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砂仁

来自医学百科
竹砂仁
Zhú Shā Rén
别名 竹果、竹红菌、竹花、竹生小肉座菌
功效作用 祛风除湿解毒止痒。主风湿性关节炎外阴白斑
英文名  
始载于  
毒性  
归经  
药性
药味

【拼音名】 Zhú Shā Rén

【别名】 竹果、竹红菌、竹花、竹生小肉座菌

【来源】 药材基源:为肉座菌科真菌竹小肉座菌的子座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ypocrella bambusae(Berk.et Br.)Sacc.

采收和储藏:全年可采,采摘后晒干,备用。

【原形态】 子座近半球形。新鲜时粉红色或浅肉色,较松柔,干后变为灰黄色或红褐色,较坚硬,表面有不规则的喙状突起,内部粉红色至深红色,直径0.7-1.5(-2)cm。子囊壳单列,埋生于子座的外围,壳壁透明无色,子囊壳(620-700)μm×(520-680)μm。子囊细长,(350-430)μm×(16-20)μm。子囊孢子蠕虫形,8个,右旋扭曲,(270-310)μm×(8-10)μm,透明无色至微黄色,成熟后断裂成段,每段长20-30μm。侧丝稍长于子囊,顶端略膨大。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箭竹的节间或近节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云南、四川、西藏等地。

【性状】 1.性状鉴别 子座近半球形,直径0.7-1.8cm,灰黄色或红褐色,表面有不规则的喙状突起。质较坚硬。断面棕褐色。

2.显微鉴别 子座横切面略呈扇形。子囊壳单列,瓶形,直径500-700μm,壳壁无色,内有多数子囊及侧丝。子囊长300-450μm,直径15-20μm;子囊孢子蠕虫形,8个,扭曲成麻花状,约与子囊等长,成熟后断裂成段。侧丝略长于子囊。子座其他部位为棕褐色菌丝

化学成份】 竹砂仁含5%D-甘露醇(D-mannitol),竹红菌素(hypocrellin)A、B,过氧竹红菌素(peroxyhpocrellin),十六烷酸(hexadecanoic acid)和十八烷酸(octadecanoic acid)。

【鉴别】 (1)取子座横切面,置紫外灯下观察,子囊壳部位显蓝色荧光,其余部位显棕红色荧光,滴加稀碱液后,菌丝变为绿色,荧光消失。

(2)本品乙醇浸出液显鲜红色,在465nm处有最大吸收峰。

【性味】 辛;涩;平

【功效与作用】 祛风除湿解毒止痒。主风湿性关节炎外阴白斑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浸酒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