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狂犬病日”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医学百科
(以“ 世界狂犬病日 定义 世界狂犬病日(World Rabies Day)是在国际狂犬病控制联盟(Alliance for Rabies Control,ARC)的...”为内容创建页面)
 
 
第1行: 第1行:
                        世界狂犬病日
+
'''世界狂犬病日'''(World Rabies Day)是在[[国际狂犬病控制联盟]](Alliance for Rabies Control,ARC)的倡议下,[[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及[[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共同发起的,并且,将每年的9月28日正式设立为世界狂犬病日。通过设立世界狂犬病日,各国纷纷开展相应宣传活动,将集合众多的合作者和志愿者,群策群力,尽快使狂犬病成为历史。
 +
== 由来 ==
 +
[[狂犬病]]是由动物传播的致死性几乎100%的[[传染病]],目前在全球范围广泛存在,估计每年造成约55000人死亡。
  
定义
+
2007年,在[[国际狂犬病控制联盟]]的倡议下,[[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及[[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共同发起了“世界狂犬病日”,各国纷纷开展相应宣传活动,“共同努力,使狂犬病成为历史”。这些相关的各项活动获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功,将全球的[[狂犬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这个结果使该项活动的主要发起者和组织者狂犬病控制联盟(Alliance for Rabies Control,ARC)倍受鼓舞。
  
世界狂犬病日(World Rabies Day)是在国际狂犬病控制联盟(Alliance for Rabies Control,ARC)的倡议下,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及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共同发起的,并且,将每年的9月28日正式设立为世界狂犬病日。各国纷纷开展相应宣传活动。通过设立世界狂犬病日,将集合众多的合作者和志愿者,群策群力,尽快使狂犬病成为历史。
+
2007年,在[[国际狂犬病控制联盟]](Alliance for Rabies Control,[[ARC]])的倡议下,[[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及[[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共同决定以后将每年的9月28日正式设立为世界狂犬病日。通过正式设立世界狂犬病日,将集合越来越多的合作者和志愿者共同努力,从而能尽快使狂犬病成为历史。
  
由来
+
== 目的 ==
 
+
设立世界狂犬病日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人们对[[狂犬病]]的认识:人和动物[[狂犬病]]的危害很严重,但预防[[狂犬病]]其实很容易。以人类现有的对[[狂犬病]]流行规律的认识和技术手段(已有十分有效的[[疫苗]]和抗[[血清]]等),只要全面推广目前已成功控制[[狂犬病]]的国家(或地区)的经验,完全有可能迅速在全球范围控制和基本消灭[[狂犬病]]。
狂犬病是由动物传播的100%致死性传染病,目前在全球范围广泛存在,估计每年造成约55000人死亡。
 
 
 
2007年,在国际狂犬病控制联盟的倡议下,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及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共同发起了“世界狂犬病日”,各国纷纷开展相应宣传活动,“共同努力,使狂犬病成为历史”。这些相关的各项活动获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功,将全球的狂犬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这个结果使该项活动的主要发起者和组织者狂犬病控制联盟(Alliance for Rabies Control,ARC)倍受鼓舞。
 
 
 
2007年,在国际狂犬病控制联盟(Alliance for Rabies Control,ARC)的倡议下,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及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共同决定以后将每年的9月28日正式设立为世界狂犬病日。通过正式设立世界狂犬病日,将集合越来越多的合作者和志愿者共同努力,从而能尽快使狂犬病成为历史。
 
 
 
目的
 
 
 
世界狂犬病日不变的口号是:共同努力,使狂犬病成为历史(Working together to make rabies history!)。
 
 
 
设立世界狂犬病日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人们对狂犬病的认识:人和动物狂犬病的危害很严重,但预防狂犬病其实很容易。以人类现有的对狂犬病流行规律的认识和技术手段(已有十分有效的疫苗和抗血清等),只要全面推广目前已成功控制狂犬病的国家(或地区)的经验,完全有可能迅速在全球范围控制和基本消灭狂犬病。
 
  
 
另外,通过正式设立世界狂犬病日,将集合越来越多的合作者和志愿者共同努力,从而能尽快使狂犬病成为历史。
 
另外,通过正式设立世界狂犬病日,将集合越来越多的合作者和志愿者共同努力,从而能尽快使狂犬病成为历史。
  
时间
+
== 时间 ==
  
2007年,在国际狂犬病控制联盟(Alliance for Rabies Control,ARC)的倡议下,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及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共同决定以后将每年的9月28日正式设立为世界狂犬病日。通过正式设立世界狂犬病日,将集合越来越多的合作者和志愿者共同努力,从而能尽快使狂犬病成为历史。
+
2007年,在[[国际狂犬病控制联盟]](Alliance for Rabies Control,ARC)的倡议下,[[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及[[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共同决定以后将每年的9月28日正式设立为世界狂犬病日。
  
狂犬病简介
+
== 狂犬病简介 ==
  
病因
+
=== 病因 ===
  
 
狂犬病的[[病原体]]是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的狂犬病病毒RabiesVirus。完整的狂犬病病毒呈子弹形,长度大约为200纳米左右直径为70纳米左右。整个[[病毒]]由最外层的[[脂质]]双分子层外膜、结构[[蛋白]]外壳和负载[[遗传]]信息的[[RNA]]分子构成。目前普遍认为狂犬病病毒有四个不同的[[血清]]型<ref>[http://wenku.baidu.com/link?url=C0A8ZtfHBnLRHM5dcddjCtMytGa3M9mHhqqZ3-j5ifrrqrXwDZleuhZMkmOAGCLVjB2ZVGdR82vMcFZfM-nqHtmKJN9MVlMwPBRj91_XRMi 狂犬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ref>。
 
狂犬病的[[病原体]]是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的狂犬病病毒RabiesVirus。完整的狂犬病病毒呈子弹形,长度大约为200纳米左右直径为70纳米左右。整个[[病毒]]由最外层的[[脂质]]双分子层外膜、结构[[蛋白]]外壳和负载[[遗传]]信息的[[RNA]]分子构成。目前普遍认为狂犬病病毒有四个不同的[[血清]]型<ref>[http://wenku.baidu.com/link?url=C0A8ZtfHBnLRHM5dcddjCtMytGa3M9mHhqqZ3-j5ifrrqrXwDZleuhZMkmOAGCLVjB2ZVGdR82vMcFZfM-nqHtmKJN9MVlMwPBRj91_XRMi 狂犬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ref>。
第47行: 第38行:
 
即[[病毒]]自[[中枢神经系统]]向[[周围神经]]离心性扩散,侵入各[[组织]]与器官,尤以[[涎腺]]、舌部[[味蕾]]、[[嗅神经]]上皮等处[[病毒]]最多。由于[[迷走神经]]核、吞咽神经核及[[舌下神经]]核的受损,可发生呼吸肌和吞咽肌痉挛,临床上患者出现恐水、[[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交感神经受刺激,使[[唾液]]分泌和出汗增多;[[迷走神经]]节、[[交感神经]]节和心脏神经节受损,可引起患者[[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甚至突然死亡<ref name="mu">[http://jbk.39.net/kqb/blby/ 狂犬病是怎么回事?]</ref>。
 
即[[病毒]]自[[中枢神经系统]]向[[周围神经]]离心性扩散,侵入各[[组织]]与器官,尤以[[涎腺]]、舌部[[味蕾]]、[[嗅神经]]上皮等处[[病毒]]最多。由于[[迷走神经]]核、吞咽神经核及[[舌下神经]]核的受损,可发生呼吸肌和吞咽肌痉挛,临床上患者出现恐水、[[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交感神经受刺激,使[[唾液]]分泌和出汗增多;[[迷走神经]]节、[[交感神经]]节和心脏神经节受损,可引起患者[[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甚至突然死亡<ref name="mu">[http://jbk.39.net/kqb/blby/ 狂犬病是怎么回事?]</ref>。
  
传染源
+
=== 传染源 ===
  
人类通常在被已受感染的动物深度咬伤或抓伤后染上狂犬病。犬类是狂犬病的主要宿主和传播者。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国,接种狂犬疫苗已极大程度上在犬中消除了狂犬病,蝙蝠是多数造成这些地区人类狂犬病死亡病例的原因。蝙蝠狂犬病最近已成为澳大利亚、拉丁美洲和西欧的一项公共卫生问题。但在这些地方,由蝙蝠狂犬病造成的人类死亡情况与受到狗咬后出现的死亡相比仍然较少。人类由于接触狐狸、浣熊、臭鼬、豺、猫鼬以及其他食肉性野生宿主后出现的死亡情况极为罕见。
+
人类通常在被已受[[感染]]的动物深度咬伤或抓伤后染上[[狂犬病]]。犬类是狂犬病的主要宿主和传播者。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国,接种狂犬[[疫苗]]已极大程度上在犬中消除了[[狂犬病]],蝙蝠是多数造成这些地区人类狂犬病死亡病例的原因。蝙蝠[[狂犬病]]最近已成为澳大利亚、拉丁美洲和西欧的一项公共卫生问题。但在这些地方,由蝙蝠狂犬病造成的人类死亡情况与受到狗咬后出现的死亡相比仍然较少。人类由于接触狐狸、浣熊、臭鼬、豺、猫鼬以及其他食肉性野生宿主后出现的死亡情况极为罕见。
  
摄入已感染狂犬病的动物的生肉或其他组织不是人类感染源。
+
摄入已[[感染]]狂犬病的动物的生肉或其他组织不是人类感染源。
  
传播途径
+
=== 传播途径 ===
  
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感染了狂犬病的动物在咬伤人时,通过唾液使狂犬病毒进入人体,狂犬病毒还可以通过无损伤的正常粘膜进入人体,或带有狂犬病毒的液体溅入眼睛,通过[[眼结膜]]进入人体,但以这种方式进入人体的例子要少得多,另外,通过吸入空气中带有狂犬病毒飞沫而感染的例子也很少见,只有空气中狂犬病毒的浓度达到极高程度时,才可能发生。病毒在咬伤部位侵入,在局部组织中短时间停留,可到1-2周。病毒可从神经肌肉交界处的神经[[感受器]]或其他[[神经组织]]细胞的神经感受器,或暴露于粘膜浅表处的神经感受器侵入邻近的[[末梢神经]]。
+
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感染]]了狂犬病的动物在咬伤人时,通过[[唾液]]使[[狂犬病毒]]进入人体,[[狂犬病毒]]还可以通过无损伤的正常粘膜进入人体,或带有[[狂犬病毒]]的液体溅入[[眼睛]],通过[[眼结膜]]进入人体,但以这种方式进入人体的例子要少得多,另外,通过吸入空气中带有[[狂犬病毒]]飞沫而[[感染]]的例子也很少见,只有空气中[[狂犬病毒]]的浓度达到极高程度时,才可能发生。[[病毒]]在咬伤部位侵入,在局部组织中短时间停留,可到1-2周。[[病毒]]可从神经肌肉交界处的神经[[感受器]]或其他[[神经组织]]细胞的神经感受器,或暴露于粘膜浅表处的神经感受器侵入邻近的[[末梢神经]]。
  
===哪些动物会感染狂犬病?===
+
===会感染狂犬病的动物===
  
各种家畜、家禽及小哺乳动物均对狂犬病有[[易感性]],各种野生动物也能感染,总之,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包括禽类都可感染狂犬病。一种动物对同种动物传染的狂犬病更易感。
+
各种家畜、家禽及小哺乳动物均对狂犬病有[[易感性]],各种野生动物也能[[感染]],总之,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包括禽类都可感染狂犬病。一种动物对同种动物传染的狂犬病更易感。
  
动物对狂犬病病毒的敏感性如下:
+
动物对[[狂犬病病毒]]的敏感性如下:
  
 
*最敏感:狐狸、山狗、效狼、豺、狼、袋鼠和棉鼠。
 
*最敏感:狐狸、山狗、效狼、豺、狼、袋鼠和棉鼠。
第68行: 第59行:
 
*低度敏感:负鼠。
 
*低度敏感:负鼠。
  
===人与人之间会不会传播狂犬病?===
+
=== 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
  
该病也可通过感染性物质(通常为唾液)直接接触人体粘膜或新近皮肤破损处传染。因咬伤而出现人传人的情况虽有理论上的可能性,但从未得到证实。
+
该病也可通过[[感染]]性物质(通常为唾液)直接接触人体粘膜或新近[[皮肤]]破损处传染。因咬伤而出现人传人的情况虽有理论上的可能性,但从未得到证实。
  
人与人的一般接触不会传染狂犬病,理论上只有发了病的狂犬病人咬了健康人,才有使被他咬伤的人得狂犬病的可能,发了病的狂犬病人或发病前几天的人也有可能通过性途径把狂犬病毒传染给对方,狂犬病人污染了用具,他人再通过被污染的用具受到感染的可能性很小,狂犬病人的器官、组织、如[[角膜移植]]给健康人则有极高的危险性。2004年在美国一个未诊断为狂犬病的患者过世之后捐献[[内脏]],获得捐献的三个人因狂犬病身亡。
+
人与人的一般接触不会[[传染]]狂犬病,理论上只有发了病的狂犬病人咬了健康人,才有使被他咬伤的人得狂犬病的可能,发了病的[[狂犬病]]人或发病前几天的人也有可能通过性途径把[[狂犬病毒]]传染给对方,狂犬病人污染了用具,他人再通过被污染的用具受到感染的可能性很小,狂犬病人的器官、组织、如[[角膜移植]]给健康人则有极高的危险性。2004年在美国一个未诊断为[[狂犬病]]的患者过世之后捐献[[内脏]],获得捐献的三个人因狂犬病身亡。
  
===狂犬病患者发作时的症状===
+
===狂犬病症状===
临床分两型,兴奋型(狂躁性)和瘫痪型。兴奋型比较常见,早瘫性狂犬病约占人类死亡病例总数的30%。
+
临床分两型,兴奋型(狂躁性)和[[瘫痪]]型。兴奋型比较常见,早瘫性狂犬病约占人类死亡病例总数的30%。
 
====兴奋型狂犬病症状====
 
====兴奋型狂犬病症状====
 
兴奋型又分前驱期、兴奋期和麻痹期:
 
兴奋型又分前驱期、兴奋期和麻痹期:
第83行: 第74行:
  
 
狂犬病一旦发病,其进展速度很快,多数在3-5天,很少有超过10天。病死率为100%。
 
狂犬病一旦发病,其进展速度很快,多数在3-5天,很少有超过10天。病死率为100%。
 
 
====瘫痪型狂犬病症状====
 
====瘫痪型狂犬病症状====
瘫痪型的前驱期同样表现[[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及咬伤部位的感觉异常,继之出现各种瘫痪,如肢体[[截瘫]]、上行性脊髓瘫痪等,最后常死于[[呼吸肌麻痹]],本型病程可较长,约7-10日。
+
[[瘫痪]]型的前驱期同样表现[[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及咬伤部位的感觉异常,继之出现各种[[瘫痪]],如肢体[[截瘫]]、上行性脊髓瘫痪等,最后常死于[[呼吸肌麻痹]],本型病程可较长,约7-10日。
  
与狂躁性狂犬病相比,其病程不那么剧烈,且通常较长。从咬伤或抓伤部位开始,肌肉逐渐麻痹。然后患者渐渐陷入昏迷,最后死亡。早瘫性狂犬病往往会有误诊,造成狂犬病的漏报现象。
+
与[[狂躁]]性狂犬病相比,其病程不那么剧烈,且通常较长。从咬伤或抓伤部位开始,肌肉逐渐[[麻痹]]。然后患者渐渐陷入昏迷,最后死亡。早瘫性狂犬病往往会有误诊,造成狂犬病的漏报现象。
  
主题
+
== 主题 ==
  
宣传口号
+
'''宣传口号'''
  
 
世界狂犬病日不变的口号是:共同努力,使狂犬病成为历史(Working together to make rabies history!)。  
 
世界狂犬病日不变的口号是:共同努力,使狂犬病成为历史(Working together to make rabies history!)。  
  
·2014年:共同努力,使狂犬病成为历史
+
'''主题'''
  
·2013年:了解狂犬病,战胜狂犬病(understand it to defeat
+
·2014年:共同努力,使[[狂犬病]]成为历史
It)【世界狂犬病日宣传活动计划http://wenku.baidu.com/link?url=YjTQkuM8gA5K6RA54MZoYLUpf5I7mr7HSdNz7lKnY4j-pqzJ15qKz-_Quk9LiX6T-pQDlnhyFSRldMBcFfNt-oYIOL-TqwLc9_Pq8LHL3aK】
 
  
·2012年:共同努力,使狂犬病成为历史
+
·2013年:了解狂犬病,战胜[[狂犬病]](understand it to defeat
 +
It)<ref>[http://wenku.baidu.com/link?url=YjTQkuM8gA5K6RA54MZoYLUpf5I7mr7HSdNz7lKnY4j-pqzJ15qKz-_Quk9LiX6T-pQDlnhyFSRldMBcFfNt-oYIOL-TqwLc9_Pq8LHL3aK 世界狂犬病日宣传活动计划]</ref>
  
·2011年:共同行动,使狂犬病成为历史
+
·2012年:共同努力,使[[狂犬病]]成为历史
  
·2010年:共同努力,使狂犬病成为历史
+
·2011年:共同行动,使[[狂犬病]]成为历史
  
·2009年:动员全社会,共同关注狂犬病
+
·2010年:共同努力,使[[狂犬病]]成为历史
 +
 
 +
·2009年:动员全社会,共同关注[[狂犬病]]
  
 
·2008年:挽救儿童
 
·2008年:挽救儿童
  
·2007年:共同努力,让狂犬病成为历史现状【历年宣传日主题http://www.cdc.zj.cn/bornwcms/Html/sjkqbr/】】
+
·2007年:共同努力,让[[狂犬病]]成为历史现状<ref>[http://www.cdc.zj.cn/bornwcms/Html/sjkqbr/ 历年宣传日主题]</ref>
  
 
== 流行现状 ==
 
== 流行现状 ==
第117行: 第109行:
 
狂犬病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几乎存在于所有大陆。据[[WHO]]调查显示,狂犬病已存在4000年,曾光顾过世界上100多个国家,目前全世界每年狂犬病的病例99%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每年非洲和亚洲的病例约为5.5万例,然而世界其他地区却不到500例。亚洲每年狂犬病的死亡人数约为3.1万人,其中80%以上的病例发生于印度,每年因狂犬病死亡的人数约为2万多人,每年接受暴露后治疗的人约为230万,更多被动物咬伤的人没有接受暴露后治疗,因此印度是世界上狂犬病流行最为严重的国家。  
 
狂犬病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几乎存在于所有大陆。据[[WHO]]调查显示,狂犬病已存在4000年,曾光顾过世界上100多个国家,目前全世界每年狂犬病的病例99%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每年非洲和亚洲的病例约为5.5万例,然而世界其他地区却不到500例。亚洲每年狂犬病的死亡人数约为3.1万人,其中80%以上的病例发生于印度,每年因狂犬病死亡的人数约为2万多人,每年接受暴露后治疗的人约为230万,更多被动物咬伤的人没有接受暴露后治疗,因此印度是世界上狂犬病流行最为严重的国家。  
  
上世纪80年代在泛美健康组织的组织协调和帮助下,美洲各国和地区实施了以大规模犬[[免疫]]运动和暴露后病人及时医疗救治为主的“狂犬病消灭区域计划”,在较大程度上消灭了狂犬病毒在犬群中的流行,结果1993-2002年间整个美洲地区发生的人狂犬病只有1147例。在上世纪50年代初,美国每年狂犬病发病数超过1.5万例,其中有近5000例家养宠物有狂犬病,人被传染也有10多例;而近几十年来美国人狂犬病的发病数在迅速下降,到目前为止每年已少于3例,这种下降正是由于成功的控制了犬狂犬病的发生。在北美和欧洲,人狂犬病多为输入病例或在异地感染后入境发病。在过去的30年,英国只有2例人狂犬病,一例是本土蝙蝠咬伤引起的,另一例是输入性——在亚洲被带毒犬咬伤回国后发病的。到目前为止,通过检疫、消灭流浪犬、[[免疫]]接种等综合手段已消灭狂犬病的国家有挪威、丹麦、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日本等国。  
+
上世纪80年代在泛美健康组织的组织协调和帮助下,美洲各国和地区实施了以大规模犬[[免疫]]运动和暴露后病人及时医疗救治为主的“狂犬病消灭区域计划”,在较大程度上消灭了[[狂犬病毒]]在犬群中的流行,结果1993-2002年间整个美洲地区发生的人狂犬病只有1147例。在上世纪50年代初,美国每年狂犬病发病数超过1.5万例,其中有近5000例家养宠物有狂犬病,人被传染也有10多例;而近几十年来美国人狂犬病的发病数在迅速下降,到目前为止每年已少于3例,这种下降正是由于成功的控制了犬狂犬病的发生。在北美和欧洲,人[[狂犬病]]多为输入病例或在异地感染后入境发病。在过去的30年,英国只有2例人狂犬病,一例是本土蝙蝠咬伤引起的,另一例是输入性——在亚洲被带毒犬咬伤回国后发病的。到目前为止,通过检疫、消灭流浪犬、[[免疫]]接种等综合手段已消灭狂犬病的国家有挪威、丹麦、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日本等国。  
 
=== 国内 ===
 
=== 国内 ===
中国在世界上属狂犬病高发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记载本病最早的国家之一,每年都有人狂犬病的流行,我国每年人用[[疫苗]]总量及狂犬病的发病与死亡数仅次于印度,居全球第二位。自1950年我国开始统计人狂犬病疫情以来共报告了117 530例人感染狂犬病,截至2009年共出现过5次流行高峰,大约每10年出现一次,其流行范围十分广泛,几乎遍布全国各地。
+
中国在世界上属狂犬病高发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记载本病最早的国家之一,每年都有人[[狂犬病]]的流行,我国每年人用[[疫苗]]总量及[[狂犬病]]的发病与死亡数仅次于印度,居全球第二位。自1950年我国开始统计人狂犬病疫情以来共报告了117 530例人感染狂犬病,截至2009年共出现过5次流行高峰,大约每10年出现一次,其流行范围十分广泛,几乎遍布全国各地。
  
1951年我国开展了一次统一的灭犬活动,大幅度的降低了狂犬病的发病率,当时全国只有5个省份发生过狂犬病,而之后的20年间我国的总发病人数不足1000例。70年代到80年代我国的狂犬病流行呈上升趋势,这一时期是中国狂犬病病例高发的时期,全国年报告发病率在数千例以上;1981年全国死亡人数达7028例;1981-1990的10年间,全国共报告死亡人数55367例。
+
1951年我国开展了一次统一的灭犬活动,大幅度的降低了[[狂犬病]]的发病率,当时全国只有5个省份发生过狂犬病,而之后的20年间我国的总发病人数不足1000例。70年代到80年代我国的狂犬病流行呈上升趋势,这一时期是中国[[狂犬病]]病例高发的时期,全国年报告发病率在数千例以上;1981年全国死亡人数达7028例;1981-1990的10年间,全国共报告死亡人数55367例。
  
从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国家对控制狂犬病的重视和采取相应防制措施,我国狂犬病疫情逐步得到有效控制,疫情呈逐年下降趋势,全国狂犬病的死亡人数从1990年的3 520例已降至1996年的159例。此后,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饲养宠物日益普遍,动物咬伤事件频频发生,狂犬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从数百例一直上升至数千例,其病死数量和病死率连续多年高居我国各种法定报告传染病首位。据报道,2001-2008年全国狂犬病年度死亡人数分别为854例、1159例、1980例、2651例、2537例、3279例、3302例、2466例,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狂犬病疫情严重,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
从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国家对控制狂犬病的重视和采取相应防制措施,我国狂犬病疫情逐步得到有效控制,疫情呈逐年下降趋势,全国[[狂犬病]]的死亡人数从1990年的3 520例已降至1996年的159例。此后,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饲养宠物日益普遍,动物咬伤事件频频发生,狂犬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从数百例一直上升至数千例,其病死数量和病死率连续多年高居我国各种法定报告[[传染病]]首位。据报道,2001-2008年全国狂犬病年度死亡人数分别为854例、1159例、1980例、2651例、2537例、3279例、3302例、2466例,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狂犬病疫情严重,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我国狂犬病流行以长江为界,呈现南高北低的态势。20世纪50年代初疫情分布在上海、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五个省份,50年代中期主要流行地区扩大到周边的江西和江苏,并北移至河南、山东、河北和内蒙古等省份。到70年代,流行地区以湖南、广东、广西、湖北为主。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除青海省外,全国其他各省(市)均有病例报道。狂犬病的发病率南方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高于西北地区。目前狂犬病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并逐渐由农村向城市蔓延<ref name="mul">[http://www.ygsite.cn/show.asp?id=17611&thisPage=2 狂犬病流行现状及防控措施]</ref>。
+
我国狂犬病流行以长江为界,呈现南高北低的态势。20世纪50年代初疫情分布在上海、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五个省份,50年代中期主要流行地区扩大到周边的江西和江苏,并北移至河南、山东、河北和内蒙古等省份。到70年代,流行地区以湖南、广东、广西、湖北为主。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除青海省外,全国其他各省(市)均有病例报道。[[狂犬病]]的发病率南方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高于西北地区。目前狂犬病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并逐渐由农村向城市蔓延<ref name="mul">[http://www.ygsite.cn/show.asp?id=17611&thisPage=2 狂犬病流行现状及防控措施]</ref>。
  
 
据全国疫情报告系统资料显示我国狂犬病流行在过去数十年先后出现了三次流行高峰。第一次高峰为20世纪50年代中期,年报告死亡数最高达1900多人。第二次高峰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年均报告死亡数5537人。第三次高峰为21世纪初期,且呈快速增长趋势<ref>[http://www.chinaqking.com/yc/2014/419657.html 狂犬病的流行现状及其防控对策进展]</ref>。
 
据全国疫情报告系统资料显示我国狂犬病流行在过去数十年先后出现了三次流行高峰。第一次高峰为20世纪50年代中期,年报告死亡数最高达1900多人。第二次高峰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年均报告死亡数5537人。第三次高峰为21世纪初期,且呈快速增长趋势<ref>[http://www.chinaqking.com/yc/2014/419657.html 狂犬病的流行现状及其防控对策进展]</ref>。
第137行: 第129行:
 
20世纪80年代,狂犬病在我国流行最为严重,90年代狂犬病得到有效控制,但近年来,我国狂犬病疫情呈快速增长趋势,其主要原因有:
 
20世纪80年代,狂犬病在我国流行最为严重,90年代狂犬病得到有效控制,但近年来,我国狂犬病疫情呈快速增长趋势,其主要原因有:
  
1、[[传染源]]种类多、数量大,[[免疫]]率低。我国近年来报告的病例中约93%是由犬类咬伤所致,6%为猫咬伤后发病,也有被鼠咬伤致病的报告。调查资料表明我国南方地区犬密度为15-20只/100人,猫密度为5-10只/100人;城市饲养宠物犬、猫也不断增加,密度约5只/100人。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犬、猫免疫率低,农村犬免疫率仅为(10-20)%,猫则几乎没有进行免疫。
+
1、[[传染源]]种类多、数量大,[[免疫]]率低。我国近年来报告的病例中约93%是由犬类咬伤所致,6%为猫咬伤后发病,也有被鼠咬伤致病的报告。调查资料表明我国南方地区犬密度为15-20只/100人,猫密度为5-10只/100人;城市饲养宠物犬、猫也不断增加,密度约5只/100人。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犬、猫[[免疫]]率低,农村犬免疫率仅为(10-20)%,猫则几乎没有进行免疫。
  
2、宣传教育不到位和暴露后不及时处置或处置不规范。文献资料表明约34%的患者在被动物伤害后没有进行伤口清洗,72%的患者没有接种[[疫苗]],仅有1%的患者接受抗[[血清]]治疗。主要是群众缺乏狂犬病防治知识或自我防护意识淡薄,不主动就诊和处置,常存侥幸心里。
+
2、宣传教育不到位和暴露后不及时处置或处置不规范。文献资料表明约34%的患者在被动物伤害后没有进行伤口清洗,72%的患者没有接种[[疫苗]],仅有1%的患者接受抗[[血清]]治疗。主要是群众缺乏[[狂犬病]]防治知识或自我防护意识淡薄,不主动就诊和处置,常存侥幸心里。
  
 
进一步调查表明部分农村地区只有50%的居民知道狂犬病为100%致死性疾病,仅30%居民知道暴露后应及时自行处理伤口,暴露后就诊率仅为65%;还有就是处置费用高;偏远山区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少而远;基层医务人员对暴露后处置能力低。
 
进一步调查表明部分农村地区只有50%的居民知道狂犬病为100%致死性疾病,仅30%居民知道暴露后应及时自行处理伤口,暴露后就诊率仅为65%;还有就是处置费用高;偏远山区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少而远;基层医务人员对暴露后处置能力低。
第145行: 第137行:
 
3、部门协调不力。因为狂犬病防治工作涉及多卫生、畜牧兽医、公安、食品药品监督和工商行政管理等多头管理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似管非管的局面。
 
3、部门协调不力。因为狂犬病防治工作涉及多卫生、畜牧兽医、公安、食品药品监督和工商行政管理等多头管理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似管非管的局面。
  
4、抗狂犬病[[病毒]][[血清]]或抗狂犬病[[病毒]][[免疫球蛋白]]缺乏。因国产抗狂犬病[[血清]]副作用大,进口制剂常缺乏,且价格高,一般人群负担不起,这也是狂犬病发生和死亡的重要原因。
+
4、抗狂犬病[[病毒]][[血清]]或抗狂犬病[[病毒]][[免疫球蛋白]]缺乏。因国产抗狂犬病[[血清]]副作用大,进口制剂常缺乏,且价格高,一般人群负担不起,这也是[[狂犬病]]发生和死亡的重要原因。
  
 
5、新型[[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导致关注的重心转移。近些年,国家对[[传染病]]防控的重心转移到[[非典]]、[[禽流感]]和[[H1N1]]型流感等疾病。有关狂犬病防控的相关管理规定逐渐被淡忘,各级狂犬病防控领导小组逐步撤销或自行解散。因此,狂犬病的防控工作没有形成长效机制是疫情上升的重要因素<ref name="mul" />。
 
5、新型[[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导致关注的重心转移。近些年,国家对[[传染病]]防控的重心转移到[[非典]]、[[禽流感]]和[[H1N1]]型流感等疾病。有关狂犬病防控的相关管理规定逐渐被淡忘,各级狂犬病防控领导小组逐步撤销或自行解散。因此,狂犬病的防控工作没有形成长效机制是疫情上升的重要因素<ref name="mul" />。
  
预防
+
== 预防 ==
  
 
狂犬病的防治,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提示广大市民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狂犬病的防治,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提示广大市民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定期为宠物犬、猫接种兽用狂犬疫苗,文明饲养;
+
1、定期为宠物犬、猫接种兽用[[狂犬疫苗]],文明饲养;
  
 
2、是人与宠物犬都要避免被流浪犬、猫或野生动物咬伤;
 
2、是人与宠物犬都要避免被流浪犬、猫或野生动物咬伤;
第161行: 第153行:
 
4、是家长应教育并照管好儿童,不要因好奇而激惹犬、猫等动物以免被抓伤或咬伤;
 
4、是家长应教育并照管好儿童,不要因好奇而激惹犬、猫等动物以免被抓伤或咬伤;
  
5、是一旦发生被犬、猫等动物咬伤、抓伤或黏膜被舔等情况,要在2小时内到辖区的动物致伤处置门诊就诊,并遵医嘱进行伤口清洗,狂犬病疫苗和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的注射。【天津举办第8个世界狂犬病日宣传活动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14/09/26/012174560.shtml】】
+
5、是一旦发生被犬、猫等动物咬伤、抓伤或黏膜被舔等情况,要在2小时内到辖区的动物致伤处置门诊就诊,并遵医嘱进行伤口清洗,[[狂犬病疫苗]]和[[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的注射<ref>[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14/09/26/012174560.shtml 天津举办第8个世界狂犬病日宣传活动]</ref>。
 
 
处理
 
  
 +
== 处理 ==
 
===世卫组织推荐的与疑患狂犬病动物接触后预防处理===
 
===世卫组织推荐的与疑患狂犬病动物接触后预防处理===
*I类:触摸或饲喂动物,动物舔触处的皮肤完整: 不用处理
+
*I类:触摸或饲喂动物,动物舔触处的[[皮肤]]完整: 不用处理
*II类:轻咬裸露皮肤,或无出血的轻微抓伤或擦伤: 立即接种疫苗并对伤口进行局部处理
+
*II类:轻咬裸露皮肤,或无出血的轻微抓伤或擦伤: 立即接种[[疫苗]]并对伤口进行局部处理
*III类: 一处或多处穿透性皮肤咬伤或抓伤,动物舔触处的皮肤有破损;动物舔触处的粘膜被唾液污染,与蝙蝠有接触:立即接种疫苗并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对伤口进行局部处理
+
*III类:一处或多处穿透性[[皮肤]]咬伤或抓伤,动物舔触处的皮肤有破损;动物舔触处的粘膜被[[唾液]]污染,与蝙蝠有接触:立即接种[[疫苗]]并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对伤口进行局部处理。
  
 
===狗咬伤应急处理措施===
 
===狗咬伤应急处理措施===
第175行: 第166行:
 
2、无论重度咬伤或轻伤均应立即用肥皂水和清水洗刷伤口,最好用20%肥皂水冲洗,伤口大而深者,清创后用0.2%新洁尔灭或0.1%升汞彻底冲洗(注意更换棉签)。 咬伤后及早进行局部处理具有重要作用,局部处理越早越好。
 
2、无论重度咬伤或轻伤均应立即用肥皂水和清水洗刷伤口,最好用20%肥皂水冲洗,伤口大而深者,清创后用0.2%新洁尔灭或0.1%升汞彻底冲洗(注意更换棉签)。 咬伤后及早进行局部处理具有重要作用,局部处理越早越好。
  
3、局部伤口尽量不缝合、不包扎、不涂软膏、不用粉剂以利伤口排毒,如伤及头面部,或伤口大且深,伤及大血管需要缝合包扎时,应以不妨碍引流,保证充分冲洗和消毒为前提,注射狂犬免疫球蛋白后即可缝合。
+
3、局部伤口尽量不缝合、不包扎、不涂软膏、不用粉剂以利伤口排毒,如伤及头面部,或伤口大且深,伤及大[[血管]]需要缝合包扎时,应以不妨碍引流,保证充分冲洗和[[消毒]]为前提,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后即可缝合。
 
 
4、被狗咬伤勿怀侥幸,局部伤口处理后一定要及时到县疾控中心、当地乡镇卫生院等注射狂犬疫苗,必要时还要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2014年世界狂犬病日主题:共同努力,使狂犬病成为历史 http://www.jxcdc.com.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536】】
 
  
==狂犬疫苗接种==
+
4、被狗咬伤勿怀侥幸,局部伤口处理后一定要及时到县疾控中心、当地乡镇卫生院等注射[[狂犬疫苗]],必要时还要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ref>[http://www.jxcdc.com.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536 2014年世界狂犬病日主题:共同努力,使狂犬病成为历史] </ref>。
  
使用抗狂犬病血清应做[[过敏试验]]。因[[免疫血清]]能中和游离病毒,也能减少细胞内[[病毒繁殖]]扩散的速度,使潜伏期延长,争取自动抗体产生的时间,从而提高疫苗疗效。应用抗狂犬病血清后可抑制自动抗体的[[效价]]和延缓其产生的时间,抗狂犬病血清注射的方法是一半[[肌肉注射]],一半伤口周围[[浸润注射]]。
+
=== 狂犬疫苗接种 ===
  
[[狂犬疫苗]]应分别在第0、3、7、14、28天各肌肉注射1针,共注射5针。0是指注射第1针的当天,以后以此类推。如果需注射抗狂犬病血清时,最好在使用疫苗的前一天或当天使用,并应在疫苗[[全程注射]]5针后的第10天、第20天再各[[加强注射]]1针。注射狂犬疫苗和血清要及时、全程、足量。
+
使用[[抗狂犬病血清]]应做[[过敏试验]]。因[[免疫血清]]能中和游离病毒,也能减少细胞内[[病毒繁殖]]扩散的速度,使潜伏期延长,争取自动抗体产生的时间,从而提高疫苗疗效。应用抗狂犬病血清后可抑制自动抗体的[[效价]]和延缓其产生的时间,[[抗狂犬病血清]]注射的方法是一半[[肌肉注射]],一半伤口周围[[浸润注射]]。
  
 +
[[狂犬疫苗]]应分别在第0、3、7、14、28天各[[肌肉]]注射1针,共注射5针。0是指注射第1针的当天,以后以此类推。如果需注射抗狂犬病血清时,最好在使用疫苗的前一天或当天使用,并应在疫苗[[全程注射]]5针后的第10天、第20天再各[[加强注射]]1针。注射狂犬疫苗和血清要及时、全程、足量。
 
===狂犬病发病患者的处理===
 
===狂犬病发病患者的处理===
将患者隔离于暗室中,避免声音、光、风等刺激,医护人员宜戴[[口罩]]和胶皮手套,以防止鼻和[[口腔粘膜]]及皮肤细小破损处为患者唾液所沾污。注意维持患者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其他可根据患者的病情作对症处理。另外,现在已经有科学家在研究一些[[神经毒素]]可以用来治疗由狂犬病毒等[[寄生]]在人[[体神经系]]统的病毒引起的疾病。
+
将患者隔离于暗室中,避免声音、光、风等刺激,医护人员宜戴[[口罩]]和胶皮手套,以防止[[鼻]]和[[口腔粘膜]]及[[皮肤]]细小破损处为患者[[唾液]]所沾污。注意维持患者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其他可根据患者的病情作对症处理。另外,现在已经有科学家在研究一些[[神经毒素]]可以用来治疗由[[狂犬病毒]]等[[寄生]]在人[[体神经系统]]的[[病毒]]引起的疾病。
  
世界狂犬病日相关网站
+
== 世界狂犬病日相关网站 ==
  
1. 世界狂犬病日(WRD)网站 (www.worldrabiesday.org)
+
1. [http://www.worldrabiesday.org 世界狂犬病日(WRD)网站] (www.worldrabiesday.org)
  
2. 狂犬病控制联盟(ARC)网站 (www.rabiescontrol.net)
+
2. [http://www.rabiescontrol.net 狂犬病控制联盟(ARC)网站] (www.rabiescontrol.net)
  
3. WHO 网站(www.who.int/topics/rabies/en/)
+
3. [http://www.who.int/topics/rabies/en/ WHO 网站](www.who.int/topics/rabies/en/)
  
4. 美国CDC 网站(www.cdc.gov/rabies)
+
4. [http://www.cdc.gov/rabies 美国CDC 网站](www.cdc.gov/rabies)
 +
== 参考资料 ==
 +
{{Reflist}}
 +
[[分类:传染病]][[分类:世界节日]][[分类:预防]]

2014年12月26日 (五) 11:32的最新版本

世界狂犬病日(World Rabies Day)是在国际狂犬病控制联盟(Alliance for Rabies Control,ARC)的倡议下,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共同发起的,并且,将每年的9月28日正式设立为世界狂犬病日。通过设立世界狂犬病日,各国纷纷开展相应宣传活动,将集合众多的合作者和志愿者,群策群力,尽快使狂犬病成为历史。

由来

狂犬病是由动物传播的致死性几乎100%的传染病,目前在全球范围广泛存在,估计每年造成约55000人死亡。

2007年,在国际狂犬病控制联盟的倡议下,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共同发起了“世界狂犬病日”,各国纷纷开展相应宣传活动,“共同努力,使狂犬病成为历史”。这些相关的各项活动获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功,将全球的狂犬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这个结果使该项活动的主要发起者和组织者狂犬病控制联盟(Alliance for Rabies Control,ARC)倍受鼓舞。

2007年,在国际狂犬病控制联盟(Alliance for Rabies Control,ARC)的倡议下,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共同决定以后将每年的9月28日正式设立为世界狂犬病日。通过正式设立世界狂犬病日,将集合越来越多的合作者和志愿者共同努力,从而能尽快使狂犬病成为历史。

目的

设立世界狂犬病日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人们对狂犬病的认识:人和动物狂犬病的危害很严重,但预防狂犬病其实很容易。以人类现有的对狂犬病流行规律的认识和技术手段(已有十分有效的疫苗和抗血清等),只要全面推广目前已成功控制狂犬病的国家(或地区)的经验,完全有可能迅速在全球范围控制和基本消灭狂犬病

另外,通过正式设立世界狂犬病日,将集合越来越多的合作者和志愿者共同努力,从而能尽快使狂犬病成为历史。

时间

2007年,在国际狂犬病控制联盟(Alliance for Rabies Control,ARC)的倡议下,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共同决定以后将每年的9月28日正式设立为世界狂犬病日。

狂犬病简介

病因

狂犬病的病原体是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的狂犬病病毒RabiesVirus。完整的狂犬病病毒呈子弹形,长度大约为200纳米左右直径为70纳米左右。整个病毒由最外层的脂质双分子层外膜、结构蛋白外壳和负载遗传信息的RNA分子构成。目前普遍认为狂犬病病毒有四个不同的血清[1]

狂犬病病毒对神经组织有强大的亲和力,主要通过神经逆行,向心性向中枢传播,一般不入血。狂犬病毒含5种蛋白,即糖蛋白(G)、核蛋白(N)、双聚酶(L)、磷蛋白(NS)及基质(M)等。后二者为小分子蛋白。G可导致体内形成中和抗体,可对抗病毒攻击。N导致的抗体但不具中和力,可用检测浆内包涵体

狂犬病发病过程可分为下列3个阶段:

1.病毒繁殖:

病毒自咬伤部位皮肤黏膜侵入后,首先在局部神经外,即伤口附近的横纹肌细胞内小量繁殖,通过和神经肌肉接头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侵入附近的末梢神经。从局部伤口至侵入周围神经不短于72h。从局部伤口至侵入周围神经的间隔时间一般为3日以内,也有认为病毒在入侵处可停留2周之久,甚或更长(占潜伏期的大部分时间)。

2.侵入中枢神经:

沿周围神经的轴索向心性扩散,其速度约每小时3mm(5cm/d)到达背根神经节后,开始大量繁殖,然后侵入脊髓,再波及整个中枢神经系统。主要侵犯脑干小脑等部位的神经元。但亦可在扩散过程中终止于某部位,形成特殊的临床表现。

3.扩散:

病毒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离心性扩散,侵入各组织与器官,尤以涎腺、舌部味蕾嗅神经上皮等处病毒最多。由于迷走神经核、吞咽神经核及舌下神经核的受损,可发生呼吸肌和吞咽肌痉挛,临床上患者出现恐水、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交感神经受刺激,使唾液分泌和出汗增多;迷走神经节、交感神经节和心脏神经节受损,可引起患者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甚至突然死亡[2]

传染源

人类通常在被已受感染的动物深度咬伤或抓伤后染上狂犬病。犬类是狂犬病的主要宿主和传播者。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国,接种狂犬疫苗已极大程度上在犬中消除了狂犬病,蝙蝠是多数造成这些地区人类狂犬病死亡病例的原因。蝙蝠狂犬病最近已成为澳大利亚、拉丁美洲和西欧的一项公共卫生问题。但在这些地方,由蝙蝠狂犬病造成的人类死亡情况与受到狗咬后出现的死亡相比仍然较少。人类由于接触狐狸、浣熊、臭鼬、豺、猫鼬以及其他食肉性野生宿主后出现的死亡情况极为罕见。

摄入已感染狂犬病的动物的生肉或其他组织不是人类感染源。

传播途径

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感染了狂犬病的动物在咬伤人时,通过唾液使狂犬病毒进入人体,狂犬病毒还可以通过无损伤的正常粘膜进入人体,或带有狂犬病毒的液体溅入眼睛,通过眼结膜进入人体,但以这种方式进入人体的例子要少得多,另外,通过吸入空气中带有狂犬病毒飞沫而感染的例子也很少见,只有空气中狂犬病毒的浓度达到极高程度时,才可能发生。病毒在咬伤部位侵入,在局部组织中短时间停留,可到1-2周。病毒可从神经肌肉交界处的神经感受器或其他神经组织细胞的神经感受器,或暴露于粘膜浅表处的神经感受器侵入邻近的末梢神经

会感染狂犬病的动物

各种家畜、家禽及小哺乳动物均对狂犬病有易感性,各种野生动物也能感染,总之,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包括禽类都可感染狂犬病。一种动物对同种动物传染的狂犬病更易感。

动物对狂犬病病毒的敏感性如下:

  • 最敏感:狐狸、山狗、效狼、豺、狼、袋鼠和棉鼠。
  • 敏感:地鼠、臭鼬、浣熊、猫鼬、蝙蝠、猫鼬、豚鼠、兔和其他啮齿类
  • 中度敏感:狗、牛、马、绵羊和灵长类。
  • 低度敏感:负鼠。

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该病也可通过感染性物质(通常为唾液)直接接触人体粘膜或新近皮肤破损处传染。因咬伤而出现人传人的情况虽有理论上的可能性,但从未得到证实。

人与人的一般接触不会传染狂犬病,理论上只有发了病的狂犬病人咬了健康人,才有使被他咬伤的人得狂犬病的可能,发了病的狂犬病人或发病前几天的人也有可能通过性途径把狂犬病毒传染给对方,狂犬病人污染了用具,他人再通过被污染的用具受到感染的可能性很小,狂犬病人的器官、组织、如角膜移植给健康人则有极高的危险性。2004年在美国一个未诊断为狂犬病的患者过世之后捐献内脏,获得捐献的三个人因狂犬病身亡。

狂犬病症状

临床分两型,兴奋型(狂躁性)和瘫痪型。兴奋型比较常见,早瘫性狂犬病约占人类死亡病例总数的30%。

兴奋型狂犬病症状

兴奋型又分前驱期、兴奋期和麻痹期:

  • 前驱期持续1-4日,主要表现为局部感觉异常,在已愈合的伤口附近及其神经通路上有麻、痒或疼痛感,其远端可有间歇性放射刺痛,四肢有蚁走感,同时常出现全身症状,如低热、头痛乏力、烦躁、恐惧不安等,继之对声、光、风等刺激敏感而有咽喉发紧。
  • 兴奋期持续1-3日,主要表现为怕水、怕风、怕声、怕光和兴奋不安,恐怖异常,最典型的症状为恐水:饮水、闻流水声甚至谈到饮水都可诱发严重的咽肌痉挛,因此常渴极而不敢饮,饮后亦无法下咽。微风、音响、触摸等亦可引起咽肌痉挛。痉挛严重者可伴呼吸肌痉挛而发生呼吸困难,甚至全身抽搐植物神经系统功能亦亢进,表现为大汗、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唾液分泌增加。因不能饮水且多汗故常有脱水体温常升高至38-40℃。神志大多清晰,偶可出现精神失常、谵妄、幻听等,但咬人者少见。
  • 麻痹期持续6-18小时。患者渐趋安静,痉挛发作停止,出现各种瘫痪,其中以肢体瘫痪较为多见。亦可有眼肌、面肌咀嚼肌瘫痪,表现为眼球运动障碍、下颌下垂、口流唾液,同时亦可有失音、感觉减退、反射消失、瞳孔散大、呼吸微弱或不规则、昏迷,常因呼吸和循环衰竭而迅速死亡。

狂犬病一旦发病,其进展速度很快,多数在3-5天,很少有超过10天。病死率为100%。

瘫痪型狂犬病症状

瘫痪型的前驱期同样表现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及咬伤部位的感觉异常,继之出现各种瘫痪,如肢体截瘫、上行性脊髓瘫痪等,最后常死于呼吸肌麻痹,本型病程可较长,约7-10日。

狂躁性狂犬病相比,其病程不那么剧烈,且通常较长。从咬伤或抓伤部位开始,肌肉逐渐麻痹。然后患者渐渐陷入昏迷,最后死亡。早瘫性狂犬病往往会有误诊,造成狂犬病的漏报现象。

主题

宣传口号

世界狂犬病日不变的口号是:共同努力,使狂犬病成为历史(Working together to make rabies history!)。

主题

·2014年:共同努力,使狂犬病成为历史

·2013年:了解狂犬病,战胜狂犬病(understand it to defeat It)[3]

·2012年:共同努力,使狂犬病成为历史

·2011年:共同行动,使狂犬病成为历史

·2010年:共同努力,使狂犬病成为历史

·2009年:动员全社会,共同关注狂犬病

·2008年:挽救儿童

·2007年:共同努力,让狂犬病成为历史现状[4]

流行现状

狂犬病在当前仍然是严重危害我国公共卫生的重大人兽共患病,是我国目前病死率最高和死亡数最多的传染病之一。

国外

狂犬病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几乎存在于所有大陆。据WHO调查显示,狂犬病已存在4000年,曾光顾过世界上100多个国家,目前全世界每年狂犬病的病例99%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每年非洲和亚洲的病例约为5.5万例,然而世界其他地区却不到500例。亚洲每年狂犬病的死亡人数约为3.1万人,其中80%以上的病例发生于印度,每年因狂犬病死亡的人数约为2万多人,每年接受暴露后治疗的人约为230万,更多被动物咬伤的人没有接受暴露后治疗,因此印度是世界上狂犬病流行最为严重的国家。

上世纪80年代在泛美健康组织的组织协调和帮助下,美洲各国和地区实施了以大规模犬免疫运动和暴露后病人及时医疗救治为主的“狂犬病消灭区域计划”,在较大程度上消灭了狂犬病毒在犬群中的流行,结果1993-2002年间整个美洲地区发生的人狂犬病只有1147例。在上世纪50年代初,美国每年狂犬病发病数超过1.5万例,其中有近5000例家养宠物有狂犬病,人被传染也有10多例;而近几十年来美国人狂犬病的发病数在迅速下降,到目前为止每年已少于3例,这种下降正是由于成功的控制了犬狂犬病的发生。在北美和欧洲,人狂犬病多为输入病例或在异地感染后入境发病。在过去的30年,英国只有2例人狂犬病,一例是本土蝙蝠咬伤引起的,另一例是输入性——在亚洲被带毒犬咬伤回国后发病的。到目前为止,通过检疫、消灭流浪犬、免疫接种等综合手段已消灭狂犬病的国家有挪威、丹麦、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日本等国。

国内

中国在世界上属狂犬病高发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记载本病最早的国家之一,每年都有人狂犬病的流行,我国每年人用疫苗总量及狂犬病的发病与死亡数仅次于印度,居全球第二位。自1950年我国开始统计人狂犬病疫情以来共报告了117 530例人感染狂犬病,截至2009年共出现过5次流行高峰,大约每10年出现一次,其流行范围十分广泛,几乎遍布全国各地。

1951年我国开展了一次统一的灭犬活动,大幅度的降低了狂犬病的发病率,当时全国只有5个省份发生过狂犬病,而之后的20年间我国的总发病人数不足1000例。70年代到80年代我国的狂犬病流行呈上升趋势,这一时期是中国狂犬病病例高发的时期,全国年报告发病率在数千例以上;1981年全国死亡人数达7028例;1981-1990的10年间,全国共报告死亡人数55367例。

从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国家对控制狂犬病的重视和采取相应防制措施,我国狂犬病疫情逐步得到有效控制,疫情呈逐年下降趋势,全国狂犬病的死亡人数从1990年的3 520例已降至1996年的159例。此后,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饲养宠物日益普遍,动物咬伤事件频频发生,狂犬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从数百例一直上升至数千例,其病死数量和病死率连续多年高居我国各种法定报告传染病首位。据报道,2001-2008年全国狂犬病年度死亡人数分别为854例、1159例、1980例、2651例、2537例、3279例、3302例、2466例,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狂犬病疫情严重,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我国狂犬病流行以长江为界,呈现南高北低的态势。20世纪50年代初疫情分布在上海、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五个省份,50年代中期主要流行地区扩大到周边的江西和江苏,并北移至河南、山东、河北和内蒙古等省份。到70年代,流行地区以湖南、广东、广西、湖北为主。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除青海省外,全国其他各省(市)均有病例报道。狂犬病的发病率南方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高于西北地区。目前狂犬病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并逐渐由农村向城市蔓延[5]

据全国疫情报告系统资料显示我国狂犬病流行在过去数十年先后出现了三次流行高峰。第一次高峰为20世纪50年代中期,年报告死亡数最高达1900多人。第二次高峰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年均报告死亡数5537人。第三次高峰为21世纪初期,且呈快速增长趋势[6]

中国狂犬病流行特征

在中国,狂犬病已再度出现并成为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具有一定的流行特征和较大的危害性。首先,狂犬病的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夏、秋季节是狂犬病的高发时期。其次,我国狂犬病主要流行在农村,占总病例的50%-70%,因为农村养犬比较普遍,而免疫覆盖率低,农户防范意识薄弱,被犬等动物咬伤后因就医不便或因昂贵的医疗费用而得不到及时的医疗救治,因此发病率大大高于城市。从发病病例来看,男性是女性的1.0-2.5倍,约占65%-70%;不同年龄组发病数不同,0-7岁的儿童约占17%,8-19岁的青少年约占23%,20-60岁约占50%。不同地区的人群分布也存在较大差异。文献报道病例中年龄最大为85岁,最小3岁,15岁以下儿童占36.13%;农民占57.83%,学生为28.87%;男女性别之比1.94:1。表明狂犬病发病不受年龄、性别限制,儿童和青少年更是发生狂犬病的高危人群,死亡病例中绝大多数是儿童和青少年。因此,我国狂犬病防治的重点人群是儿童、学生和农民,防治工作重点应放到农村。

中国狂犬病的流行原因

20世纪80年代,狂犬病在我国流行最为严重,90年代狂犬病得到有效控制,但近年来,我国狂犬病疫情呈快速增长趋势,其主要原因有:

1、传染源种类多、数量大,免疫率低。我国近年来报告的病例中约93%是由犬类咬伤所致,6%为猫咬伤后发病,也有被鼠咬伤致病的报告。调查资料表明我国南方地区犬密度为15-20只/100人,猫密度为5-10只/100人;城市饲养宠物犬、猫也不断增加,密度约5只/100人。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犬、猫免疫率低,农村犬免疫率仅为(10-20)%,猫则几乎没有进行免疫。

2、宣传教育不到位和暴露后不及时处置或处置不规范。文献资料表明约34%的患者在被动物伤害后没有进行伤口清洗,72%的患者没有接种疫苗,仅有1%的患者接受抗血清治疗。主要是群众缺乏狂犬病防治知识或自我防护意识淡薄,不主动就诊和处置,常存侥幸心里。

进一步调查表明部分农村地区只有50%的居民知道狂犬病为100%致死性疾病,仅30%居民知道暴露后应及时自行处理伤口,暴露后就诊率仅为65%;还有就是处置费用高;偏远山区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少而远;基层医务人员对暴露后处置能力低。

3、部门协调不力。因为狂犬病防治工作涉及多卫生、畜牧兽医、公安、食品药品监督和工商行政管理等多头管理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似管非管的局面。

4、抗狂犬病病毒血清或抗狂犬病病毒免疫球蛋白缺乏。因国产抗狂犬病血清副作用大,进口制剂常缺乏,且价格高,一般人群负担不起,这也是狂犬病发生和死亡的重要原因。

5、新型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导致关注的重心转移。近些年,国家对传染病防控的重心转移到非典禽流感H1N1型流感等疾病。有关狂犬病防控的相关管理规定逐渐被淡忘,各级狂犬病防控领导小组逐步撤销或自行解散。因此,狂犬病的防控工作没有形成长效机制是疫情上升的重要因素[5]

预防

狂犬病的防治,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提示广大市民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定期为宠物犬、猫接种兽用狂犬疫苗,文明饲养;

2、是人与宠物犬都要避免被流浪犬、猫或野生动物咬伤;

3、是不要接触、收养来历不明的流浪犬、猫等动物;

4、是家长应教育并照管好儿童,不要因好奇而激惹犬、猫等动物以免被抓伤或咬伤;

5、是一旦发生被犬、猫等动物咬伤、抓伤或黏膜被舔等情况,要在2小时内到辖区的动物致伤处置门诊就诊,并遵医嘱进行伤口清洗,狂犬病疫苗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的注射[7]

处理

世卫组织推荐的与疑患狂犬病动物接触后预防处理

  • I类:触摸或饲喂动物,动物舔触处的皮肤完整: 不用处理
  • II类:轻咬裸露皮肤,或无出血的轻微抓伤或擦伤: 立即接种疫苗并对伤口进行局部处理
  • III类:一处或多处穿透性皮肤咬伤或抓伤,动物舔触处的皮肤有破损;动物舔触处的粘膜被唾液污染,与蝙蝠有接触:立即接种疫苗并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对伤口进行局部处理。

狗咬伤应急处理措施

1、被咬后立即挤压伤口排去带毒液的污血,但绝不能用嘴去吸伤口处的污血。

2、无论重度咬伤或轻伤均应立即用肥皂水和清水洗刷伤口,最好用20%肥皂水冲洗,伤口大而深者,清创后用0.2%新洁尔灭或0.1%升汞彻底冲洗(注意更换棉签)。 咬伤后及早进行局部处理具有重要作用,局部处理越早越好。

3、局部伤口尽量不缝合、不包扎、不涂软膏、不用粉剂以利伤口排毒,如伤及头面部,或伤口大且深,伤及大血管需要缝合包扎时,应以不妨碍引流,保证充分冲洗和消毒为前提,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后即可缝合。

4、被狗咬伤勿怀侥幸,局部伤口处理后一定要及时到县疾控中心、当地乡镇卫生院等注射狂犬疫苗,必要时还要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8]

狂犬疫苗接种

使用抗狂犬病血清应做过敏试验。因免疫血清能中和游离病毒,也能减少细胞内病毒繁殖扩散的速度,使潜伏期延长,争取自动抗体产生的时间,从而提高疫苗疗效。应用抗狂犬病血清后可抑制自动抗体的效价和延缓其产生的时间,抗狂犬病血清注射的方法是一半肌肉注射,一半伤口周围浸润注射

狂犬疫苗应分别在第0、3、7、14、28天各肌肉注射1针,共注射5针。0是指注射第1针的当天,以后以此类推。如果需注射抗狂犬病血清时,最好在使用疫苗的前一天或当天使用,并应在疫苗全程注射5针后的第10天、第20天再各加强注射1针。注射狂犬疫苗和血清要及时、全程、足量。

狂犬病发病患者的处理

将患者隔离于暗室中,避免声音、光、风等刺激,医护人员宜戴口罩和胶皮手套,以防止口腔粘膜皮肤细小破损处为患者唾液所沾污。注意维持患者的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其他可根据患者的病情作对症处理。另外,现在已经有科学家在研究一些神经毒素可以用来治疗由狂犬病毒寄生在人体神经系统病毒引起的疾病。

世界狂犬病日相关网站

1. 世界狂犬病日(WRD)网站 (www.worldrabiesday.org)

2. 狂犬病控制联盟(ARC)网站 (www.rabiescontrol.net)

3. WHO 网站(www.who.int/topics/rabies/en/)

4. 美国CDC 网站(www.cdc.gov/rabies)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