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知觉

来自医学百科
112.247.67.26讨论2014年2月6日 (四) 15:06的版本 (以“运动知觉(perception of movement)是电影心理学中一个分支的概念。   ==定义与划分== 运动知觉是物体的运动特性在人脑...”为内容创建页面)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运动知觉(perception of movement)是电影心理学中一个分支的概念。  

定义与划分

运动知觉是物体的运动特性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运动知觉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有密切关系。正确估计物体运动的速度,是生产操作、交通航行、体育运动及军事射击等的重要条件。

运动知觉包括对物体真正运动的知觉似动。真正运动,即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续的位移。由此引起的知觉就是对"真正运动的知觉"。"似动"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把静止的物体看成运动的。  

运动知觉的产生

运动知觉的阈限

运动知觉直接依赖于对象运行的速度。物体运动的速度太慢或太快,都不能使人产生运动知觉。例如人们不能觉察手表上时针的运动。刚刚可以觉察的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最小视角范围(角速度)叫运动知觉的下阈。物体运动的速度超过一定限度,人们就看到弥漫性的闪烁。看到闪烁时的速度是运动知觉的上阈。运动知觉的阈限依赖于目标物在视网膜上的位置、刺激物的照明和持续时间、视野中有无参照点、视野结构的一般特点以及对象离观察者的距离等。例如,当刺激呈现在视野中央而且对象与背景间具有较大的反差时,人们能够察觉的最小速度为每秒1分弧度;如果刺激呈现在视野的边缘,速度阈限将显著上升,达每秒~20分弧度。在运动知觉中,视觉动觉平衡觉和触摸觉都可能参加,其中视觉起着重要的作用。  

网象运动系统

当物体运动时,人们从什么地方得到关于物体运动的信息?一种最简单的设想是把相邻视网膜点相继受到的刺激,看成运动知觉的信息来源。例如,当物体从A处向B处运动时,物体在空间的连续位移,使视网膜上相邻部位连续地受到刺激,经过视觉系统的信息加工,就产生运动知觉。理查德.格雷戈里(R. L. Gregory)把这种运动系统称作“网象运动系统”(图1网象运动系统)。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神经生理学关于动物视觉系统的运动觉察器的研究,为解释运动知觉的生理机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当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刺激视网膜上对运动敏感的感受野时,便激活视觉系统高级部位的相应神经细胞,从而产生了运动知觉。  

原理

但是,运动知觉的实际情况比上述解释要复杂得多。

人们在知觉物体的运动时,眼睛、头部和身体也经常在运动。当人们主动用眼睛追踪运动着的物体时,物体投射在视网膜上的映象是相对静止的,运动知觉却依然产生;当人们随意地移动身体、头部或眼睛时,周围静止的物体就会连续刺激视网膜的不同部位,但却不引起运动知觉。可见,仅仅用网象运动系统来解释运动知觉是不够的。

为了知觉到运动,人们还需要具有关于自身运动或静止的特殊信息。这种信息可能来自身体运动时肌肉的动作反馈;也可能来自大脑发出的动作指令。研究表明,由大脑指示眼睛运动时所产生的“外导”信号与由视网膜映象提供的视觉信号,可能存在着相互抵消的作用。当物体运动而人眼静止时,来自视网膜的信息没有为大脑发出的动作指令所抵消,使人看到了物体的运动。同样,当人眼追踪运动着的物体时,只有大脑发出的动作指令而没有视网膜映象运动的信息,也使人看到物体的运动。

可是,如果物体静止,而人们移动自己的眼睛,那么人们不仅得到来自视网膜映象运动的视觉信息,而且得到由大脑发出的动作指令所提供的非视觉信息,这两种信息互相抵消,结果使人看到静止的物体。有人假定人脑中存在着某种比较器或视觉稳定中枢,它是两种信息相互作用的场所。这种运动系统叫做头-眼运动系统(图2头-眼运动系统)

除视网膜映象移动提供的视觉信息外,运动物体的其他一些特性对视网膜的影响也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当物体的运动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时,物体在视网膜上视象大小的变化,提供了物体“逼近”或“离去”的信息。再有,当一个物体在空间运动时,它的背景的纹理结构时而被遮挡,时而显露出来。这样在视网膜上也出现不同的刺激流。这种现象叫活动的视觉遮挡。它对运动知觉也有重要意义。

但是,能否用上述种种理由来解释似动现象,现在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有人认为,似动和真正运动的物理刺激都能使运动敏感神经元产生相同的反应,都能引起运动后效,因而它们具有相同的机制。相反,有人却认为,似动和真正运动的知觉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知觉,它们的机制应该是不同的。由于似动的种类繁多,情况很复杂,现在还没有一种统一的理论能够解释所有的似动现象,更没有一种理论能够解释所有的运动知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