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外气疗法/阴阳

来自医学百科

阴阳是一切事物对立的概括,故《内经.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一般来说亢进的、兴奋的、热的、动的、强壮的、光明的、无形的、轻的、向上的、向外的、清纯的……等现象都属阳;反之,衰退的、抑制的、寒的、静的、软弱的、混浊的……等现象都属阴。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内外、动静、水火、呼吸虚实等。一切对立的事物,都可按一定的属性分为阴阳两个方面。

一、阴阳在事物上的运动规律

(一)阴阳的对立互根:阴和阳是事物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立着的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就是说,没有阴,也就没有阳;没有阳,也就没有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无阴则阳无以化,无阳则阴无以生”就是这种相互依存,相互连接的关系。

(二)阴阳的相互消长:阴阳并不是处于绝对静止的状态,而是有着不断的消长斗争过程。阴阳之间不断地有盛有衰,有消有长,“阴消则阳长,阳消则阴长”,在一定程度内保持着动态平衡。但如果阴阳消长超过一定的限度,打破了阴阳的动态平衡,就会造成阴阳的偏盛偏衰,产生异常现象。

(三)阴阳的相互转化:事物的阴阳两个方面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各自向相反的方面转化,阳可以转化为阴,阴也可以转化为阳。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又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这就是阴阳相互转化的说明。

二、阴阳在外气疗法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生理结构。就人体来讲,半身以上为阳,半身以下为阴;背部为阳,腹部为阴;左为阳,右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就脏腑来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就物质功能而言,功能活动为阳,物质基础为阴;气为阳,血为阴等等。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根据《内经》的理论可将人身分成三对阴阳的组合体,具体分法是:上下以肚脐为界,脐至头顶为阳,脐至脚为阴。左右、前后则以百会会阴穴画一中心线,左右分,则左为阳,右为阴;前后分,则背为阳,腹为阴。我们可以用外气测试这三对阴阳体以及脏腑组织在其体表投影区的气机,如邪正、盛衰、强弱、方向、性质等情况,来诊断和治疗疾病。如头部气感强、密集、燥热等,多为上实下虚阳盛阴虚之候,宜用外气调整使其阳降阴升,以达阴阳平衡,水火既济的正常状态。

(二)根据阴阳的运动规律来练气和治疗疾病。如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六阳时(子、丑、寅、卯、辰、巳)为阳,六阴时(午、未、申、酉、戌、亥)为阴;呼为阳,吸为阴等等。在临床实践中,阳亢火旺的病人,练功时应注意呼气,阴时练功,面向北方;发放外气给患者治疗则要益阴以滋阳,引阳下行以济阴。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指导临床诊断。如果破坏了人体阴阳的动态平衡,就会造成阴阳的偏盛、偏衰,产生疾病。一般说来,阳偏盛就会造成阴虚而致病,阴偏盛就会造成阳虚而致病。阳盛则出现热象,阴虚也出现热象;阴盛则出现寒象,阳虚也出现寒象。察明了疾病的阴阳属性,就可以选择适当的发气方法,调节阴阳的偏盛偏衰,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等等治疗原则,就是泻其有余,补其不足,调节阴阳的偏盛和偏衰,使其恢复相对平衡协调的正常状态。如纳凉饮冷,可以造成阴气偏盛而出现腹痛腹泻恶寒肢冷等脾胃寒症。用外气疗法,导阳热之气发放于中脘、天枢等穴,并导引寒气从足三里阴陵泉等穴外出,便是“寒者热之”的治疗方法。

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