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医科大学

来自医学百科
Bko91.jpg

学校名称哈尔滨医科大学,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成立时间

1926年  

学校层次

一类本科院校,该校在《2007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7中国大学自然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七十五。

2010年医学院校总排名第15名。  

学校性质

国办学校  

学校地址

校本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保健路157号(邮编150081)

大庆校区: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区新阳路1号(邮编163319)  

学校概况

Bko92.jpg

哈尔滨医科大学始建于1926年,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由原哈尔滨医科大学(其前身为我国医学先驱伍连德博士建立的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和原兴山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二分校(其前身为中国共产党于1931年在江西瑞金建立的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在8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传承了伍连德博士“赤诚爱国、自强创业”的精神,发扬了中国工农红军卫校“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光荣传统,秉承着“木直中绳、博学载医”的校训,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形成了相当的发展规模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跻身于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前列,成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目前是黑龙江省重点建设的“211工程”院校。

学校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194号  

历史变迁

哈尔滨医科大学是由原哈尔滨医科大学(创建于1926年的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1938年改名为哈尔滨医科大学)和兴山中国医科大学(其前身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抗战胜利后北迁兴山,分别成立了第一、二、三、四分校的一、二分校 合并组建而成的),在合并中国医大第一、第二分校的过程中,同时接收了原哈医大和军医学校,接管了两校部分校舍、设备,正式成立了哈尔滨医科大学。

1926年9月伍连德博士创建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

1931年11月江西瑞金中国工农军卫生学校

1932年2月江西雩都红军军医学校校长贺诚

1940年9月延安中国医科大学校长:王斌

学校主楼

1945年7月兴山(鹤岗)中国医科大学校长/政委:王斌

1947年10月龙井以内科为主的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分校校长:任国祥

1948年3月哈尔滨以五官科为主的中国医科大学第二分校院长:薛公绰

1948年4月通化中国医科大学第三分校校长:郑太山

1948年5月谷地区中国医科大学第四分校校长:刘绍久

1949年4月哈尔滨医科大学

1954年归卫生部领导

1956年6月更名为哈尔滨医学院

1958年4月卫生部将哈尔滨医学院移交黑龙江省领导

同年11月恢复哈尔滨医科大学校名

2004年 在黑龙江省大庆市建立哈医大大庆校区。  

校园环境

哈尔滨医科大学坐落于美丽的冰雪名城、素有“东方小巴黎”美誉的哈尔滨市。学校占地面积23

Bko94.jpg

6万平方米,校园环境优雅,绿树成荫,红柱碧瓦间高楼耸立,仿古与现代风格交相辉映。

学校占地面积1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8.6万平方米。全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6亿元。建有完备的校园计算机信息网络。图书馆馆藏图书84万册、期刊2346种(外文原版期刊714种)、中英文全文电子期刊3万种、中英文电子图书22万册,可提供电子文献检索和网络信息服务。

图书馆

设有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第一至第四临床医学院(即附属医院)、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卫生管理学院、研究生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生物信息系、人文社会科学系、体育学部等附属单位。

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国家新药临床试验研究中心、卫生部俄语培训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黑龙江分院、黑龙江省医学科学院等设在该校。  

组织结构

学校下设有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基础医学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卫生管理学院、生物信息系、人文社会科学系、研究生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五所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等附属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国家新药临床试验研究中心、卫生部俄语培训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黑龙江分院、黑龙江省医学科学院等机构也设在校内。

办学层次分明。学校为首批试办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的院校之一,同南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培养七年制学生。与国外3所院校开展联合办学。学校拥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学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9个。本科设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护理学、药学、生物技术、公共事业管理、法学等11个本科专业。现设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生物学、药学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临床药(理)学科研工作站、哈医大-中龙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校各类全日制学生达10000余人,其中研究生3000余名。

学科结构合理。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学科(群)32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11个。有国家特聘教授岗位学科、省特聘教授岗位学科。

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0000余人,老、中、青相结合的人才梯队结构合理。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获南丁格尔奖1人,获中国高校青年教师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优秀骨干教师和骨干教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和青年教师奖、全国留学归国先进个人等国家及省的各种资助和奖励70余人次。

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20个;省部共建生物医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特聘教授岗位学科1个、省特聘教授岗位学科20个。

全校教职工8617人,教师2471人。其中,专任教师552人(教授155人、副教授105人、讲师119人、助教173人)。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全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博士生导师193人,硕士生导师50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2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95人。

有各类在校学生9947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3082人,本科生5496人,成人教育学生2365人。建校以来,培养学生近4万人,毕业生遍布国内外,涌现出一批知名专家学者。

2000年以来,学校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933项,其中“973”前期研究专项1项、“973”子课题1项、“863”子课题 3项、“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引导项目1项、“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子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2项(面上项目138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20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合作项目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研究项目包括:“实体瘤的细胞遗传学研究”、“系列性脾保留性手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全反式维甲酸三氧化二砷治疗恶性血液疾病分子机制研究”、“同种原位心脏移植的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离子通道靶点研究”和“中国北方不同民族基因库的建立、保存与多样性研究”;主编《中国地方病学杂志》、《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等6种专业期刊;先后同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15个国家的40余所院校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

巴德年院士回母校讲学

五所附属医院(第一至第四临床医学院)均为“三级甲等”医院,其中附属第一、第二、第四医院被卫生部授予全国“百佳医院”。

学校5所附属医院平均开放床位共4500余张,年门诊量200万人次,年收住院病人12万余人次。业务总收入仅2004年统计:附属一院7亿5千万、二院7亿、三院2亿6千万。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成为特色,同种异体劈裂脾移植、双手移植、单全臂移植居世界领先水平;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患者生存质量居亚洲之首;大肠癌综合治疗国内先进。另外四所非隶属的临床医学院有床位2905张

哈尔滨医科大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在80年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综合实力不断加强,已办成具有相当规模、水平和鲜明特色的高等医学院校,是黑龙江省重点建设的“211工程”院校,并跻身于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前列。 现有教职工70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省高校教学名师1名,获南丁格尔奖1人,获国家及省的各种资助和奖励的教师70余人次。

学校设有研究生学院、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口腔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四个、临床教学医院四个、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生物信息系、大庆校区等附属单位。

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医学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国家新药临床试验研究中心、卫生部俄语培训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黑龙江分院、黑龙江省医学科学院等机构设在我校。

学校为全国首批试办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的院校之一,并与国外三所院校开展联合办学。现有博士生导师195人,4个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0个学科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55个学科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现设置11个本科专业,各类全日制学生达16000余人,其中研究生2868名。

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20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普高校重点实验室7个。有国家特聘教授岗位学科1个,省特聘教授岗位学科22个。

Bko97.jpg

2003年共获各种科研项目432项,共获得资助资金1570万元,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资助33项,在黑龙江省无论在获得项目数还是经费资助金额上,均列全省第二。出版科技著作168部,发表论文1731篇,其中国外期刊140篇,被SCI收录36篇。

2004年我校共获各种科研项目532项,共获得资助资金2786.9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44项,863、973子项目共8项,获国家十五攻关计划1项,再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部委项目19项,省级项目84项。在黑龙江省仍然排名第二。出版科技著作132部,发表论文2261篇。被SCI收录65篇,EI收录11篇。

2005年共获得各级科研课题756项,获各类资助经费2834.5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5项(面上项目30项、主任基金4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资助经费740万元;中国博士后基金10项,资助经费18万元;省部级课题210项,资助经费1195万元;地市级课题39项,资助经费139万元;厅局级课题472项,资助经费349.5万元。博士后经费393万元。全年共获各级各类奖励94项。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第三完成单位),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3项:自然奖一等奖1项,进步奖二等奖2项;获省政府科学技术奖33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19项。博士后进站86人,出站28人。发表科技论文1942篇,共中EI 4篇、SCI 69篇,发表著作116部。

Bko98.jpg

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一等奖空缺)。今年杨宝峰校长为黑龙江省首摘自然科学二等奖,并接受胡锦涛主席亲自颁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三项,省部科研成果奖133项。我校的“创建教学地位巩固,管理严格规范、环境条件优越的临床教学基地”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3年,以27项全优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的“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教学工作评估”,2005年以优秀的成绩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国家理科基地由试办转为正式。获全国及省普通高校优秀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奖三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40余项。学校教务处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有80余人次获中国高校青年教师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优秀骨干教师和骨干教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保罗 .杨森药学研究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和青年教师奖,全国留学归国先进个人。

学校先后同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院校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并广泛开展交流与合作。

学校坚持“以本科教育为基础,以学科建设为根本,优先发展研究生教育和长学制医学教育”的办学思想,为建成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医科大学而努力奋斗。

科研成果显著。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实体瘤的细胞遗传学研究、系列性脾保留性手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同种原位心脏移植的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最佳靶点的研究、大骨节病病因学研究等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发挥资源优势,与企业合作,共同组建了哈医大-哈药集团生物医药工程研发中心,以加速医药科技研发及新产品转化,积极引领老工业基地医药产业迅速发展壮大。2000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部省级科研成果奖240余项;承担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50余项。

医疗技术领先。学校五所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均为“三级甲等”医院,其中三所为全国“百佳医院”。平均开放床位共5000余张,年门诊量200万人次,年收住院病人20余万人次。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成为特色,同种异体劈裂脾移植、同种异体双手移植、同种异体单全臂移植居国际领先水平;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患者生存质量居亚洲之首;大肠癌的综合治疗等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另有四所非直接隶属的临床医学院,有床位2905张。

“十五”期间,学校分别获得教育部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教学评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评估、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等优秀成绩,学校的办学水平与质量得到广泛赞誉。我校作为国内首家医学院校参加了全球医学教育质量认证试点性评估,36项办学指标全部达到WFME(医学教育全球标准)的基本要求,其中25项指标达到高质量标准要求,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国外专家肯定。学校连续四次被评为全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七次参加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并提供经验材料。先后同美国、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余所院校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并广泛开展交流与合作。主办《中国地方病学杂志》、《国际遗传学杂志》、《国际免疫学杂志》等6种专业期刊。校园网并入国家教育科研网。学校图书馆馆藏图书150余万册、期刊4707种、中英文全文电子期刊和图书3.3万册,可提供电子文献检索和网络信息服务。

学校领导班子和教职员工团结一心,坚持“以本科教育为基础,以学科建设为根本,优先发展研究生教育和长学制医学教育”的办学思想,适应国家和区域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及经济建设的需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创建培养创造性医学人才和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重要基地,为实现“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做出新的贡献。

学校领导:

姜洪池 哈尔滨医科大学党委书记

Bko99.jpg

杨宝峰 哈尔滨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李玉堃 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校长

韩玉霞 哈尔滨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

孙殿军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党委副书记、副主任

曹景文 哈尔滨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曹德品 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校长

傅松滨 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校长

刘文川 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校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宝峰校长

李兰芝 哈尔滨医科大学工会主席

学校现任党委委员(按姓氏笔划为序): 马宏坤、申宝忠、冯军、刘泓、刘文川、孙长颢、孙殿军、李为民、李玉堃、李兰芝、李剑峰、杨宝峰、张斌、张义龙、张凤民、周晋、赵长久、姜洪池、徐秀玉、曹景文、曹德品、韩玉霞、傅松滨

学校现任纪委委员(按姓氏笔划为序): 王一林、尤岫彬、杜建伟、吴德全、赵光、袁重胜、曹继晨、曹景文、康向华  

文化传统

校训:

木直中绳 博学载医

“木直中绳”含义为各种可用的木料经木师测量加工成料;学生经培养后成才。

“博学载医”含义为广泛涉猎,知识渊博,承载博大精深的医学知识。

校标:

Bko9b.jpg

校标的设计以哈尔滨医科大学英文起始字母为基本构成元素,标志的样式庄重、典雅,象征学校的悠久历史以及严谨作风。悠久的年代、古朴的学校字体与现代的设计形式有机的构成,象征学校的现代化、国际化与民族特色的结合。整个标志既现代又不失庄重,力求通过标志的造型传达学校的时代特征与精神。

标志的圆形构成象征:团结的精神、求实的作风。象征医学的符号表述了学校的学科特征,其中“剑”的两翼抽象的变化成“翅膀”与“打开的书”则象征学校对医学教育、对学子寄予的美好愿望。穿越的斜线象征学校在医学研究、学校发展等方面继往开来、不断开拓向前的精神。

标志的色彩以蓝色、绿色构成,蓝色代表医学研究的严谨性、绿色则象征生命的健康、活力与希望,二者的融合则代表学校科学研究、临床治疗、教育教学的相互关系。

哈医大

哈尔滨医科大学在我国医药科研工作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她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国家新药临床试验研究中心。下设18个研究院所、5所附属医院,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科研人员7000余人。博士学位授权点4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7个。 2000年以来,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多达933项,其中国家“973”、“863”“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研究项目包括:“实体瘤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全反式维甲酸与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的分子机制研究”等。学校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南丁格尔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和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和青年教师奖、省部科研成果奖(205项)等国际、国家大型高端奖励300余人次。2009年哈尔滨医科大学杨宝峰校长为黑龙江省首摘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等奖空缺),并接受胡锦涛主席亲自颁奖。

在抗癌领域,哈尔滨医科大学是世界上第一个治疗白血病的药物—三氧化二砷(中药砒霜)的诞生地。我国现任卫生部部长陈竺曾于新世纪之初领衔哈尔滨医科大学同行共赴抗癌新药研究,中国哈尔滨医科大学肿瘤药物研究所亦被誉为“中国陈竺组”。

最新研究成果

2000年,哈尔滨医科大学率先在全球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个靶点抗肿瘤血管药物红归胶囊,再次成为全球轰动的事件。饿死癌细胞研究从1971年哈佛大学诞生,终于跨越大洋“传递继承”,在中国开花。

抗癌机理:

胶囊红参人参皂甙Rg3、Rh2抑制肿瘤血管因子VEGF;直接摧毁肿瘤血管。冬虫夏草虫草素、虫草多糖抑制肿瘤血管因子VEGF和bFGF作用;直接造成肿瘤血管的自行坏死刺五加皂甙,以基质金属蛋白酶MMP为靶点,直接阻断血管生成信号的上传下达,血管变成“孤管”、“烂管”。

经试验证实,红归胶囊有效成分中红参配合冬虫夏草,再配以刺五加、薏苡仁等,它们含有的虫草素、虫草多糖、和人参皂甙Rg3和Rh2,刺五加皂甙、薏苡仁脂等,不但能够直接切断肿瘤血管、饿死癌细胞,而且在协同作用时,效果远远超过单方使用。同时,冬虫夏草和红参中含有的各种药效成分,也能够迅速解决肿瘤病人治疗中的各种恶性症状。其临床有效率高达90.5%。

主要功效:

1 切断肿瘤新生血管,直接饿死癌细胞,缩小肿块。2 配合放化疗增效减毒。3 阻断血管,有效防止复发转移。4晚期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帮助延长生命。5 消除癌细胞的耐药性6

治疗各癌种疗效观察

经样本医院临床研究:276例恶性肿瘤患者,使用红归胶囊后,显效81例(29.4%),有效169例(61.1%),无效26例(9.5%),总有效率90.5%。详细疗效见下表

病种例数显效有效无效
肝癌609447
胆管癌44

食道癌1678 3
肺癌4011218
胰腺癌844
胃癌4011254
乳腺癌327241
结直肠癌241833
白血病844
宫颈癌4
4
卵巢癌4
4
淋巴8
8
膀胱癌 84 4
甲状腺癌4
4
恶性黑色素瘤4
4
前列腺癌4 4

骨肉瘤8
8
合计2768116926

 红归胶囊见效时间表

588例中晚期肿瘤患者单独使用红归胶囊疗效观察发现:红归胶囊对改善肿瘤患者疼痛、发热、胸腹水、厌食白细胞降低等症状效果显著,临床总有效率90.5%。

症状病例数(例)显效率(%)有效率 (%)无效(%)总有效率(%)见见效时间(天)
精神不振35054433971-5
厌食401 52444963-7
睡眠差34044533972-5
疼痛41846495952-15
癌性发热168246115855-10
恶性呕吐20942562983-12
白细胞降低424356149610-30
胸水52 156025 7515-45
腹水102295417 8315-45
出血5139511090 3-10
口腔溃疡8076 231992-4
癌性溃疡202065158510-30
食道梗阻4129 66595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