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

来自医学百科
The printable version is no longer supported and may have rendering errors. Please update your browser bookmarks and please use the default browser print function instead.
Bkhxk.jpg

结肠(colon)

观察标本 结肠横切片(H.E染色)  

部位

肉眼观察 肠壁的粘膜染紫色,向外依次为粘膜下层,肌层外膜.粘膜和部分粘膜下层向肠腔内的突起为半环形皱襞的断面,肌层局部的膨大为结肠带. 低倍和高倍观察

(1)粘膜:无绒毛和环形皱襞.由内向外分为三层.

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含较多的杯状细胞.

固有层:含大量肠腺和较多淋巴组织.肠腺为单管状腺,开口在粘膜表面.细胞组成与上皮相同,无潘氏细胞.

粘膜肌层:为内环形,外纵行两层平滑肌.

(2)粘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含较大的血管,神经,淋巴管脂肪细胞,无肠腺.

(3)肌层:为内环形和外纵行两层平滑肌.外纵肌在局部增厚形成结肠带.可见几条结肠带

(4)外膜:为纤维膜浆膜.  

形态

结肠(广义)包括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结肠比小肠短而粗,全长约为小肠的1/4,正常成人全长约135cm。盲肠最粗,向远侧逐渐变小,乙状结肠末端直经只有2.5cm。

结肠(狭义)包括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

另外:大肠包括盲肠、阑尾、结肠(升、横、降、乙状结肠)、直肠肛管。  

特点

结肠的解剖特点如下:(1)结肠带:为肠壁纵肌纤维形成的3条狭窄的纵行带。结肠带在盲肠、升结

Bkhxl.jpg

肠及横结肠较为清楚,从降结肠至乙状结肠逐渐不明显;(2)结肠袋:由于结肠带比附着的结肠短1/6,因而结肠壁缩成了许多囊状袋;(3)肠脂垂:由肠壁黏膜下的脂肪组织集聚而成。在结肠壁上,尤其是在结肠带附近有多数肠脂垂,在乙状结肠较多并有蒂。肠脂垂的外面为腹膜所包裹。因此,根据上述特点,很容易将结肠与小肠区别开来。

在什么情况下结肠才出现集团运动?

集团运动也叫集团蠕动它是一种行进很快,推动很远的结肠运动,它对粪便的快速前进、引进排便反射、维持结肠正常功能均有着重要意义。集团蠕动一般出现在早晨起床后和进餐以后,晨起后由于体位的改变而刺激胃肠道运动,进餐尤其是早晨后引起十二指肠-结肠反射,使结肠蠕动像波浪一样,一波接一波,掀起一个蠕动高潮,故名集团运动或蠕动,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晨起后或进餐后产生便意要去 排便的原因。  

分类

在右髂窝内续于盲肠,在第3骶椎平面连接直肠。结肠分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4部,大部分固定于腹后壁,结肠的排列酷似英文字母“M”,将小肠包围在内。结肠的直径自其起端6cm,逐渐递减为乙状结肠末端的2.5cm,这是结肠肠腔最狭细的部位。

(一)升结肠

升结肠 ascending colon居盲肠与结肠右曲之间,其长度因盲肠位置的高低而异。升结肠后壁借结缔组织贴附于右肾和腰大肌前面,活动度甚小。

(二)横结肠

横结肠 transverse colon起自结肠右曲,向左横行,止于结肠左曲。横结肠由横结肠系膜连于腹后壁,活动度大,横结肠中部下垂至脐或低于脐平面。结肠右曲 right colic fiexure又称肝曲,位于肝右曲下方和右肾下端的前方。结肠左曲 left colic fiexure又称脾曲,其位置较结肠右曲为高,接近脾和胰尾,故结肠左曲的位置较高较深。

(三)降结肠

降结肠descending colon自结肠左曲起,沿左肾与腰大肌前面下行,至左髂嵴处续于乙状结肠。

(四)乙状结肠

乙状结肠sigmoid colon自左髂嵴水平开始,沿左髂窝转入盆腔内,全长呈“乙”字形弯曲,至第3骶椎平面续于直肠。乙状结肠借乙状结肠系膜连于骨盆侧壁,活动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