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豆蔻

来自医学百科
The printable version is no longer supported and may have rendering errors. Please update your browser bookmarks and please use the default browser print function instead.
草豆蔻
Cǎo Dòu Kòu
草豆蔻
别名 草蔻、草蔻仁、假麻树、偶子、豆蔻、漏蔻、草果、大草蔻、飞雷子、弯子、豆蔻子
功效作用 燥湿健脾,温胃止呕。用于寒湿内阻,脘腹胀满冷痛嗳气呕逆,不思饮食。
英文名 Katsumade Galangal Seed, Seed of Katsumada Galangal
始载于 雷公炮炙论
毒性 无毒
归经 胃经脾经
药性
药味

学名】Alpinia katsumadai Hayata

SEMEN ALPINIAE KATSUMADAI

本品为姜科植物草豆蔻Alpinia katsumadai Hayata 的干燥近成熟种子。夏、秋二季采收,晒至九成干,或用水略烫,晒至半干,除去果皮,取出种子团,晒干。

【性状】本品为类球形的种子团,直径1.5~2.7cm。表面灰褐色,中间有黄白色的隔膜,将种子团分成3瓣,每瓣有种子多数,粘连紧密,种子团略光滑。种子为卵圆状多面体,长3~5mm,直径约3mm,外被淡棕色膜质假种皮,种背为1条纵沟,一端有种脐;质硬,将种子沿种背纵剖两瓣纵断面观呈斜心形,种皮沿种脊向内伸入部分约占整个表面积的1/2;胚乳灰白色。气香,味辛、微苦。

性味与归经】辛,温。归脾、胃经。

【功能与主治】燥湿健脾,温胃止呕。用于寒湿内阻,脘腹胀满冷痛,嗳气呕逆,不思饮食。

【用法与用量】3~6g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别名】草蔻仁、偶子、草蔻

【科属】姜科Zingiberaceae,山姜属Alpinia Roxb.

【特征与特性】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1~3m。叶片披针形,顶端尾尖渐尖,基部急尖。总状花序直立,密生粗状毛。蒴果圆球形,被毛。种子呈卵圆状多面体,外被淡棕色膜质假种皮,质硬。花期4~6月,果期5~8月。草豆蔻为阴性植物,喜温暖阴湿怕旱,不耐强烈日光直射,耐轻霜,以年平均温度18~22℃、年降雨量1800~2300mm为宜。草豆蔻对土壤的要求不严,一般腐殖质丰富和质地疏松的微酸性土壤最适合其生长。

【分布状况】分布于台湾、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

【作用】草豆蔻是一种传统中药,可以燥湿健脾,温胃止呕。用于寒湿内阻、脘腹胀满冷痛、嗳气呕逆、不思饮食。草豆蔻还可与花椒、八角和肉桂等药材配合使用作为食品调味剂,可去除鱼、肉等食品的异味。此外,草豆蔻茎杆韧性大、通透性能好,是上等编织材料,编织的坐垫冬暖夏凉,具有预防和治疗坐疮的功能。

【草豆蔻药用】

【采制】 8~9月果实由绿变黄时采收,晒至八九成干,除去果皮,将种子团晒干。

【性状】 种子团类圆球形,直径1.5~2.7cm,表面褐色,中间有白色隔膜将种子团分成3瓣,每瓣有种子22~100粒,粘连紧密;略光滑,不易散落。种子呈卵圆状多面体,长3~5mm,直径约3mm,外被淡棕色膜质假种皮,种脊为1条纵沟,一端有种脐;质硬,将种子沿种脊纵剖两瓣,表面观呈斜心形;胚乳灰白色。气香,味辛、微苦。

【药理作用】

1.草豆蔻煎剂对豚鼠离体肠管低浓度兴奋,高于1%浓度及挥发油饱和水溶液则均呈抑制作用。

2.用巴甫洛夫小胃试验,草豆蔻10%水浸液60-80ml灌入主胃,测小胃分泌情况,结果对胃总酸排出量无影响而显著升高胃蛋白酶的活性。1979年,ItokawaH等报道,草豆蔻种子的乙醇抽提物对小鼠腹水肉瘤180几无拮抗作用。1980年李在琉等报道,通过具有三通巴甫洛夫小胃狗进行慢性药理实验,草豆蔻浸出液对总酸排出量无明显的影响,但使胃蛋白酶活力明显升高。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油中含桉油精、a- 蛇麻烯(a-humulene) 、反-子油醇(trans-farnesol)等,并含豆蔻素(cardamomin)、山姜素(alpinetin)和皂甙。

【制法】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鉴别】

(1) 本品横切面:假种皮有时残存,为多角形薄壁细胞。种皮表皮细胞类圆形,壁较厚;下皮为1~3列薄壁细胞,略切向延长;色素层为数列棕色细胞,其间散有类圆形油细胞1~2列,直径约50μm ;内种皮为1 列栅状厚壁细胞,棕红色,内壁与侧壁极厚,胞腔小,内含硅质块。外胚乳细胞含淀粉粒及草酸钙方晶和少数细小簇晶。内胚乳细胞含糊粉粒。

粉末黄棕色。种皮表皮细胞表面观呈长条形,直径约至30μm,壁稍厚,常与下皮细胞上下层垂直排列;下皮细胞表面观长多角形或类长方形。色素层细胞皱缩,界限不清楚,含红棕色物,易碎裂成不规则色素块。油细胞散列于色素层细胞间,呈类圆形或长圆形,含黄绿色油状物。内种皮厚壁细胞黄棕色或红棕色,表面观多角形,壁厚,非木化,胞腔内含硅质块;断面观细胞1 列,栅状,内壁及侧壁极厚,胞腔偏外侧,内含硅质块。外胚乳细胞充满淀粉粒集结成的淀粉团,有的包埋有细小草酸钙方晶。内胚乳细胞含糊粉粒及脂肪油滴。

(2) 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5ml ,置水浴中加热振摇5 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山姜素和小豆蔻明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 1ml各含2mg 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醋酸乙酯-甲醇(15: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于10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置紫外光灯(365nm) 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山姜素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浅蓝色荧光斑点;在与小豆蔻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棕褐色斑点。再喷以 5%三氯化铁乙醇溶液,日光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小豆蔻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褐色斑点。

【功能主治】燥湿健脾,温胃止呕。用于寒湿内阻,脘腹胀满冷痛,嗳气呕逆,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 3~6g 。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宜忌】阴虚血少津液不足,无寒湿者忌服。

【备注】用于湿阻脾胃之脘腹胀满,尤以寒湿偏盛者为宜,常与川、仆砂仁陈皮等配合应用。用治寒湿郁滞呕吐,常与半夏生姜配伍应用。若是寒湿脚气兼有呕吐者可配吴茱萸槟榔等同用。

【摘录】《中国药典》

【考证】出自《雷公炮炙论》。

1.《唐本草》:豆蔻,苗似山姜,花黄白,苗根及子亦似杜若

2.《海药本草》:豆蔻,其根似益智,皮壳小厚,核如石榴,辛且香,蒳草树也。叶如芄兰而小,三月采其叶,细破阴干之,味近苦而有甘。

3.《蜀本草》:《图经》云,豆蔻苗似杜若;春花在穗端,如芙蓉,四房生于茎下,白色,花开即黄;根似高良姜;实若龙眼而无鳞甲,中如石榴子;茎、叶、子皆味辛而香。十月收。

4.《本草图经》:豆蔻即草豆蔻也,生南海,今岭南皆有之。苗似芦,叶似山姜、杜若辈,根似高良姜,花作穗,嫩叶卷之而生,初如芙蓉,穗头深红色,叶渐展,花渐出,而色渐淡,亦有黄白色者,南人多采以当果实。尤贵其嫩者,并穗入盐同淹治,叠叠作朵不散落。又以朱槿花同浸,欲其色红耳。其作实者,若龙眼子而锐,皮无鳞甲,中子若石榴瓣,候熟,采之暴干,根苗微作樟木气。

5.《纲目》:草豆蔻、草果虽是一物,然微有不同。今建宁所产豆蔻,大如龙眼而形微长,其皮黄白,薄而棱峭,其仁大如缩砂仁而辛香气和。滇、广所产草果,长大如诃子,其皮黑厚而棱密,其子粗而辛臭,正如斑蝥之气,彼人皆用笔茶及作食料恒用之物。南人复用一种火杨梅伪充草豆蔻,其形圆而粗,气味辛猛而不和,人亦多用之,或云即山姜实也,不可不辨。

【各家论述】

1.朱震亨:草豆蔻,性温,能散滞气,消膈上痰。若明知身受寒邪,日食寒物,胃脘作疼,方可温散,用之如鼓应桴,或湿痰郁结成病者,亦效。若热郁者不可用,恐积温成热也,必用栀子之剂。

2.《纲目》:豆蔻治病,取其辛热浮散,能入太阴、阳明,除寒燥湿,开郁化食之力而已。南地卑下,山岚烟瘴,饮啖酸咸,脾胃常多寒湿郁滞之病,故食料必用,与之相宜。然过多亦能助脾热,伤肺损目。

3.《本草经疏》:豆蔻,辛能破滞,香能入脾,温热能祛寒燥湿,故主温中及寒客中焦、心腹痛、中寒呕吐也。脾开窍于口,脾家有积滞,则瘀而为热,故发口臭醒脾导滞,则口气不臭矣。辛散温行,故下气。寒客中焦,饮食不消,气因闭滞则霍乱。又散一切冷气、消酒毒者,亦燥湿破滞、行气健脾开胃之功也。产闽之建宁者,气芳烈,类白豆蔻,善散冷气,疗胃脘痛,理中焦。产滇、贵、南粤者,气猛而浊,俗呼草果者是也,善破瘴疠,消谷食,及一切宿食停滞作胀闷及痛。

4.《本草求真》:草豆蔻,辛热香散,功与肉蔻相似,但此辛热燥湿除寒,性兼有涩,不似肉蔻涩性居多,能止大肠滑脱不休也。又功与草果相同,但此止逐风寒客在胃口之上,症见当心疼痛,不似草果辛热浮散,专治瘴疠寒疟也。故凡湿郁成病,而见胃脘作疼,服之最为有效。若使郁热内成,及阴虚血燥者,服之为大忌耳。

5.《别录》:主温中,心腹痛,呕吐,去口臭气。

6.《开宝本草》:下气,止霍乱。

7.《珍珠囊》:益脾胃、去寒,又治客寒心胃痛

8.《纲目》:治瘴疠寒疟,伤暑吐下泄痢,噎膈反胃痞满吐酸,痰饮积聚,妇人恶阻带下,除寒燥湿,开郁破气,杀鱼肉毒。

9.《本草原始》:补脾胃,磨积滞,调散冷气甚速,虚弱不能饮食者最宜,兼解酒毒。  

食疗价值

姜科草本植物草豆蔻的近成熟果实。产于广西、广东等地。夏、秋二季采收。晒干,或用沸水略烫,晒至半干,除去果皮,取其种子晒干。捣碎生用。

性味辛温。能燥湿行气,温中止呕。用于脾胃寒湿气滞,脘腹胀满、冷痛,呕逆少食;脾胃虚寒腹泻腹痛

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