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士刚

来自医学百科
7dd98d1001e93901d81c384478ec54e736d196aa.jpg

丁士刚,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消化科副主任。

1985年7月山东医科大学毕业,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工作至今。一直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科研及教学工作。在胃粘膜保护、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上胃肠癌前病变(肠化、萎缩及异型增生等)、胃癌生成、转移及预后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具有丰富的内镜检查及内镜下治疗的经验。主要研究方向上胃肠道疾病尤其是胃癌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疾病。

中文名称:丁士刚

毕业院校:华西医科大学

临床职称:主任医师

专 业:消化科

学 历:博士

教学职称:教授

执业地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科 室:北医三院消化科

职 称:主任医师 教授

擅 长: 消化系统癌前病变消化道肿瘤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小肠疾病及消化道功能性疾病等

研究方向

消化系统疾病诊断及治疗,尤其是在幽门螺杆菌、胃肠道癌前病变、早期癌消化道出血等领域有较多研究。熟练掌握消化系统各种疾病的内镜(包括超声内镜等)下诊断;胃肠道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内镜下切除术等治疗。

教育经历

1980.9-1985.6 山东医科大学医学系学士学位

1996.9-1999.6 华西医科大学内科学硕士学位

1996.9-1997.6 华西医科大学临床流行病学(临床科研方法)国际流行病学网(INCLIN) 理学硕士学位

2001.9-2003.6 北京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5.7-1990.12 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住院医师

1991.1-1996.8 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主治医师

1996.9-2001.7 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副主任医师

2001.8-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

2000.8-2008.7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副教授

2008.8-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教授

2003.1-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副主任

2000.5-2008.7 硕士研究生导师

2008.8-今博士研究生导师

科研成果

1994年起开始进行胃癌早期诊断及评价的研究,最早将胃液固有荧光应用到胃癌诊断中。在两项国自然基金资助下对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关系、Hp致病机制尤其是Hp硫氧还蛋白与其致病作用等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2002年开始与英国著名病理学家曼彻斯特大学教授Kumar S.合作开展胃癌生成及转移机制的研究,探讨了VEGF-A、VEGF-C与胃癌血管生成、淋巴管转移的关系,对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标志物等有较深入研究。主持完成国际临床流行病学网课题1项,主持完成及在研国家自然基金2项。主持及参加卫生部卫生行业专项基金子课题、科技部支撑计划等多项国家省部级课题。发表“胃液固有荧光光谱分析对胃癌的诊断价值”等论文100余篇。

学术兼职

2011年9月-今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第六届委员会委员

2012年9月-今《临床荟萃》第五届编辑委员会编委

2013年6月-今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科专科委员会委员

2013年11月-今北京健康科普专家

2013年10月-今《中国医药科学》杂志社特约编委

2013年11月-今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消化病学专家委员会委员

2013年11月全国高等教育医学数字化规划教材(国家医学电子书包)《临床流行病学》编委

2013年12月-今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分会第六届委员会循证医学学组委员

2013年起北京医师协会内科专科医师分会理事

2014年5月-今中国中药协会药物临床评价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委

2014年5月-今吉林省中药大品种培育专家委员会专家

2002年8月北京市海淀区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

2003年12月-今海淀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劳动鉴定专家

2004年1月-2006年12月北京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医疗卫生专家库成员

2008年12月-2012年12月北京大学医学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科学(消化)考核组专家

2010年4月-2014年4月北京市外国医师在京短期行医资格考试中心考评专家

2012年起河南大学附属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荣誉教授

2012年8月-今卫生部内镜与微创医学全国医师定期考核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2013年6月-今北京大学医学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二阶段)学科组组长

2012年5月-2014年5月《中国全科医学》杂志审稿专家

2010年12月-2013年12月卫生部人才中心全国卫生人才评价

2011年-2014年北京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获奖情况

1990年北京医科大学教学优秀个人奖

主要论文

共发表论文100余篇。近五年发表的主要论文包括: 1. Shigang Ding, Chenggang Li, Sanren Lin, et al.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microvessel density determined by CD34 or CD105 in benign and malignant gastric lesions. Human Pathology, 2006, 37: 861-866. ( IF: 2.55)

2. Shigang Ding, Sanren Lin, Xiuyun Dong, et al. Potential prognostic value of circulating levels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A 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In vivo, 2005, 19(4): 793-795.(IF:1.88)

3. Ding shigang, Li chenggang, Lin sanren, et al. Distinct roles of VEGF-A and VEGF-C in tumor metastasis of gastric carcinoma. Oncology Reports, 2007, 17(2): 369-375.( IF: 1.56)

4. Shi Y, Liu L, Zhang T, et al. The involve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thioredoxin-1 in gastric carcinogenesis. J Med Microbiol, 2013, 62: 1226-1234. (通讯作者)

5. Zhang YN, Ding SG, Huang LH, et al. Comparative proteome analysis of Helicobacter pylori clinical strains by 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 J ZHEJIANG UNIV-SC B, 2011, 12(10): 820-827.(通讯作者)

6. Yanyan Shi, Mo Chen, Yuexia Zhang, et al. Expression of three essential antioxidants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 clinical isolates.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 2014, 15(5):500-506. (通讯作者)

7. 丁士刚,王丽. 应重视胃癌发病机制的规范研究(专家述评). 中华医学杂志,2013,93(16):1201-1202. (通讯作者)

8. 丁士刚,赵梅莘.如何确定胃癌淋巴结转移标记物(专家论坛).中华医学杂志,2012, 92(6),361-362. (通讯作者)

9. 石岩岩,丁士刚,张婷,等.幽门螺杆菌硫氧还蛋白-1基因克隆及其重组蛋白表达与活性测定.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 46(2): 190-194. (通讯作者)

10. 石岩岩,丁士刚. 幽门螺杆菌抗氧化氮化应激相关蛋白的研究进展. 中华医学杂志, 2013, 93(4): 311-313. (通讯作者)

11. 石岩岩,丁士刚,鲁凤民,张静,刘琳娜,王晔. 胃癌和消化性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临床菌株硫氧还蛋白-1表达量分析. 胃肠病学, 2011, 16(10): 601-604.(通讯作者)

12. 石岩岩,丁士刚,鲁凤民,张婷,张静,刘琳娜,王晔. 硫氧还蛋白1对胃癌细胞系BCG823生长的影响.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1, 11(11): 1030-1033. (通讯作者)

13. 石岩岩,丁士刚. 幽门螺杆菌毒力因子致胃癌机制的研究现状.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1, 11(7): 649-651.(通讯作者)

14. 刘琳娜,丁士刚. 蛋白质组学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 胃肠病学, 2011, 16(2): 119-121. (通讯作者)

15. 刘琳娜,丁士刚,钟丽君,张静,曲恒怡,李曙光. 胃癌和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蛋白质组学分析. 胃肠病学, 2011,16(7): 409-412. (通讯作者)

16. 刘琳娜,张静,丁士刚,钟丽君,李广川,石岩岩,王晔. 胃癌高低发区胃癌和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蛋白质组学分析.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43(6): 129-134. (通讯作者)

17. 辛晓梅,丁士刚.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失败后对策研究进展. 胃肠病学, 2011, 16(9): 572-574. (通讯作者)

18. 赵梅莘,丁士刚. 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细胞因子与基因的研究进展.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0, 10(7): 655-658. (通讯作者)

19. 赵梅莘,丁士刚. 胃癌淋巴结转移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中华消化杂志, 2010, 30(6): 430-432. (通讯作者)

20. 石岩岩,丁士刚,蒋素贞,鲁凤民,张静,刘琳娜,王晔. 人硫氧还蛋白-1基因克隆及重组载体的构建与鉴定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48(11): 41-45. (通讯作者)

21. 刘琳娜,丁士刚. 不同幽门螺杆菌菌株感染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胃肠病学, 2010, 15(7): 429-431. (通讯作者)

22. 陈茉,丁士刚. 消化系肿瘤干细胞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胃肠病学, 2010, 15(11): 690-692. (通讯作者)

23. 石岩岩,丁士刚,鲁凤民,张静,陈香梅,刘琳娜,王晔. 幽门螺杆菌硫氧还蛋白两种不同亚型基因序列的测定及分析. 中华医学杂志, 2010, 90: 2830-2833. (通讯作者)

24. 郭春梅,丁士刚. 胃粘膜异型增生和肠化生的研究进展. 胃肠病学, 2010, 15(2): 124-125. (通讯作者)

25. 王婕敏,周丽雅,林三仁,丁士刚. 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中华内科杂志, 2010, 49(4): 297-300. (通讯作者)

26. 石岩岩,丁士刚. 幽门螺杆菌毒力因子及其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中华医学杂志, 2009, 89(32): 2301-2303. (通讯作者)

27. 张贺军,丁士刚,金珠,崔荣丽. 胃息肉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癌变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的研究. 胃肠病学, 2009, 14(8): 469-472. (通讯作者)

著作译作

参加《现代胃肠病学》、郑芝田主编《胃肠病学》第三版等20余部消化专著的编译工作。

医生简介:

1997年1月至1997年3月赴日本东京参加JICA早期消化道肿瘤诊治研修班。1996年-1997年国际临床流行病学培训中心(华西医大)学习,2004年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访问交流半年。 2003年6月获北京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学位。完成国际临床流行病学网课题,胃癌研究课题组的主要成员之一。课题“胃癌患者幽门螺杆菌差异蛋白质的确定及其机制的研究”获得国家自然基金资助。是卫生部卫生行业专项基金子课题负责人,国际合作项目“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关系的人群干预研究”的主要参加者。 参加国家自然基金、卫生部、教育部等多项国家省部级课题。毕业研究生3名,在读研究生4名。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并大会发言或担任大会主持。

发表了“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microvessel density determined by CD34 or CD105 in benign and malignant gastric lesions.( Human Pathology, 2006, 37: 861-866 , IF: 2.81) ” , “Potential prognostic value of circulating levels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A 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In vivo, 2005, 19(4): 793-795,IF:1.88) ”, “Distinct roles of VEGF-A and VEGF-C in tumor metastasis of gastric carcinoma. (Oncology Reports, 2007, 17(2): 369-375, IF: 1.56)”“胃液固有荧光光谱分析对胃癌的诊断价值”等论文70余篇。 参加《现代胃肠病学》、郑芝田主编《胃肠病学》第三版等10余部消化专著的编译工作。1990年获北京医科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奖。曾任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会青年委员。现任北京市及海淀区医疗技术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库成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中青年委员。中华医学杂志等多家杂志的编委及审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