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来自医学百科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infectious chronic disease(NCD))指从发现之日起算超过3个月的非传染性疾病。这些疾病主要由职业和环境因素,生活与行为方式等暴露引起,如肿瘤心脏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精神疾病等等,一般无传染性。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是一类与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研究证实,慢病的发生与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缺乏体力活动、精神因素等有关。慢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迁延性、无自愈和极少治愈、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慢病是全球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慢病是全球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慢病导致了全球疾病负担加重。我省居民的健康也同样面临着慢病的威胁,据2001年湖南省城乡居民主要疾病死亡构成比分析,城市居民死因位于前三位的是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农村居民死因顺位排在前三位的是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慢病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据湖南省2001年高血压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人群高血压患病率10年上升了73%,且发病年龄提前。人群中与慢病相关的主要行为危险因素暴露水平升高,成年男性吸烟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初次吸烟年龄有低龄化趋势,人们对被动吸烟有害健康还没有足够的认识。从我省居民营养调查结果看,居民营养水平全面提高,但膳食结构不合理,谷物类食品摄入减少,动物类食品摄入增加,特别是城市居民脂肪摄入所占总热能比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理想比(30%)的上限。成年在职人员参加体育锻炼少,生活中半数以上的人静坐时间在5小时以上,人群中超重、肥胖检出率逐年上升。针对这一情况,在慢病的防治中,预防显得特别重要,由于慢病往往具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改变不良行为,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膳食、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保持心理健康,就能防止或减少多种慢病的发生。慢病诊断容易,定期进行健康检查能及早发现慢病,通过及时治疗,促进康复,减少并发症和伤残的发生,以提高生活质量。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中国主导疾病

中国卫生部于2005年7月7日上午公布的最新全国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过去10年,我国居民中患病人数增加,但去医院看病的人数却明显减少,有近一半的患者不到医院就诊。

本次调查显示,排除季节性影响,我国年患病人次为50.8亿,比1993年增加了7.3亿人次。其中多为高血压、糖尿病和脑血管病等常见病多发病。由此看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主导疾病。

与此同时,居民对医疗服务的利用率却明显下降,也就是说,到医院看病的人数在减少。目前,我国居民年就诊人次为47.5亿,比1998年减少了5.8亿人次。在这些患者中,约有一半的人到医疗机构就诊,35.7%的人采取自我医疗,没采取任何治疗措施的占13.1%。许多居民在生病后不去医院就诊,而是跑到药店购药,采用自我药疗。专家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医疗服务费用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人均收入的增长,医疗卫生消费支出已经成为家庭食物、教育支出后的第三大消费。专家指出,居民自我医疗比例的增加,表明人们更加关注健康知识与疾病预防,自我治疗能力在增强。在15岁以上的被调查者中,有47.2%的人能自己主动获取健康保健知识。还有过去10年,我国城乡居民吸烟率和饮酒率持续下降,与此同时,主动参加锻炼的人数在不断增加。本次调查显示,走路、慢跑和太极拳类形式成为居民主要的锻炼方式,他们平均每次锻炼时间约在50分钟左右。

另一方面,过去的10年,“看病贵”成为百姓关注的话题。此外,医疗保障覆盖水平不高也是患者就诊率降低的原因之一。调查发现城市享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口比例为30.2%,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占5.6%,没有任何医疗保险的人占到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