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蛔虫性肠梗阻

来自医学百科

蛔虫症是我国人体最常见的肠寄生虫病之一,以学龄儿童多见,可引起蛔虫性肠梗阻胆道蛔虫、蛔虫性腹膜炎并发症

蛔虫性肠梗阻是因蛔虫聚结成团引起肠管机械性的堵塞所致,在非肿瘤性堵塞性肠梗阻中占首位多为单纯性、部分性肠梗阻。阻塞部位以回肠末端最多见。但可发生于小肠的任何部分。

小儿蛔虫性肠梗阻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

当机体感染蛔虫后,蛔虫在肠道内寄生,当寄生宿主机体环境和肠管功能紊乱时,蛔虫体受刺激,兴奋性增高,在肠道内增强活动,并相互扭结成团,容易阻塞肠腔造成肠梗阻

二、发病机制:

蛔虫是寄生于人体内最大的线虫之一,体长 20-40cm,形似蚯蚓雌雄异体受精虫卵随人粪便排出体外,发育成感染性虫卵。

3周左右,经口吞入人体,在小肠孵化成蛔蚴,由肠管移行至心,肺,肝,最后回到小肠发育成虫。人体内的蛔虫少时只有一条,多的可达数十条或更多。

在正常情况下,蛔虫不成团,多寄生于空肠回肠,以肠腔内食糜为生,平时安静,在肠腔内是分散的,与肠管纵轴平行寄居。

当某些因素使蛔虫体受刺激,增强活动,在肠内扭结成团时,肠内容物仍可沿蛔虫体周围通过,故多为不完全性肠梗阻

如果梗阻时间过长,虫团不散,加以肠管持续痉挛,可变为完全性肠梗阻,蛔虫头部唇齿可直接损伤肠黏膜,使肠黏膜充血水肿代谢的毒物又刺激肠壁,使肠管产生反射性痉挛,增加肠腔梗阻。

此外蛔虫的代谢产物刺激肠壁使其发生痉挛亦可促进梗阻的发生。引起痉挛性梗阻所需的蛔虫数量不多,有时仅1~2条蛔虫团和肠痉挛还可引起肠套叠

小儿蛔虫性肠梗阻的症状

一、临床表现

1、腹痛

大多数初起为程度较轻的、阵发性,腹痛,多在脐周。

病情进展后腹痛为持续性,精神差,面色青灰烦躁不安,有的大声哭叫。

2、呕吐

伴随腹痛后多数有呕吐,呕吐物多为胃液和胆汁,有的甚至吐出蛔虫

少数也可有粪质性呕吐物,一般呕吐物中无咖啡样物或血液

3、便秘

多数有便秘,少数仅初期有少量大便或排少量蛔虫,有的肠阻塞严重致缺血坏死出血,而排出少量血便。病情进展后完全停止排气排便腹胀明显。

4、腹部肿物

腹略胀而软,本病多可触及多数活动性细索条样包块物,且有时按压肿物可变形,变更部位或分为数个,早期诊断多无困难。晚期腹胀严重时诊断较困难。

5、肠梗阻

蛔虫团肠扭转则呈急性绞窄性肠梗阻症状,患儿突然有剧烈腹绞痛、呕吐,偶有血便,但一般量不太多。患儿一般情况迅速恶化,常有中毒症状高热脱水、腹膨胀压痛肌紧张

病儿出现阵发性脐周疼痛,呕吐伴有吐蛔虫、便秘等症状。

二、相关检查:

可行X线检查、血常规粪便检查等。

三、诊断:

可结合临床表现、病史、相关检查结果得出诊断。

小儿蛔虫性肠梗阻的诊断

小儿蛔虫性肠梗阻的检查化验

一、血常规化验:

白细胞总数增高达15×109/L左右,嗜酸性粒细胞可达10%以上。

二、粪便检查

临床常规化验检查项目之一。通过此项检查可较直观地了解胃肠道一些病理现象,间接地判断消化道胰腺、肝胆的功能状况。分为肉眼一般性状观察、镜下检查和化学检查。

大便镜下检查可找到蛔虫卵

三、X线检查:

X线腹部平片呈部分性机械性肠梗阻征。梗阻部位多可见卷曲在肠腔内的蛔虫影(互相扭结为一堆“粗绒线团”样阴影),表现为完全性低位小肠梗阻,可有绞窄或可疑绞窄的X线征,部分肠梗阻肛门仍可排气。

四、B型超声检查

B型超声检查(type-B ultrasonic ),俗称“B超”,是患者在就诊时经常接触到的医疗检查项目。在临床上,它被广泛应用于心内科消化内科泌尿科妇产科疾病的诊断。也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五、其他:

除三大常规外,应常规做血钠、钾、氯、钙和血pH检查。

小儿蛔虫性肠梗阻的鉴别诊断

要与以下病症相鉴别:

一、肠套叠

1、简介: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常套叠占肠梗阻的15%~20%。

原发性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婴幼儿,继发性肠套叠则多见于成人。绝大数肠套叠是近端肠管向远端肠管内套入,逆性套叠较罕见,不及总例数的10%。

2、临床表现

平素健康的婴儿,无任何诱因而突然发生剧烈的有规律的阵发性腹痛

患儿表现阵发性哭闹不安、屈腿、面色苍白。每次发作约10~20分钟,以后安静入睡,或玩耍如常,约数十分钟后又突然发作,其症状如前。如此反复多次,患儿精神渐差、疲乏不堪、面色苍白。

二、肠囊肿

1、简介:

肠囊肿多发于成人,偶见于儿童和婴儿,70%~90%为女性患者。

2、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上常因误诊而采取不当的治疗措施。文献报道最常见的是直肠局部的压迫症状,可有便秘,直肠充盈感,排便疼痛大便形状改变等。

也可有尿道压迫症状,如尿痛尿频难产坐骨神经痛等。此外,还可有臀部及双腿疼痛,全身或局部炎症表现。

三、腹腔结核

1、简介:

结核性腹膜炎主要由肠结核肠系膜淋巴结结核输卵管结核等直接蔓延所致,少数则由血行播散型结核引起。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30最为常见,女性多于男性。

2、临床表现:

(1)腹痛

因病变常累及回盲部,故疼痛最常见于右下腹,触诊时可发现局限性压痛点。

疼痛亦可位于脐周,疼痛架子一般较轻,呈隐痛钝痛,亦有表现为间歇性疼痛,常于进餐时或餐后诱发。

(2)腹泻与便秘:

腹泻是溃疡型肠结核的主要解释症状小时之一,这是因肠曲责任炎症和溃疡的刺激,使肠蠕动加速、排空过快以及继发性吸收不良所致。排便一般多为糊状便,轻者仅含少量粘液,严重服务者腹泻可每日达十余次,便中有粘液及脓液,血便较少见。

四、机械性肠梗阻

1、简介:

由机械性阻塞导致肠内容物通过完全受阻或严重障碍。

2、临床表现:

(1)腹痛集中于脐周或上腹部,若疼痛严重而固定,则可能已发生绞窄。

(2)在小肠梗阻呕吐发生较早,大肠梗阻时则较晚。

(3)在完全性肠梗阻可发生便秘,但部分梗阻时可发生腹泻。约25%的小肠梗阻患者可发生绞窄性梗阻,并在6小时内发展为坏疽,它突出表现是腹痛开始或数小时内进展成为严重的固定疼痛。

小儿蛔虫性肠梗阻的并发症

常可并发脱水酸中毒,可发生肠坏死穿孔腹膜炎,亦可发生感染性休克

一、肠坏死:

1、简介:

又称急性坏死性肠炎,别名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急性出血性肠炎,急性节段性出血坏死性肠炎。急性坏死性肠炎(acute hemorrhagic necrotizing enteritis,AHNE)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暴发性疾病,病因不清,其发病与肠道缺血感染等因素有关,以春秋季节发病为多。起病急骤,1/3可有不洁饮食史。

2、临床表现

急性腹痛腹胀呕吐腹泻便血及全身中毒症状为主要表现。

病变主要累及小肠,呈节段性,但少数病例可有全部小肠及结肠受累,以出血、坏死为特征。

二、肠穿孔

1、简介:

肠穿孔是肠部的病理改变以造成肠壁坏死为特征,最后导致穿孔。

2、临床表现:

肠穿孔的症状就是先有一般性疼痛,然后突发加剧。但是肠穿孔的发病期间是会发烧会等一系列症状出现,如急腹痛,还有腹膜刺激症很明显,到医院就要作腹穿可以穿到腹腔积液,一般是黄绿色液体,还伴有高热白细胞升高等表现。

三、腹膜炎:

1、简介:

腹膜炎是由细菌感染化学刺激或损伤所引起的外科常见的一种严重疾病。多数是继发性腹膜炎,原于腹腔的脏器感染,坏死穿孔、外伤等。

2、临床表现: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部压痛腹肌紧张,以及恶心,呕吐,发烧,白血球升高,严重时可致血压下降和全身中毒性反应,如未能及时治疗可死于中毒性休克

小儿蛔虫性肠梗阻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一、预防:

1、定期体检:以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2、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注意劳逸结合,多参加体育锻炼,多进食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果。

3、集体儿童机构可定期集体驱虫,积极治疗带虫者,消灭传染源

4、消灭苍蝇、蟑螂等传染媒介,搞好环境卫生,不随地大便。做好粪便管理,实行高温堆肥,减少地面污染。

5、养成饭前便后洗手,常剪指甲,生吃瓜果要洗烫等好习惯。克服吮手、咬指甲等不良习惯。

二、治疗前:

应该对该病症状和相关的禁忌进行详细的了解等。

小儿蛔虫性肠梗阻的中医治疗

暂无有效的中医疗法和中药的相关资料。

小儿蛔虫性肠梗阻的西医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1、适应症

不完全性或早期完全性肠梗阻,全身情况良好者均可先用保守治疗。

2、治疗原则:

解痉、止痛、驱虫。驱虫可用哌嗪等。用阿托品类药物解痉、止痛。

3、具体方法:

(1)解痉:

阿托品口服或肌内注射,使肠管放松,以利于虫体舒展,缓解梗阻。

(2)豆油花生油

80~150ml(儿童60ml)口服,可使蛔虫团松解,缓解症状,症状消失后1~2天再驱虫。

(3)驱虫:

哌嗪(驱蛔灵)每天100~150mg/kg,最大量不超过3g,1天剂量1次服下,连用2~3天。

氧气驱虫也可使蛔虫松解。氧气驱虫应在早晨禁食进行,经胃管输入,氧量按100~150ml/岁计算,注入速度不宜太快,总量在20~30min注完。

观察排虫情况如无排虫可重复输氧2~3次。

(4)其他:

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抗生素抗菌消炎及其他对症与支持疗法

二、手术治疗:

1、适应症:

如经保守治疗,虫团持久不见消散、虫团较大、坚实并有压痛腹胀、全腹紧张压痛,疑有肠穿孔肠坏死,以及肠扭转者,应采取手术治疗。

2、术前准备

纠正脱水休克,然后进行手术治疗,根据手术所见进行虫团疏散,切肠取虫,肠切除吻合等手术方式。

3、手术方法:

一般选用单纯肠切开取虫、穿孔修补,若肠管坏死或生机不良即行肠切除。

4、注意事项:

不论单纯取虫或肠切除,均应把蛔虫取尽,不宜将蛔虫挤入结肠,以防蛔虫再次聚集成团造成梗阻。

小儿蛔虫性肠梗阻的护理

预后:

以前预后不佳,20世纪50~60年代蛔虫性肠梗阻病死率为5.86%~14.9%。

但现在如能早期诊断及治疗,治疗效果良好。

蛔虫肠扭转引起肠坏死者较多,病死率较高。

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