硇砂

来自医学百科
The printable version is no longer supported and may have rendering errors. Please update your browser bookmarks and please use the default browser print function instead.
硇砂
Náo Shā
硇砂
别名 紫硇砂、白硇砂、碱硇砂、红硇砂、藏脑、脑砂、淡硇砂、北庭砂、亦砂、黄砂、狄盐、气砂、赤砂、透骨将军、戎硇、岩硇砂
功效作用 紫硇砂:软件,消积,散瘀消肿。用于经闭,癌肿;外用治目翳胬肉痈肿疮毒。;白硇砂化痰。用于咳嗽痰多
英文名 Sal Ammoniac
始载于 唐本草
毒性 有毒(一说无毒)
归经 胃经脾经肝经
药性
药味

【药名】硇砂,据《中华药海》记载:始载于〈新修本草〉为卤化物类矿物硇砂的晶体。硇砂性毒,服之使人硇乱,故名。

【拼音】NAOSHA

【英文名】Sal Ammoniac

【拉丁名】Sal Ammoniacus

【来源】为卤化物类矿物硇砂的晶体。

【矿物】成分NH4Cl,成分中可含少量溴和碘。等轴晶系。晶体呈四角面体和菱形十二面体的聚形。通常呈骸晶或树枝状集合体,亦呈纤维状、团块状、皮壳状、钟乳状、土状。无色、白色,间带浅灰色、黄色和褐色。玻璃光泽。贝壳状断口。硬度1~2,密度1.159克/厘米^3。微具延展性,不易成粉末。味咸。产于自燃煤层及火山气孔中,系凝华产物。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和医药业。

【功效】消积软坚,破瘀散结。

【主治】治症瘕痃癖噎膈反胃痰饮喉痹,积痢,经闭,目翳,息肉赘,疗疮,瘰疬,痈肿,恶疮。

性味归经】咸苦辛,温,有毒。①《药性论》: “味酸咸,有大毒。”②《唐本草》: “味咸苦辛,温,有毒。”③《日华子本草》: “味辛酸,暖,无毒。”

入肝、脾、胃经。①《玉药解》: “入足太阴脾、手太阴肺经。”②《本草求真》: “专入肠、胃。”③《本草再新》: “入肝、脾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 1~3分。外用:研末点、撒或调敷,或入膏药中贴,或化水点涂。

【用药忌宜】体虚无实邪积聚及孕妇忌服①《药性论》:“畏浆水。忌羊血。能腐坏人肠胃。” ②《唐本草》:“有毒,不宜多服。” ③《本草拾遗》:“有暴热,损发。” ④《日华子本草》: “畏一切酸。”

【别名】北庭砂(《四声本草》)、赤砂、黄砂(《石药尔雅》)、狄盐(《日华子本草》)、气砂(《本草图经》)、白硇砂(《中药志》)

【处方名】白硇砂、紫硇砂、红硇砂、硇砂

【商品名】白硇砂:又淡硇砂、岩硇砂、岩脑砂。为含氯化铵类矿物硇砂的白色结晶。为硇砂正品。但使用范围小。以块状、色白、断面有光泽、无杂石者为佳。

紫硇砂:又名红硇砂、咸硇砂、碱硇砂、藏脑、藏硇砂、脑砂、紫色石盐。为含有少量硫和锂的暗红色或紫红色石盐结晶。主含氯化钠。为硇砂副品。但使用范围广。以块整匀称、色紫红、断面明亮、无杂石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产青海、甘肃、新疆等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采得后,除去杂质沙石等。或由人工合成。

【炮制方法】硇砂:除去杂质,打成碎块。制硇砂:取硇砂碎块,置沸水中溶化,澄清,除去残渣,倾入磁盆中,加醋隔水加热蒸发,随时将液面的白色浮霜捞出,置白纸上,干燥即成。(每硇砂100斤,用醋50斤)①《日华子本草》:“凡修制硇砂,用黄丹石灰作柜,煅赤使用,并无毒。”②《本草衍义》:“硇砂,用须水飞过,入磁器中,于重汤小煮其器,使自干,杀其毒,去其尘秽。”③《纲目》:“硇砂,今时入多用水飞净,醋煮干如霜,刮下用之。”

【考证】出自《唐本草 》 ①《抱朴子》:“伏硇药甚多,牡蛎海螵蛸、晚蚕沙、羊?骨、河豚、鱼胶、鱼腥草萝卜、独帚、卷柏羊蹄商陆冬瓜羊踯躅苍耳乌梅。”② 《药性论》:“硇砂能销五金八石,腐坏人肠胃,中者研生绿豆汁,次一、二升解之。”③ 《唐本草》:“硇砂柔金银,可为焊药。形如朴消,光净者良。驴马药亦用之。”④《纲目》: “硇砂亦消石之类,乃卤液所结,出于青海,附盐而成质,人采取淋炼而成,状如盐块,以白净者为良。其性至透,用黝罐盛悬火上,则常干,或加干姜同收亦良,若近冷及得湿即化为水,或渗失也。”⑤《本草原始》:“戎硇块小、色白、带石者,俗呼番硇。有等色青、色红、色黄,俗呼气硇,次之。块大色暗、底黑者,俗呼盐硇,最下。”⑥《纲目拾遗》:“硇砂有二种。一种盐脑,出西戎,状如盐块,得湿即化为水或渗失;一种番硇,出西藏,有五色,以大红者为上,质如石,并无卤气。濒湖所引,皆盐硇也。真藏硇能化血肉为水,虽煅炼亦不可服。”⑦《增订伪药条辨》:“上品之淡硇,内地不可能得,近今所通行者,皆咸硇、石硇,为不道地,亦有高下不同。如色如朱砂,或淡红起镜面,西土产者佳。如猪肝色者,名猪肝硇,或曰洋硇者次之。山西出者为石硇,亦次。陕西出者为香硇,红色者亦佳。湖广出者为咸硇,又名江砂,其色要白者佳,食盐色着次之。”

【生药材鉴定】为白色结晶体,呈不规则的块状或粒状,大小不一。全体白色,有的稍带淡黄色。质较脆,易碎,用指甲即可刮下白色粉末,断面显束针状纹理,有光泽。臭微,用舌舔之,味咸苦而刺舌。以块整、色白、有光泽、无杂质者为佳。热之不熔融而挥散。可溶于水,水溶液显铵盐与氯化物之各种反应。硇砂药材,除上述正品外,市场上使用较广、较久的,尚有一种紫硇砂,又称红硇砂,为含有少量硫和理的石盐晶体。多呈立方形,有棱角或凹凸不平,表面暗红色或紫红色,质重。臭气浓,味咸。热之不挥散而残留。显微鉴定: 本品于偏光镜下:无色透明,有的含有少量杂质。中正突起,折射率N=1.638。正交偏光镜间全黑,为均质体。

【中药】释名: 亦名砂、狄盐、北庭砂、气砂、透骨将军。

气味: 咸、苦、辛、温、有毒。

主治: 1、肾脏积冷,心腹疼,面青脚冷。用硇砂二两、桃仁一两(去皮)。先以酒一小碗煮硇砂,沸十多次,去掉砂石,加入桃仁涨,慢慢熬成膏,和蒸饼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热酒送下。

2、积年气块,脐腹疼痛。取木瓜三个,切开去瓤,将醋煮过的硇砂二两装入瓜内,晒在太阳下。到瓜烂时,研匀,加米醋五升煎浓,再加蜜收存。用时以附子末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一丸,热酒化下。

3、痃癖症块(按:症状为心胸绞痛,有积块)。取桑条烧灰,淋去苦汁,晒干。另按硇砂一两和水三两的比便,把硇砂、水、灰拌合起来,使干湿适当,然后放入瓶中。放前,瓶底热灰约半寸,放后,还要将灰填盖好。如此处理完毕,再以文武火煅红。冷定取出,倒药在小竹箕上(箕上先铺好三层纸),用热水淋药,收取滤汁,淋至硇味去尽为止。保持滤汁于热灰中,常令鼓出小鱼眼小泡。待汁干后,再煅一次,取药重研,加粟饭揉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五丸,空心服,酒送下。

4、反胃。用硇砂二钱,加水调和,包入荞麦面中,煅焦。冷后,剥取中间湿药。焙干一钱,配槟榔二钱、丁香二个,共研细。每服七厘,烧酒送下。一天服三次,服至病愈为止。愈后吃白粥半月,还要服其他健胃药。

5、各种痢疾。用硇砂、丹砂各二钱半,研细。另以黄蜡半两,巴豆仁二十一粒(去膜)同在瓦罐内煮透。到豆色变紫时,取其中七粒与硇砂、丹砂共研匀,和熔蜡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三丸至九丸,淡姜汤送下。此方名“灵砂丹”。

6、月经不通,脐腹积聚疼痛。用硇砂一两、皂角五个(去皮和子,锉成末),共研为末。加头醋一大碗熬膏,又放入陈皮末三两。捣细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丸,温酒送下。

7、死胎不下。用硇砂、当归各半两,共研为末。分两次服,温酒调下。

8、喉痹口噤。用硇砂、硭硝等分,研匀,点喉部。

9、牙齿肿痛。用老鼠一个,剥去皮后,擦上硇砂。三日后,肉化尽。取骨,瓦上焙干,研细,加入樟脑一钱、蟾蜍二分,每用少许点牙根上,能消肿痛

10、眼生弩肉。用杏仁百枚,蒸熟后去皮尖,研捣后取净汁。汁中加硇砂末一钱,水煮化。每日以汁点眼。

11、鱼骨鲠喉。用硇砂少许,嚼咽可下。

12、喝虿叮螫。用水调硇砂涂搽。

13、疔疮肿毒。用好硇砂、雄黄,等分为末。针刺疮口,挤去恶血后,以豆大的一撮药搽入疮中,外贴纸包好。如有毒气入腹引起呕吐时,可服“护心散”即愈。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