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失禁

来自医学百科
Floyd讨论 | 贡献2014年4月16日 (三) 16:02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feces,incontinence of

由于肛门神经损伤,导致不能控制粪便和气体排出的现象。又称排便失禁或肛门失禁。对干便和稀便都不能控制者,称完全失禁;能够控制干便,不能控制稀便和气体者,称不完全失禁。排便是复杂而又协调的反射性动作,是在内脏植物神经大脑中枢神经双重支配下完成的反射活动。直肠下端的切除、神经反射的障碍和肛门括约肌张力的丧失,都可以发生大便失禁。老年人可由于肛门括约肌萎缩而引起肛门失禁。突然受到惊吓时亦可发生暂时性大便失禁。  

概述:什么是大便失禁?

大便失禁也叫肛门失禁。大便失禁是泛指消化道下端出口处失去正常的控制,这包括不同的内涵和不同的程度,如睡眠时不能控制排便,排气时出现漏粪和不能控制稀便,直至完全不能控制排气和排便等。如果对干的大便能随意控制,但对稀的大便及气体失去控制能力,成为不完全性失禁。如果肛门失去对干大便、稀大便和气体的控制能力,而导致有粪便黏液外流,污染内裤,使肛门潮湿、瘙痒,则称为完全性失禁。  

病因:大便失禁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很多神经系统疾患、结直肠疾患和对肛直肠的直接损伤等,均可造成大便失禁。  

大便失禁的发病机制

正常排便活动在是神经内分泌调节下条件反射的随意活动,是多系统参加的复杂生理过程。结肠内粪便或气体,随着结肠节律性收缩运动和胃结肠反射的不自主活动到达直肠下段后,刺激直肠壁压力感受器。当腔内压达到一定阈值时,交感神经兴奋直肠扩张、内括约肌收缩,肛隐窝受到刺激而产生便意。这一冲动沿内脏传入神经骶副交感神经传入腰髓的排粪中枢,再传入大脑皮质感觉区和运动区。当大脑皮质解除排便的抑制时,外括约肌和耻骨直肠肌松弛,即可出现排便活动。

关于大便失禁的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正常大便的自控有赖于许多因素:大脑的功能、粪便的容量和稠度、结肠的传输、直肠的膨胀性、肛门括约肌的功能、肛门直肠的敏感性和肛门直肠反射等。这些因素中任何1个或多个因素的异常都可能导致大便失禁。

正常的排便需要适当的肛门直肠感觉。盆底感受器在察觉直肠内存在粪便方面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粪块嵌塞和溢出性大便失禁患者均有直肠感觉的降低,外伤性和特发性大便失禁(idiopathic fecal incontinence)的患者可能有肛管感觉的异常。特发性大便失禁或称神经源性大便失禁,它是由于控制盆底横纹肌肛门外括约肌的神经进行性损害及内括约肌功能减退所致。  

痔疮肛裂引发大便失禁

引发大便失禁的原因有很多。但大多是由痔疮或肛裂引起的大便失禁,就像水龙头的闸门松懈后无法控制水的流出一样。建议平日应多吃新鲜蔬菜,多喝水,少饮酒。  

诊断:大便失禁应该做哪些检查?

本病的诊断通过病史分析,包括症状表现以及原发病因的临床分析,初步可以成立。

视诊检查可能见肛门处有原手术或外伤疤痕畸形等。

肛指检查见肛管松弛或括约肌收缩功能差等,临床诊断可以确立原发病因在神经系统和结肠者,要通过神经系检查钡剂灌肠内窥镜检查等来确立。

近年来对肛肠功能检查有一些新的进展,包括肌电描记可见到肌肉张力异常,肛门反射潜伏期加长,肛门皮肤反射和直肠膨胀正常反射消失等。肛直肠腔内气囊测压描记可见到压力图异常。

排粪X线造影可见到肛管直肠角消失等,这些检查有助于区分病变病因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法。  

鉴别诊断:大便失禁的原因如何相互鉴别?

大便失禁的主要和常见的病因有:

①神经系统疾患:脑血管意外脑动脉硬化,脑外伤,脊髓损伤脊髓瘤,脊柱裂等;

②结、直肠疾患:先天性巨结肠溃疡性结肠炎,结、直肠癌直肠脱垂,肛直肠畸形等;

③肛直肠直接损伤,其中手术损伤是常见原因。包括肛瘘、肛裂和痔等手术以及硬化剂注射。

此外还有会阴撕裂,意外伤,枪弹伤和异物等病因。老年人身体衰弱,大便嵌塞亦可引起失禁。

大便失禁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主要与急性菌痢及急性肠炎腹泻患者偶尔出现的大便失控相鉴别,但这些患者的大便多数情况下能随意控制,并且患者多有腹痛及脓血便或水样便,经对症治疗后,随着腹泻症状的缓解、大便成形,而偶发的大便失禁消失。大便失禁主要是病因之间的鉴别,包括神经障碍和损伤、肌肉功能障碍和受损、先天性疾病等。  

大便失禁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大便失禁易造成多种并发症,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会阴部、骶尾部皮肤炎症及压力性溃疡(压疮)。大便失禁在老年人、危重病人及瘫痪卧床病人中发生率达46。0﹪~54。4﹪[1]。由于粪便的刺激,使会阴部皮肤经常处于潮湿和代谢产物的侵蚀状态,易发生皮肤红肿、溃烂,皮肤破溃感染可深及肌层或破溃延伸至阴囊、阴唇、腹股沟等;污染尿道口、阴道口引起逆行感染,不仅加重了病人的痛苦,亦给临床护理工作带来困难、由于会阴经常受到粪水刺激、肛周皮肤可发生糜烂、瘙痒、溃疡及疼痛等、少数病人为使大便减少而节制饮食、出现消瘦、体重下降。  

大便失禁如何诊断

1.问诊

50%大便失禁患者不会主动诉说有症状,除非详细询问询问病史是一门艺术。患者就诊时,医生有责任鼓励病人详细叙述病史和引导或直接询问有关情况。(1)病史:了解有无手术、产伤、外伤史,病程及治疗经过等。(2)症状:包括:①排便的自控能力,有无便意,每天大便次数自我护理条件;②肛肠外症状,如排尿异常,脊柱情况,智力神智和精神状况等。

2.局部检查

肛门检查可了解有无局部因素导致的大便失禁。(1)视诊:注意有无粪便污染、溃疡、湿疹皮肤瘢痕黏膜脱出、肛门扩张等情况。(2)指诊:注意肛门括约肌收缩力肛门直肠环张力等。(3)内镜:观察直肠黏膜颜色,有无溃疡、炎症出血肿瘤、狭窄和肛瘘等等。

3.实验室检查

肛门直肠的功能具有包括任何时候允许排便与维持自控能力的多种不同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机制。因此,某种特殊检查可检验这种机制的一个方面,临床评价必须根据各种检查结果综合考虑。评价盆底和括约肌功能的常用诊断性实验包括:(1)肛管直肠测压:包括肛门内括约肌控制的静息压,外括约肌随意收缩时最大压力,舒张时刺激的知觉阈值。在大便失禁时肛门静息压和最大压力均下降。(2)肌电图:是反映盆底肌肉及括约肌的生理活动了解神经和肌肉损伤部位与程度的客观依据。(3)排粪造影:可记录排粪时的动态变化,通过直肠角改变,能推测耻骨直肠肌的状态和损伤程度。(4)生理盐水灌肠试验:通过坐位时向直肠内注入1500ml的生理盐水,记录漏出量和最大保留量了解排便的自控能力。大便失禁时保留量下降或为零。(5)肛管超声图:可准确判断肛门括约肌缺损部位和不对称性测量内括约肌的厚度。  

大便失禁如何护理

大便失禁患者的照料方法:

1、护理员要主动关心病人,积极给与精神安慰;

2、了解病人排便规律,适时给与便盆。在可能情况下,与医生协商每日定时为病人使用导泻剂或灌肠,以帮助建立排便反射。

3、保持肛门周围皮肤清洁,一但发现有粪便污染,用柔软卫生纸擦净后再用温水清洗局部皮肤,用毛巾擦干,并涂油膏于肛门周围皮肤,防止发生皮疹或压疮。

4、使用柔软透气性好的尿布垫或一次性尿布铺在病人臀下,一经污染要立即更换,有条件时可让病人卧于有孔的病床上,以减少床褥污染。要随时更换污染的衣物和被单。

5、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经常通风。  

儿童大便失禁

儿童大便失禁大便失禁有两种情况:

原发性:从幼儿期延续下来的;

继发性或退行性:曾在厕所排过便,但以后不排的。性别:男女比例为2.5~6.0∶1;年龄发生频度:4岁占2.8%,5岁占2.2%,6岁占1.9%,7~8岁占1.5%,10~11岁占1.6%。

儿童大便失禁的治疗很困难,需要患儿、家属、医师三方面的默契配合。神经性大便失禁患儿表现为不能随意控制排便和排气。完全失禁时,粪便自然流出,污染内裤,睡眠时粪便排出,污染被褥。肛门、会阴部经常潮湿,肛周皮肤糜烂、疼痛搔痒、湿疹样改变;不完全失禁时,粪便干时无失禁,粪便稀和腹泻时则不能控制。一般多数排便在内裤,其结果,有时粪块落在屋角、幼儿园以及学校的走廊、公园等场所。排便多数发生在儿童站立的时候,特别是运动中、步行时、玩耍时,甚至有时洗澡时排便,致使粪块浮在澡盆中。  

女性大便失禁的症状和并发症

女性发生的大便失禁较男性多见,经产妇则更多大便失禁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排便和排气失控,轻症失禁患者对排气和液体性粪便的控制能力丧失,其内裤偶尔弄脏,重症患者对固体性粪便也无控制能力,表现为肛门频繁地排出粪便,如果患者能够迅速找到厕所,则可以避免弄脏衣裤。

本症患者常因肛门会阴区长期潮湿不洁,污染衣裤、床单等而影响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体检可见肛门会阴区潮湿不洁、湿疹溃疡瘢痕、肛周皮肤瘢痕肛门松弛,有时可见直肠脱垂。指检可触及坚硬的粪块或肿瘤等,可有肛门括约肌松弛和伸展,其收缩力减弱或消失。仔细检查能准确判断收缩无力的部位并可显示肛管反射消失。

并发症

大便失禁护理工作较困难容易发生皮肤损伤,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  

大便失禁的病因有哪些?

1、神经系统疾患:脑血管意外脑动脉硬化,脑外伤,脊髓损伤脊髓瘤,脊柱裂等;

2、结、直肠疾患:先天性巨结肠、溃疡性结肠炎,结、直肠癌直肠脱垂,肛直肠畸形等;

3、肛直肠直接损伤,其中手术损伤是常见原因。包括肛瘘、肛裂和痔等手术以及硬化剂注射。

此外还有会阴撕裂,意外伤,枪弹伤和异物等病因。老年人身体衰弱,大便嵌塞亦可引起大便失禁。

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