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酶体

来自医学百科

溶酶体(lysosome),真核细胞中的一种细胞器;为单层膜包被的囊状结构,直径约0.025~0.8微米;内含多种水解酶,专司分解各种外源和内源的大分子物质。1955年由比利时学者C.R.de迪夫等人在鼠肝细胞中发现。

根据内含物和形成阶段的不同,溶酶体一般分为初级溶酶体次级溶酶体两类。初级溶酶体来源于高尔基器,或近于高尔基器分泌面的光滑内质网的特化区,囊内仅含有水解酶。次级溶酶体是初级溶酶体与细胞内由吞噬或胞饮作用所形成的小囊泡,或与细胞器受损后的膜片等结构相融合而形成的。次级溶酶体经酶解后的残余物质称为残体或终末溶酶体,即在光学显微镜下所见的脂褐质等。

除少数细胞如哺乳类红细胞外,各种动物细胞都有溶酶体(在植物细胞中有类似溶酶体的细胞器如自体吞噬泡圆球体糊粉粒等)。溶酶体约含有50多种酶,如糖苷酶核酸酶蛋白酶硫酸脂酶、磷酸脂酶和磷酸酶等。但并非每一个溶酶体中都包含全部酶类;同时各种细胞中的许多溶酶体所含的酶类也不尽相同。溶酶体中的酶能把各种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然后渗出细胞基质之中,再为细胞代谢所利用。不能被消化的物质即形成残体,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从细胞内排出。

溶酶体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原生动物借助溶酶体消化摄入的食物;真核细胞细胞器更新,如线粒体等细胞器常被溶酶体包围而被消化,细胞器被消化的现象在饥饿动物的肝细胞中特别明显;动物发育和变态过程中组织的退化(如雌性胚胎中沃尔夫氏管的退化,蝌蚪尾部的吸收)也是由于溶酶体的活动。精子顶体实际上是一种特化的溶酶体,在精子入卵时起溶解卵膜的作用。所有白细胞均含有溶酶体性质的颗粒,能消灭入侵的微生物。然而,也有一些病源菌(如麻风杆菌结核杆菌等)能耐受溶酶体酶的作用,因而能在巨噬细胞内存活。溶酶体在病理过程中也有重要意义。由于肺巨噬细胞吞噬吸入的硅或石棉粉尘,引起溶酶体破裂和水解酶的释放,刺激结缔组织纤维的增加,导致硅肺的发生。组织缺氧(如心肌梗死)也可造成溶酶体的急性释放,使血液中有关酶的浓度迅速增高。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