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性腺癌

来自医学百科

腺癌(Adenocarcinoma)为涎腺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结构不一,但没有残留的多形性腺瘤的成分。腺癌占涎腺上皮性肿瘤的9%,属于涎腺恶性肿瘤中恶性程度较高的一种。

转移性腺癌(Metastatic adenocarcinoma)指在临床上一种因为原发于其它器官或系统的癌肿经过直接浸润蔓延或气道种植或淋巴管或血液播散等途径转移至其它器官继续增殖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性质的癌肿的癌症,其组织分型为腺癌。一般可找到原发病灶。

“转移性”的意思是说癌症患者的病检部位不是原发的,只是其中一个转移灶,即为癌症发生了扩散或转移。

腺癌病理特点

腺癌是腺上皮恶性肿瘤,占涎腺上皮性肿瘤的9%,属于涎腺恶性肿瘤中恶性程度较高的一种。

大体形态

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大多数无包膜,但不完整。质地为中等硬度,切面呈灰白色。

镜检

瘤细胞异型性明显,结构不一。有的呈实性团块或小条索状排列,有的可见腺腔形成,有的排列成管状或腺样结构。一般认为具有腺腔样结构者,分化程度较高,恶性程度较低。小条索及小团块之间的结缔组织多少不定,多者与硬癌相似,间质少而癌细胞多者可称软癌。

生物学特点

腺癌具有高度浸润和破坏性生长特征。腺癌易侵犯血管淋巴管壁,而出现较多的血行及淋巴转移。

转移性腺癌类型

转移性腺癌的常见类型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癌、转移性乳腺癌、转移性肺癌、转移性肝癌腹膜转移癌、转移性骨肿瘤等。

颈部淋巴结转移癌

颈部淋巴结转移癌(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tic carcinoma)主要表现为颈侧区或锁骨上窝出现坚硬如石的肿大淋巴结,初起常为单发、无痛、可被推动,以后很快出现多个肿大淋巴结,并侵及周围组织,此时,肿块呈[[结节]状、固定、有局部或放射性疼痛。晚期肿块可发生坏死,以致溃破、感染、出血、外观呈菜花样,分泌物带有恶臭,约占颈部恶性肿瘤总数的3/4。在颈部肿块中,发病率仅次于慢性淋巴结炎甲状腺疾病。

转移癌的原发部位不同,其症状及体征又各有特点:

原发于头颈部的转移癌

多分布于颈内静脉区淋巴结,表现为沿胸锁乳突肌周围淋巴结肿大,鳞状细胞转移癌一般甚硬。但少数可因组织坏死、液化而呈囊性,单个或数个,进行性增大,常与周围软组织粘连,终至固定,一般无痛,大多伴有原发癌所产生的症状和体征。

原发于胸,腹以及盆腔等处的转移癌

主要出现在左锁骨上区淋巴结,少数亦可在右锁骨上颈内静脉下或中区,个别可在颌下,上颈甚或颈后三角区出现,皆属晚期,多伴有原发癌所发生的症状及体征。

原发部位不明的转移癌

多见于50~60岁男性,转移癌部位不限,以颈中l/3以下至锁骨上区占多数,一般缺乏原发灶所产生的症状或体征。

转移性乳腺癌

是指其他部位的癌肿细胞随血液循环淋巴等方式种植在乳腺后继发的癌症。

乳腺癌是危害妇女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症状主要有:

肿块

乳内肿块是乳腺癌晚期症状最主要的表现。乳腺癌多为单个,极少可见同一乳房内多个病灶。肿块形态差异较大,一般认为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清晰,质地偏硬。性肿块在早期限于乳腺实质内,尚可推动,活动度小,一旦侵犯筋膜或皮肤,肿块固定,病期属晚期。

疼痛

绝大多数乳腺癌早期患者无明显疼痛感觉,但到了乳腺癌晚期,疼痛比较明显,而且多为阵发性刺痛、隐痛。

乳头溢液

溢液可以是无色、乳白色、淡黄色、棕色、血性等,也可呈水样、血样、浆液样脓性。溢液量可多可少,间隔时间亦不一样,一般晚期患者溢液比较严重,这时可以对乳头溢液应进行涂片细胞学检查以明确。当然乳腺癌多数伴有乳腺肿块。单纯以乳头溢液为症状者少见。

乳房皮肤改变

乳腺癌皮肤改变与肿块部位深浅和侵犯程度有关。肿块小、部位深,皮肤多无变化;肿块大、部位浅,较早与皮肤粘连,使皮肤呈现凹陷。若癌细胞堵塞皮下淋巴管引起皮肤水肿,形成橘皮样变,属晚期表现。

乳头改变

当乳头附近有癌肿存在,乳头常被上牵,故双侧乳头高低不一。乳头内陷是乳房中心区癌肿的重要体征,乳头难以用手指牵出,乳头处于固定回缩状态。

乳房外形变化

正常乳房外形呈自然弧形,乳腺癌晚期则弧形发生严重异常。

转移性肺癌

是指任何部位的恶性肿瘤通过各种形式转移至部的癌症,是恶性肿瘤晚期的体现,临床上极为常见。约60%以上的恶性肿瘤初次就诊时就有肿瘤转移,其中30%-50%肿瘤转移到部。不同部位的肿瘤转移到肺部的发生率不同,其中,甲状腺癌乳腺癌肾癌绒毛膜癌骨肉瘤发生率最高,可达60%-90%,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次之,为35%~55%,肺脏是骨肉瘤软骨肉瘤惟一的转移器官。

肺部是好发生转移瘤的器官,原因是:肺是大循环血流最后必须通过的第一道过滤器;肺循环低压系统,血流比较缓慢,肺部的凝血-纤溶活性比较高,利于癌细胞停滞和着床;肺血源来路丰富,接受肺动脉支气管动脉的双重血液供应。

转移的途径包括血行转移、淋巴道转移、支气管的散播和直接侵犯。

转移性肺癌的症状随转移部位的不同而不同:

肺间质

如果转移发生在肺间质,为孤立性结节时,常无临床症状。如果转移灶位于支气管内膜,患者可出现呼吸道症状。

胸膜、支气管

当转移瘤侵犯胸膜、主支气管或邻近结构时,可出现与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相同的症状,如咳嗽痰中带血丝、胸痛胸闷气急等,少数病例的支气管粘膜受侵犯可出现小量咯血。转移性肺癌症状出现较早时,提示转移灶累及支气管

伴有纵隔转移

如果同时伴有纵隔转移,患者可表现为音哑、上腔静脉综合征膈麻痹及食道或气管压迫症状。

肺栓塞

偶有肿瘤引起急性肺栓塞,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1]

转移性肝癌

由全身各脏器的癌肿转移至肝脏形成。由于肝脏接受肝动脉门静脉双重血供,血流量异常丰富,全身各脏器的恶性肿瘤大都可转移至肝脏。在原发性肝癌发病率低的区域,如北美和西北欧等地,继发性肝癌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为原发性肝癌的13-64 倍,中国二者较为接近。

肝转移癌症状多不典型,转移灶较小时多无症状,且肝功能正常,常以肝外原发性癌肿所引起的症状为主要表现。肝转移灶较大时可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不适、肝区结节性肿块、消瘦、纳差腹胀发热黄疸,甚至腹水等症状。

上腹部疼痛不适

多因肿瘤迅速增大使肝包膜张力增加或肿瘤压迫胃肠道所致,表现为与体位有关的持续性钝痛、刺痛或胀痛,夜间或劳累后加重,休息后不能缓解。有时上腹疼痛也可因肝包膜下癌肿结节破裂出血等所致,表现为突然引起的呼吸时加重的肝区疼痛并且出现腹膜刺激征急腹症表现。

肝区结节肿块

表现为剑突下或右肋下肿块,病人常可自己扪及。纳差常因原发癌肿或肝功能损害、肿瘤压迫胃肠所致。

腹胀

腹胀常因肿瘤体积巨大、腹水以及肝功能障碍引起。

乏力、消瘦

乏力、消瘦与恶性肿瘤的代谢产物和进食量少有关,严重者则出现恶病质

黄疸

黄疸多为很晚期的表现,但也可因胆道癌栓引起。晚期肿瘤除肿瘤压迫胆管外,还可因肝细胞破坏过多产生肝细胞性黄疸[2]

资料表明,继发性肝癌如能早期发现并治疗,采取外科手术切除可获得痊愈或延长生命的明显疗效,故对继发性肝癌的诊断、治疗应持积极态度。

腹膜转移癌

腹膜转移癌(peritoneal metastatic carcinoma),又称转移性腹膜肿瘤。临床多见,是癌细胞经血路腹膜转移或腹膜直接种植所致。多继发于腹腔内结肠胰腺卵巢子宫的癌肿和腹膜后的恶性肿瘤,也可继发于骨骼鼻咽部的肿瘤以及皮肤黑色素瘤等。此阶段的患者病情发展快、预后差,临床治疗难度大,多需采用联合治疗措施。

腹腔转移肿瘤因其来源组织及肿瘤病理性质的不同而有不同表现。除原发肿瘤的表现外,腹膜转移癌主要表现为腹水腹胀腹痛贫血和体重减轻。其共同的表现为:

腹胀及腹水

腹水为腹腔转移性肿瘤最常见且较早出现的临床症状,腹水量常不大,与肝硬化结核性腹膜炎肾病病人大量腹水所致的严重腹胀有所不同。但若同时伴有门静脉转移或肝转移肝衰竭,则也可表现为大量腹水。体检可发现移动性浊音。腹水常为无色或淡黄色微混液体,若伴肿瘤坏死出血,则可为血性。为渗出液,蛋白含量较高,腹水病理检查可发现肿瘤细胞

腹部包块

腹腔转移肿瘤所致的腹部包块常为多发性,可位于腹部各区,常有一定的活动度,其活动度因肿瘤所在腹膜不同部位而异,肿块质地因肿瘤病理性质而异。有时肿瘤侵及腹壁可表现为腹壁固定性包块,质地常较硬,压痛明显。

消化系统症状

常表现为食欲不振,有时伴恶呕吐腹痛腹泻。若肿瘤侵及肝脏胆管,可有黄疸。当肿块压迫胃肠道或因肿块致肠扭转肠套叠时,则可出现肠梗阻的痛、呕、胀、闭症状。部分病人因急性肠梗阻手术而明确诊断。

全身症状

常表现为乏力、消瘦、贫血恶病质[3]

转移性骨肿瘤

转移性骨肿瘤(metastatic tumor of bone),又名骨转移性恶性肿瘤、转移瘤、骨的转移瘤。原发于身体其他部位的肿瘤,主要是恶性肿瘤通过各种途径转移至骨骼并在骨内继续生长,形成子肿瘤。骨是肿瘤最常见的三个转移部位之一,骨转移几乎可发生在所有的癌症患者中,特别常见于乳腺前列腺甲状腺癌的转移,约占80%-90%。有统计约3/4的癌症患者死亡时存在骨转移。有时骨转移先被发现,但并不是所有的骨转移肿瘤病例都能找到原发肿瘤。

骨肿瘤早期往往无明显的症状,即使有轻微的症状也容易被忽略。随着疾病的发展,可以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其中尤以局部的症状和体征更为突出。具体的临床表现因疾病的性质、部位以及发病的阶段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常见有:

疼痛

这是骨肿瘤早期出现的主要症状,一般在开始时较轻,并往往呈间歇性,随症病情的进展,疼痛可逐渐加重增剧,且由间歇性发展为持续性。多数患者在夜间疼痛加剧以致影响睡眠。其疼痛可限于局部,也可以向远处放射。

肿胀或肿块

一般在疼痛发生了一定的时间后才会出现,位于骨膜下或表浅的肿瘤出现较早些,可触及骨膨胀变形。如肿瘤穿破到骨外,可产生大小不等,固定的软组织肿块,表面光滑或者凹凸不平,并常于短期内形成较大的肿块。

功能障碍

骨肿瘤后期,因疼痛肿胀而患部功能将受到障碍,病情发展迅速则功能障碍症状更为明显,可伴有相应部位肌肉萎缩

压迫症状

颅腔鼻腔内生长的肿瘤,可压迫脑组织和鼻道,因而出现颅脑受压和呼吸不畅的症状。盆腔肿瘤可压迫直肠膀胱,产生排便及排尿困难。脊椎肿瘤可压迫脊髓而产生瘫痪。

畸形

因肿瘤影响肢体骨骼的发育及坚固性而合并畸形,以下肢为明显,如髋内翻膝外翻膝内翻

病理性骨折

肿瘤部位只要有轻微外力就易引起骨折。骨折部位肿胀疼痛剧烈,脊椎病理性骨折常合并截瘫

全身症状

骨肿瘤在早期时一般无明显的全身症状,后期由于肿瘤的消耗、毒素的刺激和痛苦的折磨,因而可出现一系列全身症状,如失眠烦躁食欲不振精神萎靡、面色常苍白、进行性消瘦贫血恶病质等。


诊断

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及检查进行判断。包括原发癌的诊断和转移癌的诊断。

生化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血液生化、肝功能肾功能腹水检测、肿瘤标记物检测等与转移性腺癌发生的相应的器官的针对性检查。

辅助检查

发生病变部位或全身的X线检查、CT扫描、增强CT、B超、彩色多普勒等,旨在发现转移病灶的同时,找到原发病灶,进一步进行病理免疫等方法确定疾病种类,指导疾病的治疗以及生存率的评价。

一般来讲,找到了原发病灶,有助于转移腺癌的确诊,但临床上有很多只发现转移病灶,即使做了全身性的检查仍然找不到原发癌的情况,这就需要依靠其他医疗手段帮助确诊。

治疗

西医疗法

对症治疗

针对患者的临床表现采取一定的医疗手段进行治疗。如:

咳嗽咯血:应用镇咳、止血药物等。

胸腔积液腹水:置管引流管抽取积液,在积液基本引流干净后注入抗肿瘤药物。

消化不良恶心呕吐:根据患者消化情况,少吃多餐。食用平时较喜欢的食物,品种丰富。少吃油腻烧烤等食物,可多吃鱼类等高蛋白肉类。

疼痛:适当应用镇痛镇静药物,减轻患者痛苦。

肿大包块、畸形:酌情行手术治疗。

病因治疗

即对原发癌和转移癌的治疗。一般分为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

手术治疗

一般转移性腺癌发现时已经发展到晚期,但是只要符合手术指征,应首选手术治疗,这对预后和延长生命期,改善生存质量,减少再转移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术后辅以化疗放疗,提高治疗效果。转移性腺癌外科手术适应征:转移灶单个或几个局限于一块;原发瘤已经完全控制;除病灶外,身体其他无转移瘤,无其他有效治疗方法;病人一般情况良好,无手术禁忌证。转移性腺癌的手术方式以最大限度保留原器官为原则,尽量做于局部或楔形切除,为重复出现腺癌转移时,做再次器官切除保留条件。

放射治疗

腺癌对放射线不敏感,不宜单独行放射治疗,但术后做辅助治疗也可能提高疗效。晚期不宜行手术者,姑息性放疗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达不到根治的目的。术后也可采用辅助性化疗。转移性腺癌凡不适宜手术治疗者,而放疗又有一定的敏感性,都可行放疗。放射治疗还有抑制癌性疼痛的作用,可用于气管,食管受压或有疼痛的患者。放射线敏感的肿瘤包括:精原细胞癌、恶性淋巴瘤肾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Ewing肉瘤等。乳腺癌,头颈部癌的肺转移,对放射线也有一定的敏感性,但放疗不作为首选。

化学治疗

转移性肺癌的化学治疗是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尤其是对化疗敏感的原发瘤,如绒毛上皮癌小细胞肺癌等所致的转移瘤,即使未做手术切除,也有相当效果。对于双肺播散性转移癌或合并胸水的患者,均应选择化疗。治疗方案应选择对原发瘤较为敏感的化疗药物进行联合化疗。部分的化疗药物有肺毒性,应避免使用。

介入治疗

是通过穿刺技术,将化疗药物直接注入为转移癌提供血液供应的血管,血供丰富是介入治疗病理基础。治疗一般先经左股静脉进行到癌变的器官动脉灌注化疗,结束后行穿刺部位压迫止血,局部包扎。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原发瘤已得于良好的控制,无身体其他部位的转移,不适宜手术治疗,无介入禁忌征。如肺转移癌,两肺广泛分布者,要分别行两侧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一侧或一叶分布者,则行相应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转移瘤的双重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灌注的化疗药物对心脏及正常的肺组织不会造成损害。

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是通过使用免疫治疗药物,增强机体对癌症的免疫应答作用,杀伤癌细胞,而且可以增强患者对放疗或化疗的耐受力。一般术后1至2周,放疗或化疗前,放疗、化疗疗程之间为免疫治疗的最好时机,也可与化疗药物同时应用,给药方法以间断给药较好。常用的免疫治疗药物有:干扰素白介素、胸腺肽核糖核酸、LAK细胞等、多为皮下注射或静滴。

阻断肿瘤新生血管形成

是当前控制癌转移很有前途的方法。肿瘤新生血管不仅是吸取营养、增殖发展的主要途径,也是癌细胞脱离母体逃逸的重要通道。肿瘤转移的第一环节(癌细胞脱离母体)和终点环节(转移灶形成、发展以至再转移)都与新生血管有关。因此,阻断癌肿的新生血管形成,是抗转移的关键环节[4]

中医药治疗

中医治癌的原则

扶正祛邪,标本兼顾,辨证论治,审证求因。因人而异,因证而异,对症治疗,随症加减。 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清其瘀滞,消其癌毒。坚者消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损者益之。

中医治癌的方法

益气养血养阴生津健脾和胃,补肾固本。活血化瘀,通络开窍,柔肝理气,疏通经络。 燥湿化痰,软坚散结,温阳利水,消肿止痛。清热解毒,化积排毒,攻下泻毒,以毒攻毒

中药治癌的功效

1、靶向对症,加入引经药物,通过经络髓道直达病所,可起到肿消,痛止,散瘀,坚化之作用。

2、保护正气,消灭癌毒,恢复受损之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的自愈能力,并彻底清除、吞噬残余的癌细胞,防止复发转移。

3、无任何毒副作用,无骨髓仰制反应,无胃肠不良反应,同时能保肝、补脾益肾、增强免疫。

癌症到了中晚期,最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难以承受的剧烈疼痛和精神折磨。此时患者需要保持乐观的心态以及与疾病斗争的信心和耐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