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病

来自医学百科
超级小松松讨论 | 贡献2016年6月15日 (三) 22:03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粽子病是指过量无节制的食用粽子后导致或加重原发疾病。软糯香甜的粽子虽然美味可口,但是切忌贪嘴患上“粽子病”,每年因粽子食用不当而闹出毛病的人不在少数。糖尿病患者如果不加节制,就会引起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加重病情。[[心血管疾病[[患者,肉粽和猪油豆沙粽所含脂肪较多,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患者吃多了,会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血液循环。六旬爹爹连吃六个粽子,随后出现胃胀腹痛,难受不已,不得不前往医院诊治。

注意事项

1、过期:许多人因经不住粽子美味的诱惑,在端午节前就开始买来食用,因此在节后一小段时间内对粽子都提不起太高的兴趣。而中国传统习俗中,为了显示节日的丰盛,往往要准备大量的超过食用量的粽子贮存起来。这些粽子虽然是在冰箱里存放,但由于食用不及时,仍会有细菌滋生,尤其是一些从冷冻室里拿出来后吃不完又被反复加热的粽子里面导致胃肠道疾病的细菌会越来越多。还有一些老人喜欢吃剥开皮后拉黏丝的粽子,认为制作这种粽子的糯米比较好,其实当粽皮与粽囊之间有黏丝出现的时候,证明粽子已经开始变质了,最好不要再食用。


2、过量:在各种粽子中,以豆沙及一些蛋黄、糖类为馅料的最容易发生腐化变质。节中贮存的粽子一时吃不完,但扔了又很可惜。一些家庭就把它当作主食或替代米饭来顿顿食用。制作粽子的糯米性味甘平,少量食用具有健脾生津益气的作用。但是糯米的质地粘滞,长期大量摄入会延长排空时间,增加胃肠道的负担,引起消化吸收障碍,产生恶心、打嗝、腹胀、腹泻等症状。每天以高热量、高糖分的粽子作为主食会使身体迅速肥胖,或者引发诸如糖尿病、高血脂等其他疾病。


3、过时:制作粽子的馅料和糯米在胃肠道完全消化需要很长的时间。如果在交感神经不兴奋、胃肠蠕动较缓慢的时间内食用,更会增加对胃黏膜的刺激,使胃酸大量分泌,引起慢性胃炎、胃溃疡。早上起床后和晚上临睡前,胃肠蠕动都较白天慢得多,因此把剩粽子当早餐或夜宵来吃都是不可取的,尤其是从冰箱里拿出来未经加热的剩粽子,更不能在这个时候吃。历年医院里都会接诊到因在不适当的时间吃糯米食物发生窒息的危重病例,这种情况在老年人和儿童中比较多见。


专家建议

预防“粽子病”可以在日常服用一些盐藻类食物。高血糖伴随着脂糖代谢紊乱,会在体内产生大量酸性物质,增加肝脏和肾脏负担,破坏体内酸碱平衡。细胞受损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占人体的69%的体液酸碱失衡。正常人的体液其PH值在7.35-7.45之间,呈弱碱性。当体液酸碱度失衡时极易导致血压、血糖的不稳定,引起心脏病、肠胃疾病和一系列免疫疾病的发生。现代医学发现,盐藻具有迅速调节机体酸碱平衡的作用,其作用机理十分复杂,但其中一个途径已经获得明确的结论,就是盐藻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矿物质在人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盐藻中的大量矿物质、氨基酸、维生素等可调节细胞酸碱平衡,为细胞提供中性或者弱碱性的生存环境,令细胞更具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