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克雷嗜血杆菌

来自医学百科
112.247.67.26讨论2014年2月5日 (三) 16:07的版本 (以“(杜克雷嗜血杆菌(Hemop hilus ducreyi)感染能够引起性传播疾病(STD),即软下疳(chancroid软性下疳)。   ==详细介绍==...”为内容创建页面)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杜克雷嗜血杆菌(Hemop hilus ducreyi)感染能够引起性传播疾病(STD),即软下疳(chancroid软性下疳)。  

详细介绍

因此在性病防治栏目中有详细介绍。

在19世纪以前人们把梅毒与软性下疳混为一谈。直到1889年,意大利皮肤病学家杜克雷从3例患有生殖器溃疡的病人患部取脓性分泌物,接种到自己身上,并形成了溃疡。他在自身患部排出的脓性分泌物中发现一种微生物,这种微生物特别喜欢在含有新鲜的人血或兔血培养基上生长,所以被称之为杜克雷氏嗜血杆菌。就是以后证实的软性下疳致病菌。  

形态特点

杜克雷氏嗜血杆菌的形态特点是短而细小,呈短棒状,两端较为钝圆。长约1.5微米,宽约0.5微米。往往成双平行排列呈双链状。此菌无鞭毛,也不形成芽孢,革兰氏染色为阴性。大多数细菌分布在细胞外呈链状排列,仅少数细菌可在细胞内呈团块分布。人是它的储存宿主。对温度的敏感性很高,不耐热,超过38℃时就很快死亡。干燥及65℃时均可迅速死亡。但它的耐寒性能较强。  

革兰氏阴性

杜克雷氏嗜血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需氧性,对二氧化碳亲和性强。人工培养必须供给新鲜血液才能生长,故称嗜血杆菌。大小为0.5×1.5~2.0μm,短杆菌,两端呈钝园形,在溃疡面脓液中的菌体为链锁状、双球菌状、大球菌、棒状等多形性。从病灶中或培养菌落中取材检查可见2个或2个以上细菌连成锁状有如鱼群在游泳。故称鱼群状。在淋巴腺组织切片中可见典型的连锁杆菌。

杜克雷嗜血杆菌对温度较敏感,43-44℃以上温度则失去抵抗能力,20分钟即可死亡。对42℃抵抗性稍强,但4小时死亡。在37℃中可活6-8天,10-20℃之间7-10天后可死亡,在此温度中较大肠菌、葡萄球菌抵抗力弱,较淋球菌强,对寒冷抵抗力较强,5℃中可生存1周,冻干时可能生存1年。对干燥的抵抗性弱。在人工培养中温度是发育的重要因素。  

试管内繁殖

嗜血杆菌属在试管内繁殖需要X因子与V因子,X因子存在血液中耐热性物质氧化血红素,V因子具有易热性,在血液中是脱氢酶辅酶,杜克雷嗜血杆菌对X因子需要性高,不需要V因子,将纯培养物注射入家兔可引起面部溃疡性病灶,人感染后,不能产生持久免疫力。以杜克雷嗜血杆菌悬液为抗原,患者注射后1周,皮肤试验呈阳性,一旦出现,可持续数年,甚至持续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