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赛娟

来自医学百科
陈赛娟

  遗传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原称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51年5月21日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鄞县人。1989年毕业于法国巴黎第七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研所执行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在2015年5月18日举行的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陈赛娟牵头完成的“髓系白血病发病机制和新型靶向治疗研究”项目荣获自然科学特等奖。她用砒霜治疗白血病,为国际转化医学研究提供了成功典范。[1]

  中文名 陈赛娟

  国 籍 中国

  出生地 上海

  出生日期 1951年5月

  职 业 实验室主任,瑞金医院血研所所长

  毕业院校 法国巴黎第七大学

  主要成就 建立完整的细胞和分子遗传学技术

  代表作品 提出了BCR-ABL基因重排的工作模型

  陈赛娟人物介绍

  陈赛娟出生于1951年,从一名普通的纺织工人走上医学科学的道路,并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7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原称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10年10月,成立于1916年的法国文艺复兴协会授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赛娟法国文艺复兴金质勋章,以感谢和表彰她多年来中法交流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

  2011年5月30 ,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2011年12月20, 当选为法兰西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

  在国内建立了完整的细胞和分子遗传学技术体系,阐明了我国白血病核型变化的基本类型和分布格局,为白血病的诊断、分型、治疗和预后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在国际上首先克隆了Ph染色体阳性急性白血病中BCR基因第一内含子的断裂点丛集区,提出了BCR-ABL基因重排的工作模型。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中具有变异染色体易位t(11;17)的一种临床类型,证明了该易位导致的PLZF-RARa融合基因的致白血病作用。首次阐明了APL经典易位t(15;17)所致PML-RARa变异型转录本的形成机理。识别了一组核孔蛋白NUP98相关的染色体异常以及婴儿白血病中的t(11;19)(q23;p13)易位,揭示了NUP98-HOXA9,NUP98-HOXC11,NUP98-PMX1和MLL-EEN等染色体易位所致融合基因的致白血病机理。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和M2b型白血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丰富了白血病"多步骤"发病的学说。参与指导了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诱导分化、凋亡治疗APL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为APL靶向治疗概念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共发表论文300余篇,被引证7000余次,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9项,并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十佳女职工、全国十大女杰等国家级荣誉称号。[2]

  陈赛娟梦想形成

  1958年陈赛娟进入上海市卢湾区顺昌路第一小学,那时学习条件非常简陋,但课后学习方式与现在大为不同,不是请家教或家长辅导,而是组织同学的自学小组,互相学习,独立思考,这种方式使陈赛娟受益匪浅。那个时代一般工人家庭生活均较拮据,家长常希望子女早进技校为家庭减轻生活负担,而陈赛娟父母在她小学班主任周成熙老师的启发下,鼓励陈赛娟努力学习。1964年陈赛娟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当时卢湾区重点中学向明中学。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美好的中学时光在初二时即辍然中止。

  1968年,陈赛娟17岁,先是分配至上海第六印绸厂,当过几个月的车工,后因工厂合并,进入上海第五丝织厂,当上了一名纺织女工。她在准备车间工作,学会了摇纡子、扦经等工种,有时还利用休息时间到力织车间学习挡车,纺织工人马不停蹄的三班制工作使她得到锻炼,也更体会到工人师傅的辛劳。陈赛娟积极争取成为工人阶级先进组织中的一个成员,1970年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71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工厂离家较远,每天步行需45分钟到厂里,其间要路过坐落在重庆南路的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看到校园里的师生们,陈赛娟非常羡慕医生这个崇高的职业,将来能够当个医生为病人治病该有多好啊!梦想竟然变成了现实,1972年陈赛娟被推荐进入上海第二医学院,三年后,她如愿以偿地成为瑞金医院的一名内科医生。

  毕业一年后在上海市松江县新浜公社赤脚医生大学的教学经历给了陈赛娟深刻的印象。广大赤脚医生活跃在农田里为群众服务,深受农民们的欢迎。陈赛娟承担了赤脚医生大学大部分医学基础和临床课,包括病理生理、生化和内科学,既培养了赤脚医生,又使陈赛娟进一步巩固了大学期间所学的课程。1978年全国恢复研究生报考制度后,从陈赛娟报名到考试,虽然仅二周的准备时间,但陈赛娟顺利地考取了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血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同期考取的还有一位是陈竺,以后他们从同窗成为终身伴侣。陈赛娟师从著名血液学专家王振义教授。陈赛娟的硕士论文是研究血液的“高凝固状态”,高凝状态参与包括冠心病、糖尿病、肾脏病在内的多种常见病的发病机理。这一研究涉及到当时不少较先进的生理、生化测试,还需要进行大量统计学分析,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个具有挑战性的交叉学科课题。1981年陈赛娟终于通过了论文答辩,获得了血液学硕士学位。硕士阶段的学习使她较系统地掌握了现代生物学和血液学的基础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从而为日后发展奠定了基础。

  陈赛娟赴法攻博

  为了进一步在专业领域得到深造的机会,1986年1月陈赛娟被学校派赴法国巴黎著名的血液病研究中心圣·路易医院血液病研究所进修。在此之前,陈竺在我国著名内分泌学奠基人邝安堃教授的极力推荐下,于1984年10月被学校派往该医院担任外籍住院医生。到了法国后,觉察到分子生物学研究正在深入至生命科学各个领域,陈竺下定决心,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揭示肿瘤的发病原理和开创相应的治疗机制。通过调研,陈赛娟认识到细胞和分子遗传学是白血病诊断的重要依据,也是白血病分子机制研究的突破口,而国内血液学界尚缺少这门学科。因此,陈赛娟决心以细胞遗传学研究为切入点,架设一座血液学临床和分子研究的桥梁,探索白血病的发病机制。为了专心致志地做研究,陈赛娟将不满二岁的儿子留在国内,报考了巴黎第七大学的博士学位,师从国际著名细胞遗传学家洛朗·贝尔杰。从此,白血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成了陈赛娟一生追求的事业。

  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初期,陈赛娟一方面学习细胞遗传学核型分析的方法,另一方面研究带有费城染色体(由第9号和第22号染色体相互易位所致)的白血病细胞之免疫表型,即在细胞膜不破裂的情况下同时作核型分析和免疫表型分析。当时染色体荧光素原位杂交技术尚未引入,尽管化了整整六个月的时间进行研究,进展仍不顺利。1986年,分子生物学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应用Southern、Northern分析,DNA测序、分子克隆和染色体步移等方法,陈赛娟终于在“费城染色体”阳性的急性白血病中鉴定了一种新的分子畸变。在此种畸变中,费城染色体形成过程中22号染色体BCR基因的断裂点不是位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经典区域(基因的第12至14内含子),而是位于BCR基因的第一内含子,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有用的分子标志,也为该型白血病染色体易位的可能机制提供了工作模型。在法国三年多时间,陈赛娟每天工作12-14小时,从无间断。辛勤的耕耘终于换来了甜蜜的收获,陈赛娟一共发表了十二篇论文,其中在《Blood》、《Oncogene》、《Nucleic Acids Reserch》、《Leukemia》等杂志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6篇。1989年,陈赛娟以最佳评分通过论文答辩,获得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科学博士学位。参加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的一位法国专家说:“我也做过类似的研究,知道要攻克这项难题非常不容易,要付出很多艰辛的劳动。”陈赛娟的导师开玩笑地对人说,“我不能直接称她是居里夫人,但她是一个非常有韧性的女性。”

  在法国巴黎三年多的学习和生活,是陈赛娟的科学研究生涯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也使她第一次了解了西方世界,结识了不少法国朋友,进入了学术圈。然而,不经意间一个问题却悄然而至:是留在法国进行得心应手的科学研究,过着欧式舒适生活,还是回国艰苦创业?一些好心的朋友提出了建议,认为在西方国家发展机会更多。陈赛娟和陈竺也有过一些讨论,但他们的结论却与之相反:中国的科学事业更需要人才。他们对法国文化的热爱绝不会少,但对祖国的热爱则更多。实际上,在出国期间陈赛娟夫妇一直将孩子留在国内,也就是要用对孩子的思念来更加坚强回国创业的决心。

  1989年7月4日,陈赛娟和陈竺一起登上了回国的班机。临行前,许多法国同事非常担扰,都劝说陈赛娟夫妇改变主意。一些资深专家说:不要回去了,留在这里,你们肯定能拿到终身职位,会有非常好的前途。对于陈赛娟夫妇的回国,国内很多人也不理解。那时“出国风”正处于高峰阶段,有些人甚至以为他们肯定是在国外混不下去了才要回国。陈赛娟心里想,不管人家怎么说,让历史证明他们是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吧!至于科研条件,没有也可以创造。陈赛娟夫妇不讲大道理,但他们不能违背中华民族的古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祖国养育了陈赛娟,陈赛娟要为祖国服务,尤其在祖国处于困难的时刻。当法国导师贝尔杰了解到陈赛娟夫妇坚持回国是为了投身于国家的科学事业,也非常感动。他亲自带着陈赛娟夫妇去法国癌症基金会说服其负责人,争取到一笔十万法郎的基金资助陈赛娟夫妇回国创建实验室。在当时,十万法郎也算一笔不小的资金,陈赛娟夫妇全部买成了仪器设备运回国内。

  陈赛娟回国创业

  回国创业需要勇气。瑞金医院是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医院,有丰富的临床资源,陈赛娟夫妇学习巴黎圣·路易医院的科研体制,将实验室放在医院里,变临床资源为医学分子生物学研究之源。然而医院的医疗任务非常繁重,在80年代末,要在临床医院里建一个基础研究实验室谈何容易!没人,没设备,没经费,甚至没有一间象样的房间。为了能够尽快开展工作,在回国前陈赛娟作了一定的准备,收集了若干实验室急需的宝贵试剂和材料。回国后一部分从国外带来的昂贵试剂要放在低温冰箱里,当时医院尚无-80℃低温冰箱,只能放在上海二医大基础部的低温冰箱里。未料一星期后低温冰箱发生故障,价值几万法郎的试剂全部报废,真是欲哭无泪。临时建立的实验室在门诊5楼,仅十个平方米,好不容易从法国进口的几套设备在实验室里放不下,就放到走廊里,与医院门诊超声波、心电图室外经常拥挤和喧闹的环境共处。一些需要超速离心机等昂贵设备的实验就到外面的研究所去借做。每次都是把那些贵重的标本、试剂、试管小心翼翼地放在自行车前的篮筐里,无论雨天、刮风、酷暑、严寒都坚持不懈。记得为了做一次PCR实验,曾经一天到坐落在岳阳路的上海生化所去过三次。

  用了二年的时间,陈赛娟和同事们建成了系统的白血病标本库,细胞遗传学实验室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在王振义院士的指导下,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在临床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论文于1988年在《BLOOD》发表后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然而其诱导分化治疗的分子机制亟待阐明。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陈赛娟日夜拼搏,终于与国际上其它三个研究组同时发现APL患者所特有的染色体易位t(15;17)可引起维甲酸受体(RAR)基因和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基因的重排。PML-RAR?融合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质,不仅在APL发病原理中起着核心作用,也可作为白血病细胞分化治疗的一个分子标志。研究论文在1991年分别发表于《Leukemia》和《Blood》。

  普遍性现象中常隐藏着特殊性,而特殊现象的阐释又常能对普通原理的揭示做出贡献,关键在于研究者要带着有准备的头脑去仔细地研究和发掘,从而获得新的发现。记得是1990年的一天,一位患APL的病人在接受常规治疗后未发现好转,这一特有的情况引起了陈赛娟们的注意,经反复观察和分析,意外地发现该患者与其他病人不同,具有一种变异型的染色体易位,除了累及17号染色体的维甲酸受体基因外,还累及11号染色体。

  1991年7月-10月,美国纽约西奈山医院肿瘤研究实验室肿瘤分化诱导疗法的国际权威魏克斯曼教授邀请陈赛娟到美国进行科研合作。那时科研经费和信息交流较缺乏,实验室又正处于搬迁阶段而不能正常工作。陈竺和陈赛娟决定抓住这一难得机遇拓展国际合作。利用与魏克斯曼合作的机会,带着手中正在进行的课题去美国,由于事先作了充分的准备,在短短的三个月中陈赛娟夫妇就发现了APL中PML-RAR?转录本的异质性,又在国际上首次克隆了变异型染色体易位t(11;17)中11号染色体受累的基因。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一机遇期,陈赛娟夫妇在实验室里总是每天来得最早,走得最晚,常常为了解决一个技术难题而通霄达旦。有一天晚上11点钟,魏克斯曼教授度假回来路过实验室,发现陈赛娟夫妇还在做实验,大为感动。他用英语说了一句与中国人表达方式非常相似的称赞语,说:“你们真是模范人物。”一个月后陈赛娟夫妇的实验获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教授非常高兴,对陈赛娟夫妇提议:你们留下来吧,在这里的待遇将10倍于你们现在作为访问学者的收入。陈赛娟回答说:“如果想在发达国家搞科研的话,1989年我们就不会从法国回中国了,或许今天也不会到您这里来。”魏克斯曼教授听了非常感动,说:“我会帮助你们,帮助你们在中国的事业。”教授说一不二。几天后,他专门为陈赛娟夫妇举办了他的实验室建立以来最大规模的聚会,并宣布赠予陈赛娟夫妇一份厚礼:与陈赛娟夫妇在上海共建一个实验室,3年内资助17.5万美元,实验室的名称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魏克斯曼癌症研究基金会联合实验室,就设在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内。这一合作实验室不断发展,以后又成立了临床肿瘤诱导分化中心。十余年来基金资助累积达到100万美元以上。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和政府的重视,科研条件不断改善,国家对陈赛娟院士的资助也越来越多,然而陈赛娟与魏克斯曼教授的合作和友谊却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加深,在学术界形成了佳话。

  1994年在一次国内血液学会议期间,陈赛娟与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同事讨论中医药治疗肿瘤的问题,得知该校张亭栋教授早在70年代就将中药砒霜通过静脉注射,使肿瘤特别是APL患者获得很好的效果。陈竺对此也表示了极大的热情。于是,陈赛娟夫妇与哈尔滨的同道共同组织了攻关小组,通过 两年的努力,发现即使是对维甲酸耐药的复发APL患者,用砷剂治疗的完全缓解率仍然达到80%以上。在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还表明,砷剂治疗白血病是通过使白血病细胞发生凋亡和部分分化而达到治疗目的,而且砷剂能直接降解引起APL的PML-RAR蛋白质。这样,陈赛娟夫妇用现代研究的手段科学地阐述了中药砒霜“以毒攻毒”的机理,使得砷剂治疗白血病为现代国际主流学术界所接受。相关的首篇论文于1996年8月1日在《BLOOD》杂志发表,该期封面上还刊登了文中的一幅实验结果图。次日,国际著名的《科学》杂志进行了专题报道,称赞道:“应用维甲酸治疗APL使人感到震惊的同一个研究小组又有了令人震惊的发现。”随后的研究发现,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通过不同的作用途径,使APL致病蛋白质发生降解,故两药之间不仅没有交叉耐药性,而且有可能产生协同作用。陈赛娟夫妇在2000年启动了两药联合应用治疗初发APL的临床试验,最近结果表明四年无病生存率达到95%以上,成为迄今成人急性白血病治疗的最好疗效,APL也成为第一个可基本治愈的成人白血病。据此,陈赛娟夫妇又提出了白血病基因产物协同靶向治疗的思路。这一思路已拓展至其它类型的白血病,预料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类型的白血病患者从这一研究中受益。

  1998年,在参加中国妇女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陈赛娟作为科技界妇女代表有机会在中南海勤政殿向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同志和国家副主席胡锦涛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工作。2002年,陈赛娟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一年,陈赛娟领衔的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正式获得国家科技部批准,同时陈赛娟还担任了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执行所长。

  回首往事,心潮澎湃。展望未来,任重道远。今天,陈赛娟所为之奋斗的事业在不断发展,瑞金医院科教大厦也已成为国内外医学研究中心之一。但全面攻克白血病的重任依然摆在面前,让人无法懈怠。今后,陈赛娟和同事们仍将始终抓住肿瘤诱导分化和功能基因组学方面的学科生长点,不断吸引和培育优秀人才,以保证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陈赛娟确信,中国学术界将对白血病研究作出更大贡献,我国的医学科研水平也终将在整体上跨越到国际先进水平。

  丈夫为前任卫生部部长陈竺(2007年6月29日)。

  陈赛娟代表论著

  1. Yan XJ, Gu ZH, Xu J, Pan CM, Lu G, Shen Y, Shi JY, Zhu YM, Tang L, Zhang XW, Liang WX, Mi JQ, Song HD, Li KQ, Chen Z,Chen SJ. Exome sequencing identifies somatic mutations of DNA methyltransferase gene DNMT3A in acute monocytic leukemia.Nature Genetics. 2011; 43:309-315.[3]

  2. Wang YY, Zhao LJ, Wu CF, Liu P, Shi L, Liang Y, Xiong SM, Mi JQ, Chen Z, Ren RB,Chen SJ. C-KIT mutation cooperates with full-length AML1-ETO to induce acute myeloid leukemia in mice.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11; 108:2450-2455.[3]

  3. Shi JY, Ren ZH, Jiao B, Xiao R, Yun HY, Chen B, Zhao WL, Zhu Q, Chen Z,Chen SJ. Genetic variations of DNA repair genes and their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eloid leukemia.Int J Cancer. 2011; 128:233-238.

  4. Mao JH, Sun XY, Liu JX, Zhang QY, Liu P, Huang QH, Li KK, Chen Q, Chen Z,Chen SJ. As4S4 targets RING-type E3 ligase c-CBL to induce degradation of BCR-ABL in 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10; 107:21683-21688.

  5. Zhang XW, Yan XJ, Yang FF, Zhou ZR, Wu ZY, Sun HB, Liang WX, Song AX, Huang QH, Zhou GB, Tong JH, Zhang Y, Wu JH, Hu HY, de Thé H,Chen SJ, Chen Z. Arsenic trioxide controls the fate of the PML-RARα oncoprotein by directly binding PML.Science. 2010; 329:240-243.

  6. Jiao B, Wu CF, Liang Y, Chen HM, Xiong SM, Chen B, Shi JY, Wang YY, Wang JH, Chen Y, Li JM, Gu LJ, Tang JY, Shen ZX, Gu BW, Zhao WL, Chen Z,Chen SJ. AML1-ETO9a is correlated with C-KIT overexpression/mutations and indicates poor disease outcome in t(8;21) acute myeloid leukemia-M2.Leukemia. 2009; 23:1598-1604.[3]

  7. Zhang QY, Mao JH, Liu P, Huang QH, Lu J, Xie YY, Weng L, Zhang Y, Chen Q,Chen SJ, Chen Z. A systems biology understanding of the synergistic effects of arsenic sulfide and Imatinib in BCR/ABL associated leukemia.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9; 106:3378-3383.

  8. Hu J, Liu YF, Wu CF, Xu F, Shi ZX, Zhu YM, Li JM, Tang W, Zhao WL, Wu W, Sun HP, Chen QS, Chen B, Zhou GB, Zelent A, Waxman S, Wang ZY,Chen SJ, Chen Z. Long-term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ll-trans retinoic acid/arsenic trioxide based therapy in newly diagnosed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9; 106:3342-3347.

  9. Zhao WL, Liu YY, Zhang QL, Wang L, Leboeuf C, Zhang YW, Ma J, Garcia JF, Song YP, Li JM, Shen ZX, Chen Z, Janin A,Chen SJ. PRDM1/BLIMP-1 is involved in chemoresistance of T-cell lymphoma and down-regulated by the proteasome inhibitor.Blood. 2008; 111:3867-3871.

  10. Wang L, Zhou GB, Liu P, Song JH, Liang Y, Yang XJ, Xu F, Wang BS, Mao JH, Shen ZY,Chen SJ, Chen Z. Dissection of mechanisms of Chinese medicinal formula Realgar-Indigo naturalis a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promyelocytic leukemia.PNAS. 2008; 105: 4826-4831.

  11. Zhang SJ, Ma LY, Huang QH, Li G, Gu BW, Gao XD, Shi JX, Wang YY, Gao L, Cai X, Ren RB, Zhu J, Chen Z,Chen SJ. Gain-of-function mutation of GATA-2 in acute myeloid transformation of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PNAS. 2008;105:2076-2081.[3]

  12. Pan Q, Zhu YJ, Gu BW, Cai X, Bai XT, Yun HY, Zhu J, Chen B, Weng L, Chen Z, Xue YQ,Chen SJ. A new fusion gene NUP98-IQCG identified in an acute T-lymphoid/myeloid leukemia with a t(3;11)(q29q13;p15)del(3)(q29) translocation.Oncogene. 2008; 27:3414-3423.

  13. Fu JF, Shi JY, Zhao WL, Li G, Pan Q, Li JM, Hu J, Shen ZX, Jin J, Chen FY,Chen SJ. MassARRAY assay: a more accurate method for JAK2V617F mutation detection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myeloproliferative disorders.Leukemia. 2008; 22:660-663.

  14. Zhou GB, Kang H, Wang L, Gao L, Liu P, Xie J, Zhang FX, Weng XQ, Shen ZX, Chen J, Gu LJ, Yan M, Zhang DE,Chen SJ, Wang ZY, Chen Z. Oridonin, a diterpenoid extracted from medicinal herbs, targets AML1-ETO fusion protein and shows potent antitumor activity with low adverse effects on t(8;21) leukemia in vitro and in vivo.Blood. 2007;109: 3441-3450.[3]

  15. Ma LH, Liu H, Xiong H, Chen B, Zhang XW, Wang YY, Le HY, Huang QH, Zhang QH, Li BL, Chen Z,Chen SJ. Aberrant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the MLL fusion partner EEN gene by AML1-ETO and its implication in leukemogenesis.Blood. 2007; 109:769-777.

  16. Wang L, Zhao WL, Yan JS, Liu P, Sun HP, Zhou GB, Weng ZY, Wu WL, Weng XQ, Sun XJ, Chen Z, Sun HD,Chen SJ. Eriocalyxin B induces apoptosis of t(8;21) leukemia cells through NF-kappaB and MAPK signaling pathways and triggers degradation of AML1-ETO oncoprotein in a caspase-3-dependent manner.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 2007; 14:306-317.

  17. Wang L, Wang YY, Cao Q, Chen Z,Chen SJ. Hornerin gene was involved in a case of acute myeloid leukemia transformed from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with t(1;2)(q21;q37).Leukemia. 2006; 20:2184-2187.[3]

  陈赛娟获奖及荣誉

  科技奖励:

  1. 1994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一作者)[3]

  2. 1994年获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

  3. 1995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作者)

  4. 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3]

  5. 1997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作者)

  6. 2000年获杜邦科技创新奖(第一作者)

  7. 2001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8. 200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作者)[3]

  荣誉称号:

  1. 1991年被获上海市“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称号[3]

  2. 1995年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3]

  3. 1995年被评为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3]

  4. 1995年被评为上海市教卫系统优秀共产党员[3]

  5. 1996年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3]

  6. 1997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7. 1997年被评为上海市敬业创业先锋

  8. 1997年获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

  9. 1997年获上海市科技精英称号

  10. 1997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

  11. 1998年被评为上海市总工会杰出女职工标兵

  12. 2000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13. 2001年获全国十佳女职工称号[3]

  14. 2001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女科学家提名奖

  15. 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6. 2004年获上海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称号

  17. 2004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18. 2005年获第五届中国十大女杰荣誉称号

  19. 200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20. 2007年获上海市育才奖[3]

  21. 2007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2. 2008年获第五届上海市医学荣誉奖

  23. 2008年入选“首届中国职场女性榜样”[3]

  24. 2010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25. 2010年被法国政府授予法兰西国家功绩军官勋章

  26. 2010年被法国文艺复兴协会授予金质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