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实”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医学百科
第15行: 第15行:
 
'''出诊时间''':周二上午,周三下午(具体以当天公示为准)<ref>[http://www.sysucc.org.cn/Doctor/DoctorShow.aspx?AID=847 张晓实(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ref>
 
'''出诊时间''':周二上午,周三下午(具体以当天公示为准)<ref>[http://www.sysucc.org.cn/Doctor/DoctorShow.aspx?AID=847 张晓实(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ref>
  
'''擅长''':黑色素瘤的综合治疗、肝癌、肠癌、肺癌、乳腺癌等实体肿瘤的免疫治疗。
+
'''擅长''':[[黑色素瘤]]的综合治疗,[[肝癌]]、[[肠癌]]、[[肺癌]]、[[乳腺癌]]等实体[[肿瘤]]的[[免疫治疗]]。
  
 
== 人物简介 ==
 
== 人物简介 ==
  
张晓实,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外科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就职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生物治疗中心,任[[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生物治疗中心副主任。黑色素瘤首席专家。
+
张晓实,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外科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就职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生物治疗中心,任[[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生物治疗中心副主任。[[黑色素瘤]]首席专家。
  
 
== 专业特长 ==
 
== 专业特长 ==
  
主要从事肿瘤生物治疗的应用基础研究,如肿瘤微环境在实体瘤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干预。擅长黑色素瘤的内科治疗、实体肿瘤的生物治疗和基因治疗。
+
主要从事[[肿瘤]][[生物治疗]]的应用基础研究,如[[肿瘤]]]微环境在实体瘤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干预。擅长[[黑色素瘤]]的内科治疗、实体[[肿瘤]]的[[生物治疗]]和[[基因]]治疗。
  
 
== 教育执业经历 ==
 
== 教育执业经历 ==
  
1978年9月-1983年7月    重庆医科大学医疗一系本科生。
+
1978年9月-1983年7月:重庆医科大学医疗一系本科生。
  
1993年8月-1988年9月    四川省乐山市青神县医院,住院医师。
+
1993年8月-1988年9月:四川省乐山市青神县医院,[[住院医师]]。
  
1983年9月-1988年7月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硕士研究生。
+
1983年9月-1988年7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硕士研究生。
  
1988年8月-1995年8月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治医师。
+
1988年8月-1995年8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治医师]]。
  
1995年9月-1998年7月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在职),副主任医师。
+
1995年9月-1998年7月:[[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在职),[[副主任医师]]。
  
1998年7月-2000年7月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博士后,
+
1998年7月-2000年7月:[[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博士后,
  
2000年7月至今: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生物治疗研究中心,主任医师,教授副主任、病区区长。
+
2000年7月至今:[[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生物治疗研究中心,[[主任医师]],教授副主任、病区区长。
  
 
2001年4月开设生物治疗专科门诊。
 
2001年4月开设生物治疗专科门诊。
第45行: 第45行:
 
2002年6月开设生物治疗病区。
 
2002年6月开设生物治疗病区。
  
2005年8月-10月为瑞典Karolinska大学访问学者,在微生物与肿瘤中心短期进修。
+
2005年8月-10月为瑞典Karolinska大学访问学者,在微生物与[[肿瘤]]中心短期进修。
  
 
== 科研基金 ==
 
== 科研基金 ==
第56行: 第56行:
  
 
4.广东省科技攻关计划:鼻咽癌相关Epstein-Barr病毒功能基因组研究(2002C30314)(2003年-2005年),负责人
 
4.广东省科技攻关计划:鼻咽癌相关Epstein-Barr病毒功能基因组研究(2002C30314)(2003年-2005年),负责人
 +
==
 +
主参编专著 ==
  
主参编专著
+
1.《黑色素瘤基础与临床》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第一版,主编
 +
 
 +
2.《肿瘤生物治疗学》广东科技出版社,2005年第1版,主编
 +
 
 +
3.《肿瘤分子靶向治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第1版,副主编,
 +
 
 +
4.《实用鼻咽癌放射治疗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3年第1版,编写
 +
 
 +
5.《大肠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年第1版,编写
 +
 
 +
6.《肿瘤学专题讲座》 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编写
  
1.《黑色素瘤基础与临床》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第一版,主编
+
7.《实用肿瘤内科处方手册》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2年第1版,编写
  2.《肿瘤生物治疗学》广东科技出版社,2005年第1版,主编
 
  3.《肿瘤分子靶向治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第1版,副主编,
 
  4.《实用鼻咽癌放射治疗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3年第1版,编写
 
  5.《大肠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年第1版,编写
 
  6.《肿瘤学专题讲座》 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编写
 
  7.《实用肿瘤内科处方手册》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2年第1版,编写
 
  
 
== 学术任职 ==
 
== 学术任职 ==
第73行: 第79行:
 
任《癌症》杂志编委(2002-至今)、《中山大学伦理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及肿瘤医院兼职2006-至今)。
 
任《癌症》杂志编委(2002-至今)、《中山大学伦理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及肿瘤医院兼职2006-至今)。
  
主要论文
+
== 主要论文 ==
  
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
'''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1. Identification of 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break points and oncogenic mutation profiles in acral/mucosal melanomas. Pigment Cell Melanoma Res. 2013;26(5):646-53.   
 
1. Identification of 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break points and oncogenic mutation profiles in acral/mucosal melanomas. Pigment Cell Melanoma Res. 2013;26(5):646-53.   
  2. CD33?/p-STAT1? double-positive cell as a prognostic factor for stage IIIa gastric cancer. Med Oncol. 2013;30(1):442.   
+
 
  3. The absence of the ERBB4 hotspot mutations in melanomas in patients from southern China. Chin J Cancer. 2013;32(7):410-4.  
+
2. CD33?/p-STAT1? double-positive cell as a prognostic factor for stage IIIa gastric cancer. Med Oncol. 2013;30(1):442.   
  4. The mutation profiles of common oncogenes involved in melanoma in southern China. J Invest Dermatol. 2012;132(7):1935-7.   
+
 
  5. A pilot study of paclitaxel combined with gemcitabine followed by interleukin-2 and 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for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melanoma. Cancer Biol Ther. 2012; 13(14): 1443-8.   
+
3. The absence of the ERBB4 hotspot mutations in melanomas in patients from southern China. Chin J Cancer. 2013;32(7):410-4.  
  6. Adjuvant interferon therapy for malignant melanoma: the debate. Chin J Cancer. 2010;29(11):907-13.
+
 
  7. Co-expression of nuclear and cytoplasmic HMGB1 is inversely associated with infiltration of CD45RO+ T cells and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stage IIIB colon cancer. BMC Cancer. 2010;10:496.   
+
4. The mutation profiles of common oncogenes involved in melanoma in southern China. J Invest Dermatol. 2012;132(7):1935-7.   
  8. The density of macrophages in the invasive front is inversely correlated to liver metastasis in colon cancer. J Transl Med. 2010; 8:13.   
+
 
  9. The expression of beclin 1 is associated with favorable prognosis in stage IIIB colon cancers. Autophagy. 2009;5(3):303-6.  
+
5. A pilot study of paclitaxel combined with gemcitabine followed by interleukin-2 and 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for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melanoma. Cancer Biol Ther. 2012; 13(14): 1443-8.   
 +
 
 +
6. Adjuvant interferon therapy for malignant melanoma: the debate. Chin J Cancer. 2010;29(11):907-13.
 +
 
 +
7. Co-expression of nuclear and cytoplasmic HMGB1 is inversely associated with infiltration of CD45RO+ T cells and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stage IIIB colon cancer. BMC Cancer. 2010;10:496.   
 +
 
 +
8. The density of macrophages in the invasive front is inversely correlated to liver metastasis in colon cancer. J Transl Med. 2010; 8:13.   
 +
 
 +
9. The expression of beclin 1 is associated with favorable prognosis in stage IIIB colon cancers. Autophagy. 2009;5(3):303-6.  
  
 
== 相关链接 ==
 
== 相关链接 ==

2017年12月6日 (三) 23:17的版本

生成缩略图出错:无法找到文件
张晓实

姓名:张晓实

性别:男

籍贯:中国

职称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就职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所在科室:生物治疗中心

出诊时间:周二上午,周三下午(具体以当天公示为准)[1]

擅长黑色素瘤的综合治疗,肝癌肠癌肺癌乳腺癌等实体肿瘤免疫治疗

人物简介

张晓实,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外科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就职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生物治疗中心,任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生物治疗中心副主任。黑色素瘤首席专家。

专业特长

主要从事肿瘤生物治疗的应用基础研究,如肿瘤]微环境在实体瘤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干预。擅长黑色素瘤的内科治疗、实体肿瘤生物治疗基因治疗。

教育执业经历

1978年9月-1983年7月:重庆医科大学医疗一系本科生。

1993年8月-1988年9月:四川省乐山市青神县医院,住院医师

1983年9月-1988年7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硕士研究生。

1988年8月-1995年8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治医师

1995年9月-1998年7月: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在职),副主任医师

1998年7月-2000年7月: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博士后,

2000年7月至今: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生物治疗研究中心,主任医师,教授副主任、病区区长。

2001年4月开设生物治疗专科门诊。

2002年6月开设生物治疗病区。

2005年8月-10月为瑞典Karolinska大学访问学者,在微生物与肿瘤中心短期进修。

科研基金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噬对化疗诱导肿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现象的调节作用(81272341),2013.1-2016.12,负责人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噬在喜树碱诱导结肠癌细胞死亡过程中的作用(30972882 ) (2010年-2012年)负责人

3.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自噬在喜树碱诱导结肠癌细胞死亡过程中的作用 (9151008901000149) (2010年-2012年)负责人

4.广东省科技攻关计划:鼻咽癌相关Epstein-Barr病毒功能基因组研究(2002C30314)(2003年-2005年),负责人 == 主参编专著 ==

1.《黑色素瘤基础与临床》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第一版,主编

2.《肿瘤生物治疗学》广东科技出版社,2005年第1版,主编

3.《肿瘤分子靶向治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第1版,副主编,

4.《实用鼻咽癌放射治疗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3年第1版,编写

5.《大肠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年第1版,编写

6.《肿瘤学专题讲座》 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编写

7.《实用肿瘤内科处方手册》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2年第1版,编写

学术任职

任中国抗癌协会(CACA)会员(1997-至今)、美国抗癌协会会员(ASCO)会员(2007年-至今),兼任广东省抗癌协会黑色素瘤委员会主任委员(2011-至今)、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委员会委员(2005-2013)、中国临床肿瘤协作委员会黑色素瘤委员会委员(2008-至今)、广东省抗癌协会胃癌委员会委员(2009-至今)、广州市抗癌协会生物治疗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6-至今)。

任《癌症》杂志编委(2002-至今)、《中山大学伦理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及肿瘤医院兼职2006-至今)。

主要论文

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1. Identification of 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break points and oncogenic mutation profiles in acral/mucosal melanomas. Pigment Cell Melanoma Res. 2013;26(5):646-53.

2. CD33?/p-STAT1? double-positive cell as a prognostic factor for stage IIIa gastric cancer. Med Oncol. 2013;30(1):442.

3. The absence of the ERBB4 hotspot mutations in melanomas in patients from southern China. Chin J Cancer. 2013;32(7):410-4.

4. The mutation profiles of common oncogenes involved in melanoma in southern China. J Invest Dermatol. 2012;132(7):1935-7.

5. A pilot study of paclitaxel combined with gemcitabine followed by interleukin-2 and 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for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melanoma. Cancer Biol Ther. 2012; 13(14): 1443-8.

6. Adjuvant interferon therapy for malignant melanoma: the debate. Chin J Cancer. 2010;29(11):907-13.

7. Co-expression of nuclear and cytoplasmic HMGB1 is inversely associated with infiltration of CD45RO+ T cells and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stage IIIB colon cancer. BMC Cancer. 2010;10:496.

8. The density of macrophages in the invasive front is inversely correlated to liver metastasis in colon cancer. J Transl Med. 2010; 8:13.

9. The expression of beclin 1 is associated with favorable prognosis in stage IIIB colon cancers. Autophagy. 2009;5(3):303-6.

相关链接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