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内酰胺

来自医学百科
112.247.67.26讨论2014年2月6日 (四) 18:36的版本 (以“{{百科小图片|bk7up.jpg|}} 【中文名称】丁内酰胺;2-吡咯烷酮;α-吡咯烷酮;2-氧代吡咯烷;γ-丁内酰胺 【英文名称...”为内容创建页面)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Bk7up.jpg

【中文名称】丁内酰胺;2-吡咯烷酮;α-吡咯烷酮;2-氧代吡咯烷;γ-丁内酰胺

【英文名称】2-pyrrolidone;a-pyrrolidone;butyrolactam

【结构或分子式】

分子结构:

羰基碳原子以sp2杂化轨道形成σ键;其它碳原子及N原子均以sp3杂化轨道形成σ键。

【相对分子量或原子量】85.11

【密度】1.120

【熔点(℃)】24.6

【沸点(℃)】245

【闪点(℃)】129.4

【粘度 mPa.s(20℃)】13.3(25℃)

折射率】1.4806

【性状】

无色晶体

【溶解情况】

易溶于水、乙醇乙醚

【用途】

用于有机合成(如1-乙烯基-2-吡咯烷酮等),也用作溶剂等。

【制备或来源】

丁内酯和无水氨在高温高压下作用而制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