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kes病

来自医学百科

Menkes病(Menkes’disease,MD),又称卷发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铜代谢异常疾病,其遗传方式为X连锁隐性遗传。典型Menkes病患儿出生时可正常,多在2-4个月开始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退化表现,且通常在3岁之前死亡。Menkes病于1962年由Menkes等首先报道[1]

发病率

国外报道Menkes病的发病率约为1/5000-1/250000活产婴儿,日本学者在1993年到2003年对Menkes病的发病率研究显示其发病率为1/2800000活产婴儿,男婴的发病率为4.9/10000000[2]

发病机制

ATP7A基因突变是Menkes病的主要致病原因。

ATP7A基因位于 Xq13.3,包含23个外显子,编码1500个氨基酸的ATP7A蛋白,该蛋白是一种膜功能蛋白,是铜离子进行跨膜转运的离子泵,主要表达在胎盘胃肠道血脑屏障,同时在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和感觉神经性视网膜也有表达。

ATP7A基因突变导致Menkes病的确切机制尚未阐明,多数学者认为由于ATP7A基因突变导致的转运功能障碍和异常蛋白转运均可导致Menkes病。ATP7A基因突变导致ATP7A表达减少或功能降低甚至丧失,阻断了胃肠道粘膜细胞对铜的转运,从而使血浆中铜含量降低以及铜在某些组织中反常蓄积(十二指肠骨骼肌胎盘),导致了特异性的铜依赖,如多巴胺-β-羟化酶赖氨酸氧化酶酪氨酸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肽基甘氨酸-α-酰胺单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抗坏血酸氧化酶等活性降低甚至丧失,进而出现了一系列Menkes病的临床表现。近来研究认为ATP7A基因突变的产物蛋白存在截短和延长两种形式,其中截短形式的ATP7A存在于内质网,这部分ATP7A活性可能是导致轻型Menkes病和枕骨角综合征(occipital horn syndrome,OHS)的原因[2]

遗传方式

Menkes病为X连锁隐性遗传病,男性发病,女性为携带者,1/3病例被确定为基因突变[3]

临床表现

根据临床症状轻重不同本病可分为三型:(1) 经典型Menkes病;(2)轻型Menkes病;(3)极轻型Menkes病,又称枕角综合征( occipital horn syndrome)。其中经典型于婴儿期发病,3岁以内即死亡,少部分可生存至20岁以上[4]

经典型

一般于婴儿期(多在 2-3 个月)起病 , 患儿在出生后几周内发育正常,2-3 个月时出现生长发育如抬头、坐、站等的消失或发育停滞、肌张力低智力低下癫痫发作等。

Menkes病的癫痫发作可分为三期:

①早期(平均年龄3个月),表现为局灶性阵挛发作;

②中期(平均年龄10个月),表现为顽固的婴儿痉挛

③晚期(平均年龄25个月),表现为多灶性癫痫强直性痉挛肌阵挛。 此外还可有漏斗状胸脐疝腹股沟疝、颈项背部及躯干皮肤松垂膀胱憩室炎血管迂曲动脉瘤骨骼畸形等。 约 1/3 患儿有早产史、低出生体重及巨大头颅血肿史,新生儿期可有不稳定体温低血糖等症状。

轻型

多在青少年期发病,也有成年早期发病者。 神经系统表现较轻,可见共济失调与不自主震颤癫痫一般出现的时间较晚。 智力正常或轻度的智力低下(IQ 在50-70)。可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Menkes病患者体征表现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典型的毛发改变,表现为发短、稀疏、粗糙与扭曲,以两侧的颞部及枕后部为著,常伴有色素脱失可呈白色、银色或灰色;

②异常面容表现为下腭宽厚、部下沉、双耳大、鼻扁平、高腭弓及牙萌出延迟等;

③可有皮肤白皙和松垂、胸部畸形、脐和/或腹股沟肿物脱出、关节运动过度等表现;

④其它还可见到注意力不集中眼睑下垂瞳孔对光反应差,肌张力低等。


枕骨角综合征

枕骨角综合征是ATP7A基因突变导致的另一临床表型,又称为X连锁遗传性皮肤松垂(X-linked cutis laxa)。多在青少年早期发病,以斜方肌胸锁乳突肌和枕骨角连接处的楔形钙化结节为特征,临床上可触及或可通过颅骨X线照片观察到。临床上以结缔组织异常和骨骼改变为主,如明显的皮肤松垂、关节过度伸展、膀胱憩室炎脐疝腹股沟疝血管迂曲,多发骨骼异常如沃姆氏骨骨质疏松骨膜增生等。智力正常或轻微低下,神经系统仅表现为家族性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慢性腹泻体位性低血压)和轻微的认知功能缺陷[2]

诊断

当Menkes病表现为双侧大量硬膜下积液时需要与儿童震荡综合征(shaken baby syndrome)相鉴别,两者都可以表现为生长受限、癫痫合并硬膜下积血的改变,仔细的临床检查包括头发皮肤的检查有助于正确诊断。当Menkes病表现为广泛性脑白质病变时则需与其他脑白质疾病鉴别,如疱疹脑炎Leigh综合征肾上腺脑白质发育不良等,结合详尽的病史、毛发的异常、实验室检查血清铜及铜蓝蛋白减低、MRI及MRA检查[1]

临床诊断试验常有特征性结果,血清铜<11μmol/L,铜蓝蛋白<200 mg/L。但正常健康新生儿血铜及铜蓝蛋白浓度很低,通常的生物化学标志——低血清铜及血浆铜蓝蛋白浓度常不可靠。培养成纤维细胞铜排出是金标准,但需在进行化验前将皮肤活检组织细胞繁殖至少12周。目前新生儿胎儿中血浆儿茶酚胺浓度异常及胎盘铜浓度(在MD增加)被认为是快速和可靠的MD在新生儿期早期生物化学诊断标的标志物。随着ATP7A基因突变位点的研究,已经可以通过PCR扩增基因测序的方法快速诊断MD,为症状前诊断及遗传咨询开辟了可靠的途径[3]

治疗

MD的治疗方案应考虑到以下几点:必须越过肠道铜吸收阻滞;患者必须得到早期诊断治疗;循环中的必须能进入大脑;铜在细胞内必须可被以铜作为辅助因子的所利用。注射铜治疗能克服胃肠道吸收障碍问题,满足了第一要求。症状前诊断已取得进展。组胺酸铜皮下注射越早开始治疗效果越好,可以早至胎儿期。通过注射每13获得正常浓度的血铜,部分功能性分子的铜结合部位可被饱和,部分铜的转运可进行[3]

预后

典型患者多在3岁以内死亡,少部分可生存至20岁。由于正常的铜转运机制完全被阻滞,铜替代治疗不能缓解已有的神经系统症状,但铜转运ATP酶可能残留部分活性的患者,疗效好于预期[3]

参考资料

  1. 1.0 1.1 程晓悦等.Menkes病的MR影像表现.中华放射学杂志[J],2013,47(7):599-602
  2. 2.0 2.1 2.2 邓艳华.Menkes病的研究进展.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J],2010,6(6):424-427
  3. 3.0 3.1 3.2 3.3 张培元,张玉琴.Menkes病研究进展.医学综述[J],2009,16(15):2461-2463
  4. 张婧等.Menkes病一家系三例头颅 MRI 表现及文献复习.临床放射学杂志[J],2014,33(4):634-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