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多糖沉积病”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医学百科
(以“因蛋白聚糖降解酶先天性缺陷所引起的蛋白聚糖分解代谢障碍,将导致产生各种类型的粘多糖沉积症(mucopo-lysacch...”为内容创建页面)
 
(重定向页面至黏多糖贮积症
 
第1行: 第1行:
[[蛋白]][[聚糖]]降解酶先天性缺陷所引起的蛋白聚糖[[分解代谢]]障碍,将导致产生各种类型的[[粘多糖]]沉积症(mucopo-lysaccharidoses)。其特征是过多的[[寡聚]]糖堆积与[[排泄]]。各型粘多糖沉积症的[[代谢]]基础相似,但遗传类型和[[临床表现]]各不相同。  
+
#重定向 [[黏多糖贮积症]]
==诊断:==
 
名称
 
 
 
代号
 
 
 
酶缺陷
 
 
 
酶学测定样品
 
 
 
[[生化]]改变
 
 
 
遗传特性
 
 
 
Hurler,Scheie[[综合征]]
 
 
 
MPSⅠ
 
 
 
α-L-[[艾杜糖]]酸[[苷酶]]
 
 
 
[[成纤维细胞]]、[[白细胞]]、组织、[[羊水细胞]]
 
 
 
尿和组织中DS、HS增多,成纤维细胞中DS增加
 
 
 
[[常染色体]]隐 性
 
 
 
Hunter综合征
 
 
 
MPSⅡ
 
 
 
艾杜糖醛酸[[硫酯酶]]
 
 
 
[[血清]]、成纤维细胞、白细胞、组织、[[羊水]]、羊水细胞
 
 
 
同上
 
 
 
X连隐性
 
 
 
Sanfilippo综合征A
 
 
 
MPSⅢA
 
 
 
HS-N-[[硫酸酯酶]](硫[[酰胺酶]])
 
 
 
成纤维细胞、白细胞、组织、羊水细胞
 
 
 
HS在尿中和组织中增多、DS在成纤维细胞中增多
 
 
 
[[常染色体隐性]]
 
 
 
Sanfilippo综合征B
 
 
 
MPSⅢB
 
 
 
α-N[[乙酰]]葡萄胺苷
 
 
 
血清、成纤维细胞、白细胞、组织、羊水细胞
 
 
 
HS出现于尿中
 
 
 
同上
 
 
 
Sanfilippo综合征C
 
 
 
MPSⅢC
 
 
 
[[乙酰基]][[转移酶]]
 
 
 
成纤维细胞
 
 
 
HS出现于尿中
 
 
 
同上
 
 
 
Morquio综合征
 
 
 
MPSⅣ
 
 
 
N-乙酰[[半乳糖胺]]-6-硫酸酯酶
 
 
 
成纤维细胞
 
 
 
KS和CS出现于尿中
 
 
 
同上
 
 
 
Morquio综合征
 
 
 
β-[[半乳糖甘酶]]
 
 
 
成纤维细胞
 
 
 
KS出现于尿中
 
 
 
Maroteaux-Lamy综合征
 
 
 
MPSⅥ
 
 
 
N-乙酰半乳糖胺4-硫酸酯酶(芳香硫酸酯酶B)
 
 
 
成纤维细胞、白细胞、组织、羊水细胞
 
 
 
DS出现于尿中
 
 
 
同上
 
 
 
β-[[葡糖醛酸]]苷酶缺乏症无名[[疾病]]
 
 
 
MPSⅦ
 
 
 
β-葡糖醛酸苷酶
 
 
 
血清、成纤维细胞、白细胞、羊水细胞
 
 
 
DS、HS(±)出现于尿中
 
 
 
同上
 
 
 
无名疾病
 
 
 
MPSⅧ
 
 
 
N-乙酰[[葡糖胺]]6-硫酸酯酶
 
 
 
成纤维细胞
 
 
 
KS和HS(±)出现于尿中
 
 
 
同上
 
 
 
注:MPS-粘多糖沉积症DS-[[磷酸]][[皮肤]]素
 
 
 
HS-[[硫酸乙酰肝素]]CD-[[硫酸软骨素]]
 
 
 
KS-[[硫酸角质素]]
 
 
 
遗传性粘多糖沉积症约占出生[[婴儿]]的1/30000。  
 
==临床表现==
 
 
 
===[[粘多糖贮积症]]I型(mucopolysaccharidosis)===
 
又称Hurler综合征、承雷病。AR。为[[溶酶体]]a-L-[[艾杜糖醛酸酶缺乏]],[[发病率]]1/10万生儿。主征;进行[[性发育迟缓]],体矮,[[智力低下]],[[舟状头]],颈短,面容粗陋,有角膜混浊,[[关节僵硬]],活动受限,驼背。其他:[[视网膜色素]]沉着,[[耳聋]],胸廊[[畸形]],[[肝脾肿大]],腹大,[[心脏]]瓣膜缺损和[[动脉硬化]]等。粘多糖筛查阳性,根据[[酶活性]]测定可检出[[携带者]]。预后差,多于儿童期死亡。  
 
===粘多糖贮积症II型(mucopolysaccharidosis)===
 
又称Hunter综合征。XR,无女性患者,发病率为6/10万。为[[艾杜糖醛酸硫酸酯酶缺乏]]。主征:与I型相似,但无角膜混浊,背不驼。其他:多毛,进行性耳聋;[[肌肉]][[痉挛]],行为莽撞。10岁后2/3患者有[[惊厥]]发作。生化诊断如I型,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相鉴别。重型者多在青春期前死亡。  
 
==辅助检查==
 
[[粘多糖沉积病]]是由于[[细胞]]溶酶体酸性[[水解酶]]先天性缺陷所致。根据病因目前本病可分为八大类型,我国已报告200从余例,主要表现为严重的[[骨骼畸形]]、肿[[脾肿大]],[[智力障碍]]以及其它畸形。粘多糖沉积病[[产前诊断]]以测定培养羊水细胞内特异的酶活力最为可靠,但实验要求高,一般实验室难开展。两种较简单的实用的方法是[[甲苯胺蓝]]定性及[[糖醛酸]]法半定量测定。
 
 
 
1.甲苯胺蓝定性:方法同尿液粘多糖检查。[[妊娠]]早期羊水正常者可呈阳性,妊娠中后期为阴性如阳性提示[[胎儿]]患粘多糖沉积病。
 
 
 
2.糖醛酸半定量测定:羊水中[[酸性粘多糖]]与四[[硼酸]]钠[[硫酸]]溶液反应生成糖醛酸,以每毫无[[肌酐]]中糖醛酸的量反映酸性糖[[多糖]]的多少。随着妊娠的进展,糖醛酸含量逐渐减少,妊娠16-20周的参考值为3.3~7.0mg/mgCr,如高于此值应考虑有粘多糖沉积肥病。本法除Morguio综合征外对其它类型的粘多糖沉积病均有诊断意义。
 
 
 
3.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utosomal recessive disorder):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基因性状是隐性的,即只有[[纯合子]]时才显示[[病状]]。此种遗传病父母双方均为致病基因携带者,故多见于近亲婚配者的子女。[[子代]]有1/4的概率患病,子女患病概率均等。许多遗传[[代谢异常]]的疾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按照"一个基因、一个酶"(one gene one enzyme)或"一个顺反子、一个[[肽]]"(one cistron one polypeptide)的概念,这些遗传代谢病的酶或蛋白[[分子]]的异常,来自各自编码基因的异常。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有[[溶酶体贮积症]],如[[糖原贮积症]]、[[脂质]]贮积症、粘多糖贮积症;[[合成酶]]的缺陷如血γ[[球蛋白]]缺乏症、[[白化病]];[[苯丙酮尿症]]、[[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及[[半乳糖血症]]等。
 
 
 
[[分类:疾病]]
 

2014年10月9日 (四) 13:41的最新版本

重定向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