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技能/母乳喂养

来自医学百科

母乳喂养的好处

1. 对婴儿: ①营养/生长;②免疫;③提高婴儿的社会适应性,可能与提高智商有关;④牙齿的发育与保护。

2. 对母亲:①预防产后出血,促进子宫复旧;③哺乳闭经节制生育,延长生育周期;③增加母婴感情;④减少患乳腺癌及卵巢癌的机会。

3. 对家庭和社会:①促进家庭感情,稳定家庭关系;②约人工喂养的费用,节约婴儿的医疗费;③降低婴儿发病率及死亡率,提高智商和人口素质。

总之,母乳喂养营养、防病、增加母婴感情,有利于母亲健康。

母乳喂养有关的知识

1. “三早”: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新生儿断脐后30分钟内裸体放在产妇胸前,进行母婴皮肤接触,并帮助新生儿吸吮乳头,时间不少于30分钟。

2. 24小时母婴同室:婴儿出生后即到母亲身边和母亲24小时同室生活,医疗护理及其他操作每天母婴分离不超过1小时。

3. 按需哺乳:按小儿需要哺乳、不规定时间和次数,坚持夜间哺乳。即小儿饥饿、奶胀哺乳。

4. 废除“三奶”:奶瓶、奶嘴、代乳品

母亲正确的姿势

体位:坐位(摇篮式、坐位环抱式)、卧位(仰卧、侧卧)、站位。

母亲放松舒适:孩子身体贴紧母亲、脸向着乳房,鼻子对着乳头;下颏碰到乳房,头与身体呈一直线,如果是刚出生的孩子则应托着他的臀部。

正确托乳姿势:“C”型。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开,拇指轻轻放在乳房上方,其余四指并拢贴在乳房下的胸壁上,用食指托乳房的底部,母亲的手不应离乳头太近。用乳头上下碰婴儿的双唇,引起婴儿的觅食反射,待嘴张大的一瞬间,将乳头和大部分乳晕放入婴儿口内。

避免“剪刀式”:反向推乳腺组织,阻碍婴儿将大部乳晕含入口内,不利于充分挤压乳窦内的乳汁,为错误姿势。(除奶流过急,婴儿有呛溢时)。

婴儿正确的含接姿势

鱼唇状:婴儿嘴张得很大,下唇向外翻,舌呈勺状环绕乳房,面颊鼓起呈圆形,含接时可见到上方的乳晕比下方多,有慢深的吸吮,有时会暂停,能看到吞咽动作和听到吞咽的声音。

喂哺适当的指标

1. 喂奶时听到吞奶声

2. 喂奶前乳房丰满,喂奶后柔软

3. 母亲有下奶的感觉

4. 湿尿布≥6次/24小时

5. 经常有软大便(每日多次少量或一次大量软便)。

6. 两次喂奶之间,婴儿很满足、安静。

7. 平均体重增加18-30g/天或125-210g/周。

挤奶

适应征

1. 解除乳腺管堵塞或乳汁淤积;

2. 母婴分离

3. 婴儿不能正确含接时

挤奶手法

洗净双手和消毒容器,大拇指和食指分别放在乳晕两侧,离乳头根部2cm处,手指固定不要在皮肤上滑动,重复挤压、松弛达数分钟,先向胸壁挤压,沿乳头依次挤压所有乳窦。双侧乳房可反复数次持续20-30分钟。

常见问题的护理

1. 母乳不足

原因:未作到充分有效的母乳喂养

护理:

①树立母亲喂奶的信心,鼓励按需哺乳。

②掌握正确的哺喂姿势。

③保证充分的休息、愉悦的心情,注意合理的膳食,多饮汤类,可加中药催乳。

2. 乳头皲裂的护理

原因:婴儿含接姿势不正确,未将乳头乳晕充分放入嘴内。

护理:

①产前纠正平坦、内陷乳头。

②帮助婴儿正确含接,母婴身体紧贴。

③症状较轻,可先喂健侧,后喂患侧,疼痛拒乳时,可将乳汁挤出用小勺喂养。

④每次哺乳后,挤奶涂于皲裂乳头上并暴露干燥;或哺乳后涂次碳酸铋于乳头,下次喂奶前用清水洗净,可促进伤口愈合。

3. 乳房肿胀

原因:出生后最初几天没有充分做到有效的母乳喂养。

护理:

①婴儿频繁吸吮。

②热敷、按摩、拍打等方法,促进乳房血液循环。

③挤奶:手工挤奶,机械方法挤奶(吸奶器、奶泵)

添加补充食品的医学指征

1. 婴儿方面:

①极低体重儿或早产儿,体重小于1500g或小于32周;

②严重未成熟儿伴有潜在性严重低血糖或低血糖需要治疗,而通过增加母乳没有改善的婴儿;

③婴儿先天性代谢病(苯丙酮尿症、半乳糖血症、枫糖尿症);

④婴儿急性脱水,母乳不能满足液体时(如黄疸光疗期间)。

2. 母亲方面:

①母亲患严重疾病(精神病、子痫、休克);

②母亲在服用哺乳期禁用的药物(细胞毒素药物、放射性药物、抗甲状腺药物)。

参考资料

《妇产科护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