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楸树皮

来自医学百科
刺楸树皮
Cì Qiū Shù Pí
别名 丁桐皮、钉皮、刺楸皮、山上虎、狼牙棒、海桐皮、野海桐皮、刺五加
功效作用 祛风除湿,杀虫,活血。治风湿痹痛,腰膝痛痈疽,疮癣。
英文名 bark of Septemlobate Kalopanax
始载于 四川中药志
毒性 无毒
归经 胃经脾经
药性
药味

刺楸树皮的功效介绍】:

刺楸树皮 (《四川中药志》)

异名】丁桐皮、钉皮(《四川中药志》),刺皮(《陕西中草药》)。

【来源】为五加科植物刺楸的树皮。

【植物形态】刺楸(《救荒本草》),又名:鼓钉刺、刺枫树、刺桐、云楸、棘楸、丁木树、鸟不宿上山虎、丁皮树、丁桐树、鹅足板树、刺椿、鸭脚板叶。

落叶乔木,高可达30米。

小枝具粗刺。

叶在长枝上互生,短枝上簇生;坚纸质;叶片近圆形,直径7~25厘米,掌状5~7裂,裂片三角状圆卵形至长椭圆状卵形,先端长尖,边缘只锯齿,上面绿色;叶柄长6~30厘米。

伞形花序合成顶生的圆锥花丛,直径15~25厘米;伞梗长4~14厘米;花梗长5~12毫米;萼光滑,具五齿;花瓣5,三角状圆卵形,呈镊合状排列;雄蕊5,花丝细长;子房2室,花柱愈合呈圆筒状,先端2裂宿存。

果实近于圆球形,直径约5毫米。

蓝黑色种子2颗,扁平。

花期7~8月。

果期9~10月。

生长在山谷、溪旁、林缘或疏林中。

分布几遍全国。

本植物的根或根皮(刺楸树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树枝在江苏、浙江作鸟不宿使用,参见鸟不宿条。

【采集】全年可采,剥取树皮,洗净,晒干。

【药材】干燥树皮呈卷筒状或条块状,长宽不一,厚1~2毫米。

栓皮粗糙,表面灰白色至灰棕色,有较深的纵裂纹及横向小裂纹,散生黄色圆点状皮孔,并有纵长的钉刺;钉刺长1~3厘米,宽5~10毫米,灰白色,有黑色斑点,顶端尖锐或已磨成钝头,基部长圆形;钉刺脱落,露出黄色内皮

内表而黄色或紫红色,光滑,有纵纹。

质坚硬,折断面裂片状。

气弱,味苦。

以干燥、皮厚实、钉刺多者为佳。

产四川、江苏、浙江、安徽、贵州等地。

本品在四川、江苏、浙江、安徽等地作海桐皮使用,参见海桐皮条。

化学成分】树皮及叶含鞣质13~30%,树皮及心材含多炔化合物

茎、叶有强心甙和蒽甙反应。

种子含脂肪油38.65%。

本品尚含黄酮甙、香豆精甙、少量生物碱、挥发油、皂甙、树脂、淀粉

皂甙是三萜皂甙,甙元有常春藤皂甙元。

【炮制】用水洗净,去刺,润透,切丝,晒干。

性味】苦辛,平。

①《四川中药志》:性平,味甘苦,无毒。

②《江苏药材志》:味苦,性小寒。

③《陕西中草药》:味辛微苦,性平。

【归经】《四川中药志》:入脾、胃经。

【功用主治-刺楸树皮的功效】祛风除湿,杀虫,活血

风湿痹痛,腰膝痛,痈疽,疮癣。

①《四川中药志》:祛风行血,除湿杀虫。

治腰膝疼痛,风寒湿痹及疥癣。

②《江苏药材志》:杀虫,消肿,排脓生肌。

治恶疮,疽瘘,痈肿,疳痔,咳逆上气,口疮

③《陕西中药志》:祛风除湿,消炎止痛。

跌打损伤,风湿麻木,关节炎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

外用:煎水洗、捣敷或研末调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