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行为

来自医学百科

动物的攻击行为是指同种个体之间所发生的攻击或战斗。在动物界中,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抢占巢区、领域而发生相互攻击或战斗。

巢区是指动物在正常生命活动中所利用的地方,如觅食、活动、休息、筑巢、育幼等活动的区域,这个区域的范围较大。

绝大多数鸟类从遥远的南方返回繁殖地后,就积极地寻求异性来繁殖后代。雄鸟飞临巢区,便立刻占据一块安全、舒适、食物充足的领域来“割地称雄”,绝不许其他鸟类,尤其是同种的雄鸟再进入这块地盘。于是它站在大树尖上高声歌唱,并且冲天而起,在自己地盘上空兜着圈子飞一阵,再落到领域内。这是告诫其他鸟类“这块地盘是我的”。这样的炫耀式飞行还有招引雌鸟的特殊意义。

鸟类在繁殖期间这种抢占地盘的现象称为“占区”,它所占的地盘称为“领域”。这个领域是在巢区内有一定范围的作为该动物特别加以保护和防范的区域,绝不允许其他个体(主要是同性个体)侵入,时常要用威吓或战斗来捍卫小区。

兽类同样要建立领域。例如,马来西亚丛林中的黑长臂猿是个头儿高,双肩发达的猿类,它过着“一夫一妻”制的生活,要养活一家老小并不容易。每天早上,它要靠喉风箱发出巨大的声音来啼叫,以表示周围4 500 m以内的地域是自己的领地;非洲雄狮常常在夜间重新设立疆界,因为它的气味界桩持续不了多长时间,为防止入侵者,狮子有时还要吼叫几声,这在很远的地方都可以听到,以这响亮的吼声来加强气味界桩的作用;红羚羊因为一年四季都可以繁殖,所以有固定的领地,它是用鸣叫警告对方不要来侵犯;鬣狗用气味来标定领地的界限,不管是年青的还是年老的,只要是冒险越过这条看不见的边界,就会遭到反击。

攻击行为有的是肉体的进攻,有的是非肉体的(如装腔作势、恐吓、驱逐等动作)。

提起兽类,人们会很自然地把它们和凶残一词联系起来。你可知道当同种兽类生活在一起时,即使在争斗中,除了凶残的一面外,还有着共同信守的“君子协定”──这是一种姿势语言。在激烈的争斗中,弱者只要赶快跑开或趴在地上向强者求饶,强者就会饶它一命。

兽类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为了生存下去,进行着激烈的争斗。一般表现为不同种类的弱肉强食,就是在同种类内也有领地之争、食物之争、繁殖季节争雌的搏斗等。但长期以来形成的适应性,使同种类间的这一争斗,总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内,不致诱发成有灭绝种族之灾的大战。

非洲狮在战败时,会仰面躺下,向对方亮出柔软而易受攻击的腹部,胜利者见到这种情景,也就不再与它纠缠。得胜者从来不利用自己的有利地位去伤害对方,只要对手认输,它也就不再计较。

非洲猎豹在进行搏斗时,如果某一方翻身倒地,仰面朝天地轻轻呻吟起来,就表示自己已经投降,对方也就停止攻击。

狼在搏斗中,谁战败了,就会侧着身子躺在地上,把自己的致命部位──咽喉部暴露在对手面前,这就意味着向对方表示屈服。

生活在北美洲的臭鼬,是用刺耳的尖叫声表示向强者屈服的。

从以上几个例证可以看出,在兽类内部,一般不会出现置对手于死地而后快的现象,战败者总是采取某种屈从的姿势或特殊的叫声来表示,最后一走了之。另外,兽类还有着一条天然的规矩,即母体对子代有着不言而喻的威力,所有的子代都不得和自己的双亲进行搏斗,它们对双亲是唯命是从的。如果气候恶劣、食物缺乏,幼兽即使饿死,也不能从双亲嘴里抢食,这就是非洲狮幼崽在旱灾时节,大量夭折的一个原因。

由于兽类中存在着这种“君子协定”和天然的规矩,才使得各种兽类在复杂的环境中,能继续繁衍生息下去,成为生物圈中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