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科大学

来自医学百科
The printable version is no longer supported and may have rendering errors. Please update your browser bookmarks and please use the default browser print function instead.
Bknz8.jpg
Bknza.jpg

中国医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医科院校,也是我党我军创办最早的院校之一,其前身为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1931年创建于江西瑞金,后随红军长征到达陕北。1940年在延安,经毛泽东同志提议,中共中央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1946年7月,学校奉命随军挺进东北, 到达黑龙江兴山(现鹤岗)1948年11月,东北全境解放,学校奉命进驻沈阳,合并了原国立沈阳医学院(前身为满洲医科大学,1911年由日本国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建立)和原私立辽宁医学院(前身为盛京医科大学,1882年由英国教会建立)。1948年,在东北建立的4个分校,其后分别成为哈尔滨医科大学、延边医学院(现延边大学医学院)、承德医学院。1952年,学校药学院独立建制为沈阳药学院(现沈阳药科大学)。郭沫若先生为中国医科大学题写了校名。

Bknzb.jpg

中国医科大学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倍受党中央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重视和关怀。建校伊始,毛泽东同志为学校确立了“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办学方针,朱德、叶剑英参加开学典礼并讲话。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叶剑英、王稼祥、贺龙、陈云、胡耀邦等中央领导多次到学校视察、作报告。1941年7月,毛泽东同志为学校第十四期毕业生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成为该校师生及全国医务工作者的座右铭。在中国医科大学建校十周年延安展览会上,毛泽东同志题词“办的很好”,朱德同志题词:“埋头苦干”。1950年3月,毛泽东、周恩来又一次到学校视察,勉励全校师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继续办好人民的医科大学。1991年,邓小平同志亲自为《中国医科大学校史》一书题写书名,江泽民、李鹏、杨尚昆、陈云、李先念、彭真、邓颖超、李铁映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学校题词。2001年,李岚清、李贵鲜、吴阶平为学校题词。

建校至今,学校共培养52000多名高级医学专门人才,毕业生遍布全国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国家卫生管理、医学教育界的著名领导干部和医学界的著名专家学者,据不完全统计,其中担任副部级以上职务百余位,卫生部正、副部长9位,将军40多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2位。

目前,中国医科大学已发展成为具有办学特色和国际影响的医科大学,在医学、药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中已形成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并重、兼有其他教育的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国家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和医学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也是我国与日本、欧美等国进行国际医学教育、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

中国医科大学是卫生部原部属的10所高等学校之一,2000年3月全国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 学校由卫生部划转为省部共建、以辽宁省管理为主。

学校现有教职工7630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126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正高级职称448人,副高级职称676人,博士生指导教师205人,硕士生指导教师562人。教师中在中华医学会等全国性学术团体中担任主任委员者4人,担任副主任委员者11人,担任常委(常务理事)50余人,委员(理事)60余人。有2人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有17人次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全国百名医药卫生科技之星、人事部百千万工程百人层次等荣誉称号或经费资助。有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6人,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2人,86名青年教师进入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培养计划”。

目前,学校在校各类学生总计20287人,其中博士生818人,硕士生1543人,研究生课程班885人,普通本科生5985人,专科生1781人,网络教育本、专科生4504人,成人本、专科生4004人,中专生673人,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94人。

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法医学院、(国际)护理学院、第一临床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第三临床学院、第四临床学院、口腔医学院、医学信息学系、医学影像学系、药学系、病理学系、运动医学系、医学检验学系、人文社会科学部、理工学部、临床医药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附设中等卫生学校)、网络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实验动物部等28个级学院、学部。学校在教育学、理学、工学、医学和管理学等5个学科门类拥有学位授予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具有一级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43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55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设有临床医学(七年制、六年制外语班、五年制、儿科班、运动医学、临床诊断病理)、口腔医学、法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医学影像学、药学(临床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医学检验等11个本科专业;设有临床医学(社区医疗)、护理学、口腔工艺技术、医学影象技术、眼视光学技术、实验动物技术、多媒体技术、医学检验、信息管理(医学)、医疗保险等10个高等职业技术专科教育专业。本科教育在完成国家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重点课题基础上, 又全面启动了教育部两项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进行了“整合课程试点班”教学内容和课程整合教学实验;获国家、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和优秀教材奖在全国高校中处于前列。自1999年以来,我校毕业生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考试成绩在全国医学院校中名列前茅。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不断完善,建立了二级学科和相关学科领域联合培养的方式和课程设置,在国内创造性地采取了“培养环节管理”新模式,确保了学位授予质量。

学校设有内科呼吸系病、内科内分泌普外科、公共卫生、皮肤病与性病学5个国家重点学科;设有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小儿先天畸形实验室、免疫皮肤病学实验室等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设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学等3个博士后流动站;设有3个国家培训中心,2个国家药品研究基地,1个全国儿童抢救中心;设有10个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12个辽宁省研究(治疗)中心,22个校研究所(中心),8个校院级中心实验室,15个独立研究室。1997年1月,内科学(呼吸系病)、细胞生物学、儿科学、分子生物学、外科学(普通外科)、皮肤病与性病学、肿瘤学、医学影像学等8个重点学科通过了卫生部、辽宁省政府和沈阳市政府共同进行的建设“211工程”重点学科评审。“九五”以来,学校的科研工作取得跨越式发展,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973”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省部级重点项目。获得了一大批国家级、省部级和市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包括多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

学校现有3家科技企业,为沈阳中国医科大学制药有限公司、中国医科大学科技开发公司、中国医科大学医疗器械研制开发中心。制药厂研制的“注射用降纤酶”,经国家药品生物制品检验所检验报告证实,在产品质量上全面超过国外同类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定为国家标准品,多次获得国内、国际奖项。医疗器械研制开发中心研制的家用心脏信息储存监测仪(心脏BP机)和电话传递心电图系统为国家科技部重点推广新产品,获辽宁省科技进步奖。

学校附属四所综合性医院和2所专科性医院,为院系合一体制,医院总床位3927张。附属第一医院为三级甲等医院,进入国家“百佳医院”行列,并被中宣部授予全国十大优秀窗口标兵单位,床位2000张,医疗科室31个,医技科室11个,博士学科点26个,硕士学科点26个,医疗重点为内科、外科肿瘤科,医疗特色为大脏器移植和多脏器联合移植、血管外科介入治疗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呼吸系病诊断和治疗、白内障和眼底病治疗、血浆置换。附属第二医院(盛京医院)为国家三级甲等医院,进入国家“百佳医院”行列,床位3500张,医疗科室42个,医技科室11个,博士学科点26个,硕士学科点26个,医疗重点为小儿内外科、妇产科传染科、影像科、外科,医疗特色为小儿内外科疾病的诊断、肝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消化道疾病的诊疗、大肠疾病以及超低位直肠癌等的切除治疗、放射介入性治疗、乙状结肠阴道、围产医学、重症脊柱侧矫正术、重症肝炎诊治、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肿瘤和白血病等。附属第三医院(即现在盛京医院滑翔分院)为“辽宁省二十佳医院”之一,床位400张,医疗科室25个,医技科室7个,硕士学科点14个。附属第四医院(即原来的沈阳铁路局医院)开放病床1150张,以肿瘤、眼科结核精神疾病治疗为主要特色。附属口腔医院为全省最大的口腔专科医院,床位60张,医疗科室9个,医技科室7个,博士学科点1个,硕士学科点1个,医疗特色为口腔颌面外科整形口腔颌面肿瘤、口腔正畸等。中国医科大学心理卫生医院为东北地区最大的心理医院有床位80张。

学校目前总占地面积为329万平方米(包括已征新校园建设用地134万平方米),现有建筑面积为74.3万平方米,规划新校园建筑面积一期建设53.5万平方米(2005年投入使用)。图书馆是卫生部全国医学文献资源共享网络东北地区中心馆、全国医药卫生科技查新咨询单位、中国医学信息网络东北区节点,馆藏书总量82.3余万册。学校主办国家级、省级杂志10种。实验动物部为辽宁省实验动物中心和辽宁地区实验动物质量检测中心,繁育各级教学、科研用实验动物23个品系。

学校先后与日本、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韩国、加拿大等国的46所大学、科研机构和团体建立了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关系;来访团组1001个,来访专家、学者3171人;有201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受聘为学校名誉职称;开展了49项重要国际合作项目;40多个学科与国外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先后派出教师3508人次到国外研修、讲学和考察;培养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428人。

我校于199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可招生港、澳、台本科学生的高等学校;1999年又被批准为可招收港、澳、台研究生的高等学校。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戴万津 党委副书记、校长:赵群

目前学校的地址是:中国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北二马路92号,门前是南昌街。

学校的网址是http://www.cmu.edu.cn

该校在《2007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7中国大学自然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五十四。

该校在《2009中国大学排名》医学类院校排名第11。为医学A等院校。  

师资硬件

学校现有教职工7630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126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正高级职称448人,副高级职称676人,博士生指导教师205人,硕士生指导教师562人。教师中在中华医学会等全国性学术团体中担任主任委员者4人,担任副主任委员者11人,担任常委(常务理事)50余人,委员(理事)60余人。有2人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有17人次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全国百名医药卫生科技之星、人事部百千万工程百人层次等荣誉称号或经费资助。有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6人,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2人,86名青年教师进入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培养计划”。

目前,学校在校各类学生总计20287人,其中博士生818人,硕士生1543人,研究生课程班885人,普通本科生5985人,专科生1781人,网络教育本、专科生4504人,成人本、专科生4004人,中专生673人,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94人。

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法医学院、(国际)护理学院、第一临床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第三临床学院、第四临床学院、口腔医学院、医学信息学系、医学影像学系、药学系、病理学系、运动医学系、医学检验学系、人文社会科学部、理工学部、临床医药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附设中等卫生学校)、网络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实验动物部等28个级学院、学部。学校在教育学、理学、工学、医学和管理学等5个学科门类拥有学位授予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具有一级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43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55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设有临床医学(七年制、六年制外语班、五年制、儿科班、运动医学、临床诊断病理)、口腔医学、法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医学影像学、药学(临床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医学检验等11个本科专业;设有临床医学(社区医疗)、护理学、口腔工艺技术、医学影象技术、眼视光学技术、实验动物技术、多媒体技术、医学检验、信息管

理(医学)、医疗保险等10个高等职业技术专科教育专业。本科教育在完成国家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重点课题基础上,又全面启动了教育部两项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进行了“整合课程试点班”教学内容和课程整合教学实验;获国家、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和优秀教材奖在全国高校中处于前列。自1999年以来,我校毕业生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考试成绩在全国医学院校中名列前茅。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不断完善,建立了二级学科和相关学科领域联合培养的方式和课程设置,在国内创造性地采取了“培养环节管理”新模式,确保了学位授予质量。

学校设有内科呼吸系病、皮肤病与性病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设有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小儿先天畸形实验室、免疫皮肤病学实验室等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设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学等3个博士后流动站;设有3个国家培训中心,2个国家药品研究基地,1个全国儿童抢救中心;设有10个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12个辽宁省研究(治疗)中心,22个校研究所(中心),8个校院级中心实验室,15个独立研究室。1997年1月,内科学(呼吸系病)、细胞生物学、儿科学、分子生物学、外科学(普通外科)、皮肤病与性病学、肿瘤学、医学影像学等8个重点学科通过了卫生部、辽宁省政府和沈阳市政府共同进行的建设“211工程” 重点学科评审。“九五”以来,学校的科研工作取得跨越式发展,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973”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省部级重点项目。获得了一大批国家级、省部级和市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包括多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

学校目前总占地面积为329万平方米(包括已征新校园建设用地134万平方米),现有建筑面积为74.3万平方米,规划新校园建筑面积一期建设53.5万平方米(2005年投入使用)。图书馆是卫生部全国医学文献资源共享网络东北地区中心馆、全国医药卫生科技查新咨询单位、中国医学信息网络东北区节点,馆藏书总量82.3余万册。学校主办国家级、省级杂志10种。实验动物部为辽宁省实验动物中心和辽宁地区实验动物质量检测中心,繁育各级教学、科研用实验动物23 个品系。  

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对医大的伟大关怀

中国医科大学建校70年来,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无论在任何时期都从没间断办学并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历史最长久的一所学校。因此,可以说中国医科大学7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关怀、支持中国医科大学成长发展的历史。

1950年,3月1日10时20分,访问苏联归国途经沈阳的毛主席、周总理,再一次视察了中国医科大学。当毛主席听完了中国医大的情况汇报后说:中国医大,过去是我党、我军最早创办的一所医科学校,多年来,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人才,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做出了贡献。现在情况变了,全国解放了,今后的任务更加繁重。教育一定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一定要把人民的医科大学办好。这次对中国医科大学的视察,也是建国后毛主席唯一视察的医学院校。““一定要把人民的医科大学办好”毛主席在新时期对中国医科大学的教悔,鞭策着中国医大全体教职员工在社会主义时期继续为国家的发展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党和国家领导人时刻关心着在党的身边成长起来的中国医科大学。1991年,中国医科大学建校60周年之际, 邓小平同志亲笔为《中国医科大学校史》题写书名,江泽民、李鹏、陈云、李先念、彭真、邓颖超、李铁映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及卫生部部长陈敏章为学校题词。江泽民题词:“发扬红军卫校传统, 办好社会主义医科大学”,表达了党中央领导同志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中国医科大学的极大关怀和勉励。

中国医科大学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办学历史,书写了中国医学教育史上光辉灿烂的篇章,为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人重视并关注中国医科大学的发展,也必将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留下重要的一页。  

中国医科大学光辉历程

在祖国东北的中心城市沈阳,有一所历史悠久、功勋卓著、人才济济的高等医科院校--中国医科大学,这所前身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的老校,伴随着中国共产党走过了70年的辉煌岁月,培养了近4万名高级医学人才,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以及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 从这所学校中先后走出了9位国家卫生部的正副部长、40多位将军、12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00多位副部级以上职务的领导干部和众多享誉海内外的医学科学家。有人称这所学校为“红色医生的摇篮”。

1、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医科院校

1931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连续粉碎了国民党的三次“围剿”后,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成立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央民主政府。这次会后,中央军委总军医处处长贺诚向中央军委提出创办军医学校的建议。1931年11月20日,中国共产党最早创办的第一所军医学校,在瑞金宣告成立。

1932年2月22日,在江西雩都举行了开学典礼。红军总司令朱德、总参谋长叶剑英参加开学典礼。朱总司令在讲话中指出:“中国工农红军已有很大发展,但医务人员缺乏,必须培养自己的红色医生”,他勉励学员:“要学好本领,为红军服务。”他还强调了毛泽东同志关于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医生”的办学方针,为学校指明了方向。总军医处处长贺诚兼任校长,总军医处医务主任陈志方兼教育长。学校从红军部队中招收了25名干部和战士,做为军医学校的第一期学员。1932年10月,中央军委改军医学校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同年,招收第二期学员30名,第二年又招收了第三期学员。

1933年4月,第一期学员经考试合格准予毕业。1933年7月,第二期学员毕业后,学校与傅连璋主办的红色医务学校合并,改设在洋江下的红色医院(原长汀福音医院)为红军卫校附属医院。

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的成立,结束了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军医学校的历史;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从此跟随中国共产党开始了红色的旅程。

2、长征途中的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

1933年10月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战略性大转移,进行两万五千里长征。红军卫校做为军委直属队的一部分,于10月中旬从瑞金随军出发。为适应行军的需要,学校将军医九期和调剂班、看护班学员分散到各部队参加工作,军医六、七、八期学员和教职员则编成教导队,随总卫生部行动。行军途中,过湘江前后,战事迭起,行至黎平,红军进行整编,又陆续有红军卫校部分学员被分配到部队做救护工作;另一部分师生则被分配到隶属中央纵队的干部休养连,教员做医生,学员当看护。几年前,中央电视台播映过一部电视剧《特殊连队》就记载了红军卫校的师生为中央干部休养连服务的可歌可泣的事迹。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恢复了毛泽东对党和红军的领导。红军卫校藉红军修整之机,召回在长征初被分散到各部队的部分学员,进行卫生勤务和伤病急救知识的教育。学习刚刚开始,战事又起,学员又随军踏上长征之路。当部队到达川黔边土城地区时,为了再轻装,不得不将仅有的一台小型x光机掩埋于地下。

红军卫校师生随军四渡赤水,二过乌江,巧渡金沙江和强渡大渡河,爬过高达4000多米的雪山并走出渺无人烟的草地。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地区会师,党中央决定兵分两路继续北上陕甘地区,以迎接伟大的抗日民族革命高潮。随毛泽东主席率领的右路军穿过茫茫草地,进入陕甘地区,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随左路军行军的卫校师生利用松岗地区稍事稳定的环境,召回部分学员重新组成军医第六期,在松岗大喇嘛寺复课。当初从江西出发的100多名师生中的许多同志,在行军途中为革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令人尊敬的彭龙伯校长和李延年教员先后在长征中光荣牺牲。军医第六期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于1936年在长征途中的芦霍毕业。

1937年,学校迁至延安附近的闫店子,同年3月中旬第八期在此毕业,毕业典礼上宣读了朱德总司令的指示:“到前线去,好好为革命服务”。

在震惊中外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军卫校师生们不仅完成了行军任务,同时边行军、边办学并且担任救护工作,在我党我军的医学教育史上写下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丽诗篇。

3、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

1937年4月,在抗日战争即将到来的形势下,为了便于部队改编训练,红军卫生学校随总卫生部开赴前方。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中国革命进入一个的历史时期。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华北红军改名为中国国民革命第八路军,红军卫校也改名为八路军卫生学校,并随总卫生部开到抗日前线。此时,王斌调任八路军总卫生部医务主任,由教育长李治代理校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军队在日寇进攻面前节节败退,八路军肩负着民族的希望,迎敌北上。不久,在震惊中外的平型关战役中,严惩日寇。这时,我军伤员救护问题日渐紧迫,根据抗日前线的需要,卫校立即派出九期、十期学员和部分医生,在山西五台到黄河岸边的大宁之间组成一条千里伤员转运线,每隔几十华里路设一兵站,接待伤员,进行治疗,依次转运。学员们发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既是护理员、担架员,又是炊事员,同时还要做抗日救国的宣传员,在转运中遇到敌机轰炸,学员就俯在伤员身上,用自己身体掩护伤员不再二次受伤。

红军卫校创立至抗日战争爆发前的六年中,培养了近300名各层次革命卫生医务干部,满足了红军部队对医务人员的急需,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4、毛泽东亲自提议为红军卫校更名

1940年3月,学校迁到延安,校址设在延安东门外的柳树店。

在延安办学是中国医科大学发展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期。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叶剑英、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怀下,中国医科大学学办学规模扩大,教员增加一批又一批学员从学校毕业,奔赴抗日前。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力量。

1940年秋,毛泽东主席来到学校向师生们做了报告。他讲道:你们在党的领导下,从江西中央苏区的"卫生小学",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锻炼,现在成长为“卫生中学”了。我们的革命军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是因为我们能为群众谋利益,为全国广大工农群众所拥护,我们一定能够战胜敌人,建设一个新中国。你们卫生学校也是这样,将来一定会发展成为一个"卫生大学"。毛泽东主席的报告鼓舞了全校人员的斗志,决心战胜一切困难,完成教学任务,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0年9月,经毛泽东主席提议,红军卫生学校正式改名为中国医科大学。从此,中国医科大学跨进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同年,王斌校长为表达广大师生的共同心愿,亲自作词,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谱曲,创作了中国医科大学校歌,广为全校教职员工传唱。歌词为:“站在卫生工作的最前线,我们是新医学的技术工作者,我们是新中国救护的先锋。在艰苦的斗争中,学习紧张、朴素、仁慈、谨慎的作风,创造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干部,为革命工作,为大众服务。我们正是社会的治疗家,使受伤的祖国走向健康,走向新生。同学们努力学习,勇敢前进建设新医学的责任,担落在我们双肩。”

现在这首铿锵有力、旋律激昂的校歌仍然为中国医科大学每一期生必学必唱,仍然是学校大型活动的结束歌曲,鼓舞着医大人为之不懈的努力。

5、一个伟大题词的由来

在中国,大多数人都知道毛泽东的光辉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但多数人并不知道毛泽东题词的由来。这里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1940年,经毛泽东提议学校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1941年将毕业的军医十四期也就成为更名后的中国医科大学第一期毕业生。在将要毕业的前夕,同学们都热切的希望毛主席能题词留念。当时的十四期的期长林春芳将同学们的要求向校长王斌汇报,王校长很快接通了毛主席的电话,请毛主席在百忙中给十四期毕业同学题词,毛主席立即答应了王校长的请求。

不久,毛主席就指派工作人员送来了题词。当王校长小心的打开纸卷,只见在一张白纸上用毛笔写着“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十三个大字。王校长连说:“好词!好词!”“好字,好字”。然后对林春芳说:“你快找人放大几张,这是党中央、毛主席对我们的教导和关怀啊”。林春芳很快找绘图组的同学精心放大了,分别贴在校部、礼堂、图书馆、十四期的教室。得知毛主席为十四期题词的消息后,全体同学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

此后,学校决定将毛主席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用红色字印制在十四期的毕业证书上。1941年7月15日,十四期的61名毕业同学得到了与以往不同的毕业证书。

从此,毛主席的题词不但印在十四期同学的毕业证书上,也深深的印在了医大全体师生的心坎上,成为一代又一代医大人的行动指南,并最终成为全国医务工作者的座右铭和指路明灯。

6、解放战争中的中国医科大学

从1948年开始,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需要,学校陆续建立了四所分校:1948年月1月在龙井将1947年3月由吉林军大分校接收的原开拓医学院改为第一分校,以内科为主;1948年3月在哈尔滨建立了第二分校,以五官科为主;同年,将设于通化市的辽东军区所属辽东医专改为第三分校;1948年1月改设在平谷地区的冀热辽医专门学校为第四分校。

根据上级建立巩固东北根据地的指示精神,学校面临的任务十分紧迫,努力探索在短时期内培养出大批适应解放战争需要的卫生医务干部,成为当务之急。

为此,学校在教学上明确提出:基础服从临床,临床服从实际需要的教学指导思想;在具体安排上,则强调战争和医疗任务缓和时集中力量教学,作战紧张、伤员增多时就投入医疗工作。

1947年,在东北战场上的几个重要战役,如在其塔木战役中,学校都曾接受大批伤员的抢救任务。在血源不足的情况下,师生们迅速组成了上千人的输血队,献血达20万毫升。同时还派出一个医护人员精悍、简易设备齐全的战地手术队,直接在前线为伤病员服务。

1948年9月,在锦州战役中,地处前线的四分校,曾组成四个医院,十二个所,开赴朝阳地区,先后接收了一万多名伤员,很多师生废寝忘食地开展抢救工作。

在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医科大学先后有2302名学员毕业,其中绝大部分学员被分配到部队各级卫生医疗院所或研究机构。在短期内培养大批革命医务干部,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为迎接全国解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48年10月,辽沈战役即将彻底胜利的前夕,上级决定由副校长李亭植率领部分干部、师生,到长春接收原长春大学医学院,组成长春军医大学;第一、第二分校合并组成为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三分校合并于总校;第四分校组建为承德医学专科学校;总校由校长王斌率领迁往沈阳。

1948年11月,随着辽沈战役的彻底胜利,东北全境宣告解放。中国医科大学奉命进驻沈阳,接收、合并了原国立沈阳医学院(其前身为原满洲医科大学)和辽宁医科大学(其前身为原私立辽宁医学院)。至此,由三所老校——中国医科大学、原满洲医科大学、原辽宁医学院组成的中国医科大学进入了历史新阶段。

7、建国后毛泽东唯一视察的医学院校

1950年,3月1日10时20分,访问苏联归国途经沈阳的毛主席、周总理,再一次视察了中国医科大学。当毛主席听完了中国医大的情况汇报后说:“中国医大,过去是我党、我军最早创办的一所医科学校,多年来,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人才,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做出了贡献。现在情况变了,全国解放了,今后的任务更加繁重。教育一定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一定要把人民的医科大学办好。”

王斌校长请毛主席为中国医大题校牌。毛主席刚要举笔便若有所思地问一句:“你们原先的校牌是谁写的?”

“是郭沫若写的。”,王校长回答。毛主席听后放下毛笔谦虚地说:“郭沫若是才子,比我写的好,我就不写了”。毛主席没题中国医大校牌,虽然是个历史遗憾,但是伟大领袖虚怀若谷的高尚情怀却深深的刻在医大人的脑海中。

这次对中国医科大学的视察也是建国后,毛主席唯一视察的医学院校。“一定要把人民的医科大学办好”是毛主席在新时期对中国医科大学的教诲,鞭策着中国医大全体教职员工在社会主义时期继续为国家的发展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经过70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国医科大学已成为多院系、多层次、多形式办学的综合性医科大学。全校师生员工正在为把中国医科大学建设成为我国高水平的医学教育、医学科学研究和医疗保健的重要基地,成为具有特色和较大影响的国内一流医科大学而努力奋斗。

8、一所倍受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关注的学校

中国医科大学7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关怀、支持中国医科大学成长发展的历史。

1931年建校伊始,朱德同志参加开学典礼并讲话,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医生"的办学方针。

1940年9月,经毛泽东提议,学校正式更加名为中国医科大学。

1940年底,毛泽东来到学校参加纪念白求恩逝世周年的大会,毛泽东在会上号召:全校师生要好好学习白求恩对病人的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治疗作中不能马虎大意,并讲述了团结中西医的重要意义。

1941年夏,毛泽东欣然命笔,为中国医科大学写下"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光辉题词。

1941年7月,毛泽东再一次来到学校,参观医大建校十周年展览会,毛泽东兴致勃勃、仔细观看着各种展品,并在留言簿上写到"办得很好"。

1945年2月的一个傍晚,毛泽东又一次来到医大校园,与师生们促膝谈心,他向师生们讲述了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与工农兵相结合,学习白求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伤病员服务的精神。师生们围着毛泽东,毛泽东侃侃而谈,人群中不时传来掌声和笑声,直至很晚。

1950年3月1日,毛泽东、周恩来访苏归来,途经沈阳,亲临学校视察,勉励全校师生办好人民的医科大学。

1991年,中国医科大学建校60周年之际,邓小平同志亲笔为《中国医科大学校史》题写书名、江泽民、李鹏、陈云、李先念、彭真、邓颖超、李铁映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及卫生部部长陈敏章为学校题词。江泽民题词:"发扬红军卫校传统,办好社会主义医科大学",表达了党中央领导同志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中国医科大学的极大关怀和勉励。

中国医科大学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办学历史,书写了中国医学教育史上光辉灿烂的篇章,为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人重视并关注中国医科大学的发展,也必将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留下重要的一页。  

中国医科大学历史沿革

中国医科大学校址变迁图

1931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成立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央民主政府。为了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经中央军委批准,11月20日,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军医学校在江西瑞金诞生,贺诚任校长。

1932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在江西雩都举行军医期第一期开学典礼,毛泽东同志为学校制定了“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办学方针。红军总司令朱德、总参谋长叶剑英到会并讲话。

1932年10月,学校在设立军医期的基础上,陆续开设了调剂班、看护班、卫生员班和卫生长班。中央军委将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学校设立政治处、教育处和总务处。

1934年10月,为粉碎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的第五次“围剿”,中央红军开始战略性大转移,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随中央军委,于10月中旬从瑞金出发。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随中央军委到达陕北。

1940年,学校迁至延安后得到迅速发展,经毛泽东同志提议,学校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王斌继续担任学校校长。学校设校部。 学校《校章》中规定,学校的性质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事培养技术人才的学校”;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革命的技术优良的卫生干部,适应抗战建国的需要,为民族解放与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教育方针规定为:“培养政治坚定、思想正确、忠于职责、贯彻始终的卫生工作者”。学校对学制进行了调整,军医期为四年制,制药班为三年制,调剂班为一年制。

1945年11月18日,根据党中央建立巩固东北革命根据地的指示精神,中国医科大学从延安出发,挺进东北。

1946年7月,中国医科大学到达黑龙江兴山(现鹤岗市),合并了东北军医大学(前身为哈尔滨陆军军医学校)。

1947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合并东北大学医学院和原哈尔滨医科大学一部分。学校设有一所设备完善的附属医院,医院下辖4个所,每个所~400张床位。

1948年初,中国医科大学设立4所分校,在龙井将吉林军大分校设立为第一分校,以内科为主,校长任国祥;在哈尔滨建立了第二分校,以五官科为主,校长薛公绰;将通辽市辽东军区医专设立为第三分校,校长陈应谦;将平谷地区冀热辽医专设立为第四分校,校长刘绍九。

1948年10月,奉上级命令,学校派副校长李亭植率领部分干部、师生接收原长春大学医学院,组成长春军医大学;第一、第二分校合并为现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三分校合并到总校;第四分校组建为现承德医学院。

1948年11月,东北全境解放,中国医科大学奉命进驻沈阳,根据东北行政委员会暨东北军区司令部指示,先后合并了原国立沈阳医学院和原私立辽宁医科大学。

原国立沈阳医学院前身为满洲医科大学。1911年8月由日本国南满铁道株式会社于奉天(今沈阳)设立南满医学堂,1924年升格为满洲医学大学。该校设学部和专门部,学生以招收日本人为主,另招部分中国学生。该校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在当代中国和日本具有较大影响。1945年后,原满洲医学大学先后更名为中长铁路医学大学、铁路医学院、国立沈阳医学院。该校共培养学生2543名,其中部分日本籍学生为日后中日两国友好关系做了很多有益工作。中国籍学生大部分已成为我国医疗卫生和医学教育事业的著名专家和学者。1948年11月并入中国医科大学。

原私立辽宁医科大学其前身为盛京医学大学,于1892年由英国传教士、医学博士司督阁在奉天(今沈阳)开办施医院附设西医学堂会,1912年建立奉天医科大学,这是当时东北三省的第一所高等医学院校。 其后学校更名为奉天医学专科学校、私立辽宁医科专门学校、盛京医科大学、私立辽宁医学院,该校以其教学严谨、注重人才质量而负盛名。该学校共培养学生531名,其中大部分学生已成为我国医疗卫生和医学教育事业的著名专家和学者。1948年8月,遵照东北行政委员会的指示,该校并入中国医科大学。

1949年5月,遵照东北军区暨东北行政委员会命令,中国医科大学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划归东北行政委员会领导。任命东北行政委员会卫生部部长王斌兼任校长,卫生部副部长白希清兼任副校长,陈应谦、阙森华任副校长,并成立校长办公室。学校设基础一院、基础二院、内科学院、外科学院、牙科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妇婴学院等8个学院。

1949年7月,东北药学院并入中国医科大学,为药学院。学校按学科设学系,设有25个学系。

1950年3月1日,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访问苏联归国途中路经沈阳,亲临学校视察,鼓励全校师生办好人民的医科大学。

1950年.郭沫若来校参观,亲自题写“中国医科大学”校牌,并题词。

1950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首次在全国招收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学生。学制为五年制。

1950年10月,朝鲜战争爆发, 根据上级指示,学校部分师生组成手术队和担架队,并在黑龙江省北安县成立北安医院,承担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伤员的救护工作。

1952年2月,学校成立细菌战防御研究组,后改为东北防疫委员会研究组,副校长陈应谦兼任组长。学校吴执中、李佩琳、秦耀庭、景冠华等教授和有关技术人员参加了国际民主法律工作者协会调查团的技术鉴定工作,李佩琳教授等在国际科学委员会的报告书上庄严签字。

1952年9月,学校制定《中国医科大学校章》,确定了学校办学宗旨和任务为:“培养具有高级文化水平,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体魄健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级卫生建设人才”。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机构,撤消原8个学院,设医学、儿科学、公共卫生3个专业,设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二医院、附属妇婴医院;设21个教研组;附设卫生学校。

1952年10月,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院系调整的决定,中国医科大学药学院改名为东北药学院(现沈阳药科大学),脱离中国医科大学建制。

1954年8月,东北人民政府行政机构撤消,中国医科大学划归国家卫生部领导。

1955年10月,中国医科大学接受国家卫生部分配的研究生培养任务,使中国医科大学成为我国最早设立研究生教育的学校之一,也中国医科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开端。

1955年7月,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院系调整的决定,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系并入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校设卫生教研组;哈尔滨医科大学儿科学系并入中国医科大学。

1955年8月,根据国家卫生部指示,学校建立医疗系、儿科学系。

1955年和1956年,根据国家需要,学校先后向新疆、内蒙等地十多所建高等医学院校成批输送骨干技术人员和行政管理干部130余人。

1956年9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医学院校调整的决定,中国医科大学改名为沈阳医学院。

1958年至1965年,学校先后向北京中医学院、锦州医学院、延边医学院、辽宁中医学院等学校输送骨干技术人员近百人。

1958年4月,学校成立基础医学部,并实行医疗系与附属第一医院、儿科系与附属第二医院院系合一的管理体系。

1959年4月,学校成立行政管理机构,设校长办公室、人事处、教务处、医院工作处、科学研究处、生产劳动处、总务处。

1959年9月,学校再次成立公共卫生学系,设7个教研组。

1960年5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辽宁分院在学校建立7个研究所,即:劳动卫生研究所、实验医学研究所、妇幼卫生研究所、工业卫生研究所、卫生研究所、流行病研究所和外伤研究所,配备科研编制。

1961年9月,学校在全国首创医学专业日语医学班,学制为六年,年招收学生30名,培养能够熟练掌握日语的高级医学人才。

1962年,公共卫生学系重新并入哈尔滨医科大学。

1976年,根据国家教育部指示,学校开始承担培养我国留学生任务,来至8个国家的留学生入学。学校重建公共卫生学系。

1978年3月,经国家卫生部批准,学校恢复中国医科大学校名。3月1日,中国医科大学召开大会,隆重庆祝学校恢复中国医科大学校名并挂校牌,国家有关部委和省、市领导亲自到会表示祝贺。

1978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在全国首次设立六年制英语医学班。

1979年,根据国家对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中国医科大学增设法医学专业和口腔学专业。

1979年5月,经国家卫生部批准,中国医科大学建立了8个独立专业性研究室,即:细胞生物研究室、针麻原理研究室、神经解剖研究室、肿瘤研究室、心血管病研究室、呼吸病研究室、听力研究室、肝炎研究室,并配备科研编制。

1981年11月,国务院批准中国医科大学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和导师,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2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21个。

1982年3月,经国家卫生部批准,中国医科大学成立学位评定委员会,根据国家关于学位授予有关规定,首次授予32人为医学学位。

1984年,中国医科大学试行在职研究生培养工作,并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在职人员申请学位试点单位。1988年被例为质量免检单位。

1985年5月,经国家卫生部批准,中国医科大学正式建立法医学系和口腔医学系;筹备建立护理专业和医学图书情报专业。学校设立新兴学科生物医学工程、医学遗传学、临床药理学即临床流行病学等学科;成立肿瘤研究所、脑研究所、儿科研究所、老年病防治研究中心等4个研究所;建立22个专业研究室。

1987年5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举行开院典礼,成为辽宁省第一所大学本科口腔专业教学医院。

1988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中国医科大学试办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首批招生30名,毕业考试合格授予医学硕士学位。中国医科大学被国务院批准为在职研究生培养工作质量免检单位。

1988年9月,卫生部日语培训中心在中国医科大学成立。中心工作任务是承担全国医务人员日语培训任务和出国人员日语培训任务。

1988年,根据国家卫生部文件精神,中国医科大学对原有科研机构进行调整、充实,成立8个研究所、4个研究中心、15个独立研究室。

1989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中国医科大学设置医学影像学专业。

1989年11月,中日两国政府技术合作项目"中日医学教育中心"在中国医科大学成立。协议规定,中日医学教育中心技术合作项目的目的是,促进、提高中国医科大学用日语举行医学教育,为21世纪培养优秀医学人才做出贡献。

1989年11月,卫生部中国乡村医生培训中心在中国医科大学成立。中心工作任务是面向全国指导乡村医生教育工作。

1990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成立第三临床学院暨中日医学教育中心附属医院, 国家卫生部正式将该医院列为"八五"期间重点基本建设项目,辽宁省、沈阳市政府无偿提供7万平方米建设用地。

1994年6月2日,中国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暨中日医学教育中心附属医院开诊, 日本政府对中日医学教育中心附属医院援助的仪器设备总值5.83亿日元。

1991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隆重举行建校60周年庆祝大会。在中国医科大学建校60年际,邓小平同志亲自为《中国医科大学校史》一书题写书名,国家领导人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江泽民、李鹏、杨尚昆、陈云、李先念、彭真、邓颖超、李铁映等为学校题词。江泽民同志题词:"发扬红军卫校传统,办好社会主义医科大学。"李鹏同志题词:"继往开来,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优秀医生"。

1994年5月,中国医科大学在原基础医学部建制基础上成立基础医学院。

1995年3月,经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研究批准,中国医科大学设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二个博士后流动站,14个基础和临床学科专业成为博士后流动站设站学科专业。

1996年4月,中国医科大学与沈阳药科大学举行合作办学签字仪式,国家卫生部、国家医药管理局、国家教委、辽宁省政府、沈阳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出席了签字仪式。中国医科大学与沈阳药科大学在不改变现有大学领导体制和投资渠道的基础上,遵循平等协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协同发展的原则合作办学,并首先在教学、科研、国际交流、科技产业开发、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

1996年9月, 国家卫生部、辽宁省政府、沈阳市政府于12日在中国医科大学举行共同建设中国医科大学协定签字仪式,卫生部副部长张文康、辽宁省副省长张榕明、沈阳市副市长张毓茂在协定书上签字并祝贺共建成功。

1996年9月11日,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小儿先天畸形实验室通过了以国家卫生部重点实验室评审论证。该实验室分为四个部分,即: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研究、分子病毒学研究、病理学研究和功能及生化检测研究。

1996年1月,国家卫生部、辽宁省人民政府、沈阳市人民政府共同组织对中国医科大学进行了建设"211工程"重点学科专家评审,内科学(呼吸系病)、细胞生物学、儿科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物化学)、外科学(普通外科)、皮肤病与性病学、肿瘤学、医学影像学等8个学科通过了专家评审委员会的评审。

1998年5月,中国医科大学在原公共卫生学系建制基础上成立公共卫生学院。

1998年5月,中国医科大学在原口腔医学系建制基础上成立口腔医学院。

1998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第一名名博士后人员出站。

1999年4月,中国共产党中国医科大学委员会召开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确定学校工作今后几年总的目标是:教学工作在原有基础上完善和加强我校的特色,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水平达到国内领先;科技工作继续保持上升的势头,从总体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某些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科技产业发展进入一个阶段,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和相当的规模;医疗工作保持原有的优势,在医药技术、现代化管理与服务质量方面成为区域性和全国的典范;启动和加快机关、后勤改革的步伐,提高机关的工作效率,全面实行后勤经营性服务,逐步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和准社会化;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努力把中国医科大学建设成为高水平的医学教育、医学科学研究及科技开发的重要基地和急危重症、疑难病症的诊治中心,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国内一流的社会主义大学。

2001年1月校党委书记、校长金魁和率代表团访问日本,签订了中国医科大学与日本北海道大学友好交流协议。这是口腔医学院第一次与国外口腔医学院校建立友好学术交流关系。

2001年2月,我校第一临床学院陈峻青教授获得200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了我校历史上国家科技进步奖零的突破,也是我校科研史上迄今为止所获得的最高奖项。陈峻青教授作为 2000年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代表,在北京参加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受到了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

2001年4月,由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主办、我校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承办了东北、华北地区卫生行业2001年首届人才交流洽谈会。来自北京、天津、山东、辽宁等地的近百家用人单位参加了本次人才交流洽谈会,需求岗位涉及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等多方面,3000余名求职人员按照自己的意愿与用人单位进行了洽谈。

2001年4月,中国医科大学实施校内分配制度改革。根据辽政发[1999]4号《关于深化省属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通知》精神,制定并实行了《中国医科大学校内分配改革方案(试行)》医大校发[2001]人字65号文件,及与之配套的《中国医科大学本、专科生授课课时津贴试行条件》、《中国医科大学学会任职津贴发放细则》等文件。这项改革方案以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造就管理干部队伍为着眼点,以提高教师骨干和管理骨干人员的收入,充分调动他们的创造能力为重点,以推动学校教学、科研、医疗和管理等各项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为目标。由于建立了激励机制,体现了"优劳优酬、多劳多得"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较好地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001年7月,老校友关丽女士捐款100万元人民币。建立中国医科大学图书馆电脑阅览室,并立铜牌纪念,以示后人。

2001年10月,沈阳中国医科大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厂房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验收。顺利通过GMP标准认证。

2001年10月,中国医科大学举行建校七十周年庆典。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发来贺信,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姜春云、吴阶平为该校题词,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贵鲜,国家卫生部部长张文康,省委书记闻世震:省委副书记、沈阳市委书记张行湘致信表示祝贺。国家教育部也发来了贺信。省委副书记张文岳,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廷生,副省长赵新良,副省长、沈阳市市长陈政高等出席庆祝大会;国家卫生部副部长彭玉专程来沈祝贺;朝鲜、日本、俄罗斯、美国驻沈领事馆的总领事、领事也到会祝贺。卫生部副部长彭玉,省委副书记张文岳,副省长、沈阳市市长陈政高先后在庆祝大会上讲话,他们高度赞扬了中国医科大学7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勉励该校在新世纪里再创辉煌。国家教育部、卫生部、科技部,省、市有关领导及中国医科大学校友代表和在校师生2000多人参加了校庆庆典。

2001年10月,我省医药教育领域唯一的教育部教改重点项目《宽口径医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通过教育部中期检查。由中国医科大学承担并有北京大学医学部等13所院校协作参加的21世纪初教改项目暨教育部世行贷款重点项目——《宽口径医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在教育部高教司的指导下,经中国医科大学及协作院校二年的共同努力,该项目的核心内容重新构建的《临床医学专业国家基本要求(方案)》已经形成。该方案中的专业教学大纲是我国首次提出的大纲体系,其特点是在保留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主干学科、主要课程、修业年限、授予学位等内容基础上,在人文社科、公共基础、医学基础、临床技能等方面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按新世纪对医师的职业素质要求,以器官系统、疾病为中心,根据人体正常结构到异常变化过程,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有机地整合。在全国医药院校中产生较大反响,受到教育部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

2001年11月,中国医科大学与英国奥斯特大学签署《中国医科大学与英国奥斯特大学学术交流协议书》,在护理学专业、医学分子生物学、糖尿病癌症等领域进行共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