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来自医学百科
112.247.67.26讨论2014年2月5日 (三) 14:04的版本 (以“严格地说,肺气肿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一个解剖/结构术语,是慢性支气管炎或其他慢性肺部疾患发展的结果...”为内容创建页面)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严格地说,肺气肿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一个解剖/结构术语,是慢性支气管炎或其他慢性肺部疾患发展的结果。主要是肺组织终末支气管远端部分包括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膨胀和过度充气,导致肺组织弹力减退,容积增大。由于其发病缓慢,病程较长,故称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在我国的发病率大约在0.6%-4.3%之间。  

中医理论

本病属于中医学的“肺胀”范畴。其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如《灵枢.胀论》篇说:“肺胀者,虚满而喘咳。”《灵枢.脉经》篇又说:“肺手太阴肺,……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指出本病的主症为“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本病的发生,多因久病肺虚,痰浊潴留,复感外邪而诱发。病变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病及心。其病理因素主要为痰浊、水饮血瘀互为影响,兼见同病。如一般早期以痰浊为主,渐而痰瘀并见,终至痰浊、血瘀、水饮错杂为患。本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治疗本病必须掌握好各个不同时期的用药尺度,兼顾标本,并配合呼吸吐纳等身体锻炼、注意饮食起居的调摄等,才能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病例1

        患者因感寒而诱发的咳喘胸闷痰多色白、纳呆舌淡暗、苔白腻,脉弦滑症状,是痰浊作怪最为明显。痰浊久留,肺气郁滞,心脉失畅则血郁为瘀。故也见唇甲紫绀、舌边有瘀点等血瘀征象。治疗应当以宣化为主,痰浊得化,肺气得宣,则咳喘自平。因此,用麻黄(8克)散寒宣肺平喘,配桂枝(5克)发汗解表,温经通阳;细辛(3克)温肺化饮法夏(12克)燥湿化痰苏子(10克)、杏仁(10克)降气止咳平喘僵蚕(12克)、川足(三条)熄风止痉,并走窜通络,可解除支气管痉挛活血通脉白芍(10克)、五味子(10克)敛肺滋肾,助桂枝、细辛等辛温宣散之品同用,对久咳肺虚有很好疗效;甘草止咳、缓急,缓和药性。全方合用药效快捷,症状迅速缓解。痰浊去后,则改以补肾、健脾、益肺为主,在用大量补肾、健脾、补肺药,如熟地(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党参(15克)、炙甘草(10克)、五味子(10克)、山药(15克)、山萸肉(12克)等等的同时,不忘加以陈皮紫苑、款冬、半夏蛤壳化痰平喘的药物,以防滋补太过反生痰浊。此外,配合身体锻炼,对提高机体免疫力,及肺功能有很好的效果。  

病例2

        患者也因受寒诱发,但其素为痰热之体,寒邪入里化热,表现有发热、痰黄稠、胸中满闷、口干、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等一派痰热阻肺之象,故治疗以清热化痰为主,以麻黄(8克)、杏仁(12克)、生石膏(30克)、甘草(9克)、鱼腥草(30克)、栝楼皮(15克)、竹茹(15克)等加强清化热痰之功;再配合枳壳(15克)行气宽中;川足(2条)、僵蚕(12克)同病例1 一样,用来熄风定痉通络;且复诊时痰黄、口干明显,故加天花粉、陈皮养阴祛痰。至于后期的治疗,大致上也和病例1相同灵活加减药味。此为遵循“治病求本”的原则。  

治疗方法

        本病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后期转归而成,病程缠绵不休,经常反复发作,难于根治。如治疗不当,极容易发生变端,出现喘脱的危象。因此治疗应有侧重地分别选用扶正祛邪的不同治疗方法,在缓解期,则应以扶正为主,提高抗病毒的能力,并重视原发病的治疗。尽量减少发作;在发作期,则应着重针对具体症状的辨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