苏省解剖学会理事长。《解剖学报》、《解剖学杂志》、《解剖学研究》副主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

  主要成就

  学术成就

  顾晓松教授多年来主要从事神经损伤与修复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863重大专项课题、国家973计划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研究课题十余项。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和参编出版专著6部;研究成果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获中国发明专利3项,正在申请的中国发明专利3项;曾多次应邀出席国内外学术会议,作专题报告。

  在组织工程与神经再生的研究方面,构建的人工组织神经移植物,成功修复大鼠、犬坐骨神经缺损,获中国发明专利,相关产品已进入临床试用,用于修复周围神经缺损,初步疗效观察效果良好,基础研究工作的相关论文已在国际临床神经科学的权威杂志《Brain》(影响因子8.201)上发表,该杂志的编辑部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此项研究应对了国际脑的研究十年中未能解决的挑战。在中药促神经生长的研究过程中,研制开发的中药合剂—神经生长液,已获中国发明专利,并成功的进行了技术转让,正在进入临床试用。

  获得荣誉

  顾晓松教授所带领的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学科,2005年被遴选江苏省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所带领的学科梯队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师集体;作为实验室主任,所领导的江苏省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在软硬件建设、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开放交流等方面均取得了较明显的成绩。2004年底该实验室被遴选为江苏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2007年成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南通大学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新技术及其应用”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奖项目的领衔专家是南通大学顾晓松教授。[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