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V与HCV重叠感染

来自医学百科

HCVHBV存在重叠感染影响肝病预后.慢性肝病患者HCV感染,尤其HBV与HCV的双重感染,可能会加速肝病进展.病毒性肝炎(viralhepatitis)是由多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害为主的传染病,根据病原学诊断,肝炎病毒至少有5种,即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分别引起甲、乙、丙、丁、戊型病毒性肝炎,即甲型肝炎(hepatitis A)、乙型肝炎(hepatitis B)、丙型肝炎(hepatitis C)、丁型肝炎(hepatitis D)及戊型肝炎(hepatitis E)。 另外一种称为庚型病毒性肝炎,较少见。

HBV与HCV重叠感染的原因

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目前未能充分阐明。

甲型肝炎病毒肝细胞内复制的过程中仅引起肝细胸轻微损害,在机体出现一系列免疫应答(包括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后,肝脏出现明显病变,表现为肝细胞坏死炎症反应。HAV通过被机体的免疫反应所清除,因此,一般不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病毒性携带状态。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细胞并在其中复制,一般认为并不直接引起肝细胞病变,但HBV基因整合于宿主的肝细胞染色体中,可能产生远期后果。乙型肝炎的肝细胞损伤主要是通过机体一系列免疫应答所造成,其中以细胞免疫为主。表达在肝细胞膜上的(HBcAg)和肝特异性脂蛋白是主要的靶抗原致敏T淋巴细胞细胞毒效应是肝细胞损伤的主要机制,而抗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及淋巴因子单核因子等的综合效应也十分重要,尤其在慢性活动型肝炎病理损伤机制中,而特异性T辅助性细胞持续性损伤中起重要作用。特异性抗体与循环中的相应抗原及病毒颗粒结合成免疫复合物,并经吞噬细胞吞噬清除。循环中的某些免疫复合物可沉积于小血管基底膜关节腔内以及各脏器的小血管壁,而引起皮疹关节炎肾小球肾炎结节性多发性动脉炎等肝外病变。受染肝细胞被破坏以及HBV被保护性抗体(抗-HBs,尤其是抗-前S2)所清除可导致感染终止。

机体免疫反应的强弱及免疫调节机能是否正常与乙型肝炎临床类型及转归有密切关系。在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机能正常的机体,受染肝细胞被效应细胞攻击而破坏,使感染终止,临床表现为经过顺利的急性肝炎,且由于病毒数量的多寡及毒力强弱所致肝细胞受损的程度不同而表现急性黄疸型或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若机体针对HBV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严惩缺损或呈免疫耐受免疫麻痹,受染肝细胞未遭受免疫性损伤或仅轻微损伤,病毒未能清除,则表现为无症状慢性带毒者。若机体免疫功能(主要是清除功能)低下,病毒未得彻底清除,肝细胞不断受到轻度损害,则表现为慢性迁延型肝炎,慢性活动型肝炎。慢性活动型肝炎的发病机制较复杂,机体由于特异性免疫功能低下,不能充分清除循环中以及受染肝细胞内的病毒,病毒持续在肝细胞内复制,使肝细胞不断受到免疫损伤,且由于抑制性T细胞的数量或功能不足,以及肝细胞代谢失常所致肝内形成的免疫调节分子发生质与量改变,导致免疫调节功能紊乱,以致T-B细胞之间及T细胞各亚群之间的协调功能失常,自身抗体产生增多,通过抗体依赖细胞毒效应或抗体介导补体依赖的细胞溶解作用,造成自身免疫肝损伤;或大量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导致肝细胞和其它器官更严重持久的损害。重型肝炎的病理的损伤机制主要是由于机体的免疫功能严重失调,特异性免疫反应增强,自身免疫反应明显,通过肝内免疫复合物反应和抗体依赖细胞毒作用造成肝细胞大块坏死。近年来认为内毒素血症所致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大量释出,引起局部微循环障碍,可导致肝脏急性出血性坏死及大块坏死;且发现自由基变化对肝损伤及肝性脑病等的发生有关。

对丙型及戊型肝炎的发病机制目前了解很少。一些研究提示,丙型和戊型肝炎的发病机制有免疫系统的参与,肝细胞损伤主要是由免疫介导的。

丁型肝炎的动物实验研究表明,HDV与HBV重叠感染导致HDV大量复制,明显多于HDV与HBV联合感染者。HDV对肝细胞具有直接致病性,乙型肝炎伴有HDV感染,尤其以二者重叠感染者,肝细胞损伤明显加重。

各型病毒性肝炎之间无交叉免疫。HDV与HBV联合感染或重叠感染可加重病情,易发展为慢性肝炎及重型肝炎,尤以HDV重叠感染于慢性乙型肝炎者。HAV或HBV重叠感染也使病情加重,甚至可发展为重型肝炎。

HBV与HCV重叠感染的诊断

(一)临床诊断

1.急性肝炎

(1)急性无黄疸型肝炎症状及肝功损害均较轻,必须对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及化检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其诊断依据如下。

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有否与确诊的病毒性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尤其是家族中有无肝炎患者有重要参考价值。半年内有无接受输血血制品史,或消毒不严格的注射史或针刺史。有无水源,食物污染史等。

②症状:近期内出现的持续数日以上的、无其它原因可解释的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腹胀便和肝区痛等。

③体征:近期内肝脏肿大且有触痛,叩击痛。可伴脾脏轻度肿大。

④化验:主要为ALT活力增高。病原学检查阳性(详见病原学诊断)。

凡化验阳性,且其它3项中有2项阳性,或化验与症状或化验与体征明显阳性,且能排除其它疾病者,可诊断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凡单项ALT增高,或仅有症状、体征或仅有流行病学资料及其它3项中之一项均为疑似患者。疑似患者若病原学诊断阳性且除外其它疾病,可以确诊。

(2)急性黄疸型肝炎 根据急性发病具有急性肝炎的症状,体征化验异常,且血清胆红素在17μmol/L以上,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黄疸,可作出诊断。

2.慢性肝炎

(1)慢性迁延型肝炎 有确诊或可疑急性肝炎的病史,病程超过半年仍有轻度症状,伴有血清ALT升高或并有其它肝功能轻度损害。或肝活体组织检查符合迁延型肝炎之诊断。

(2)慢性活动性肝炎 既往有肝炎史,或急性肝炎病程迁延,超过半年,而目前有较明显的肝炎症状;肝肿大,质中等硬度以上可伴有蜘蛛痣,面色晦暗、肝掌脾肿大;血清ALT活力持续增高或反复波动,血清胆红素长期或反复增高,伴有白蛋白减低,球蛋白升高,白、球蛋白比例异常,或丙种球蛋白增高;可出现自身抗体或肝外损害。或肝活体组织检查符合慢性肝炎的组织学改变。

3.重型肝炎 凡急性、慢性肝炎或肝硬变患者出现高热、极度乏力、严重的消化道症状,黄疸进行加深,出血倾向神经精神症状,肝脏进行性缩小,肝细胞明显损害,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者,均应考虑为重型肝炎。

4.淤胆型肝炎 起病急,有持续3周以上的肝内梗阻性黄疸的症状及体征,肝炎症状较轻,肝脏肿大较明显;肝功化验主要表现为梗阻性黄疸的化验结果;并可除外其它肝内、外梗阻性黄疸者,可诊断为急性淤胆型肝炎。在慢性肝炎基础上出现上述表现者,可诊断为慢性淤胆型肝炎。

(二)病原学诊断

1.甲型肝炎:①急性期血清抗-HAVIgM阳性。②急性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抗-HAV总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③急性早期的粪便免疫电镜查到HAV颗粒。④急性早期粪便中查到HAAg。具有以上任何一项阳性即可确诊为HAV近期感染。⑤血清或粪便中检出HAVRNA。

2.乙型肝炎

(1)现症HBV感染:具有以下任何一项即可作出诊断。①血清HBsAg阳性。②血清HBv DNA阳性或HBV DNA聚合酶阳性。③血清抗-HBc-IgM阳性。④肝内HVcAg阳性及(或)HBsAg阳性,或HBV DNA阳性。

(2)急性乙型肝炎:具有以下动态指标中之一项者即可诊断。①HBsAg滴度由高到低,消失后抗-HBs阳转。②急性期血清抗-HBc-IgM呈高滴度,而抗-HbcIgG(一)或低滴度。

(3)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符合慢性肝炎,且有现症HBV感染的一种以上阳性指标。

(4)慢性HBsAg携带者:无任何临床症状或体征,肝功能正常,血清HBsAg检查持续阳性达6个月以上者。

3.丙型肝炎

(1)排除诊断法:凡不符合甲型、乙型、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并除外EB病毒巨细胞病毒急性感染(特异性IgM抗体阴性)及其它已知原因的肝炎,如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等,流行病学提示为非经口感染者,可诊断为丙型肝炎。

(2)特异性诊断:血清抗-HCV或HCV RNA阳性者。

4.丁型肝炎:与HBV同时或重叠感染。

(1)血清中抗-HD-IgM阳性,或抗-HD阳性,或HDAg阳性。

(2)血清中HDV RNA阳性。

(3)肝组织内HDAg阳性。

5.戊型肝炎

(1)排除诊断法:凡有符合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巨细胞病毒、EBV急性感染及其它已知原因的肝炎,流行病学证明经口感染者,可诊断为戊型肝炎。

(2)特异性诊断:急性期血清抗-HEV-IgM阳性,或急性期粪便免疫电镜找到HEV颗粒,或急性期抗-HEV阴性而恢复期阳转者。

HBV与HCV重叠感染的鉴别诊断

(一)急性黄疸型肝炎

1.黄疸前期:应与上呼吸道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湿热胃肠炎等相鉴别。

2.黄疸期:应与其它可引起黄疸的疾病相鉴别,如药物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胆囊炎胆石症等。

(二)无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应与可引起肝(脾)肿大及肝功损害的其它疾病相鉴别,如慢性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药物性或中毒性肝炎脂肪肝等。

(三)慢性肝炎黄疸持续较久者:须与肝癌胆管癌胰头癌等相鉴别。

(四)重型肝炎:应与其它原因引起的严重肝损害,如药物中毒、暴发性脂肪肝等进行鉴别。此外,在急性重型肝炎临床黄疸尚不明显时,应注意与其它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大出血,昏迷神经精神症状相鉴别。

(一)临床诊断

1.急性肝炎

(1)急性无黄疸型肝炎:症状及肝功损害均较轻,必须对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及化检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其诊断依据如下。

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有否与确诊的病毒性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尤其是家族中有无肝炎患者有重要参考价值。半年内有无接受输血血制品史,或消毒不严格的注射史或针刺史。有无水源,食物污染史等。

②症状:近期内出现的持续数日以上的、无其它原因可解释的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腹胀便和肝区痛等。

③体征:近期内肝脏肿大且有触痛,叩击痛。可伴脾脏轻度肿大。

④化验:主要为ALT活力增高。病原学检查阳性(详见病原学诊断)。

凡化验阳性,且其它3项中有2项阳性,或化验与症状或化验与体征明显阳性,且能排除其它疾病者,可诊断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凡单项ALT增高,或仅有症状、体征或仅有流行病学资料及其它3项中之一项均为疑似患者。疑似患者若病原学诊断阳性且除外其它疾病,可以确诊。

(2)急性黄疸型肝炎 根据急性发病具有急性肝炎的症状,体征化验异常,且血清胆红素在17μmol/L以上,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黄疸,可作出诊断。

2.慢性肝炎

(1)慢性迁延型肝炎 有确诊或可疑急性肝炎的病史,病程超过半年仍有轻度症状,伴有血清ALT升高或并有其它肝功能轻度损害。或肝活体组织检查符合迁延型肝炎之诊断。

(2)慢性活动性肝炎 既往有肝炎史,或急性肝炎病程迁延,超过半年,而目前有较明显的肝炎症状;肝肿大,质中等硬度以上可伴有蜘蛛痣,面色晦暗、肝掌脾肿大;血清ALT活力持续增高或反复波动,血清胆红素长期或反复增高,伴有白蛋白减低,球蛋白升高,白、球蛋白比例异常,或丙种球蛋白增高;可出现自身抗体或肝外损害。或肝活体组织检查符合慢性肝炎的组织学改变。

3.重型肝炎 凡急性、慢性肝炎或肝硬变患者出现高热、极度乏力、严重的消化道症状,黄疸进行加深,出血倾向、神经精神症状,肝脏进行性缩小,肝细胞明显损害,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者,均应考虑为重型肝炎。

4.淤胆型肝炎 起病急,有持续3周以上的肝内梗阻性黄疸的症状及体征,肝炎症状较轻,肝脏肿大较明显;肝功化验主要表现为梗阻性黄疸的化验结果;并可除外其它肝内、外梗阻性黄疸者,可诊断为急性淤胆型肝炎。在慢性肝炎基础上出现上述表现者,可诊断为慢性淤胆型肝炎。

(二)病原学诊断

1.甲型肝炎:①急性期血清抗-HAVIgM阳性。②急性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抗-HAV总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③急性早期的粪便免疫电镜查到HAV颗粒。④急性早期粪便中查到HAAg。具有以上任何一项阳性即可确诊为HAV近期感染。⑤血清或粪便中检出HAVRNA。

2.乙型肝炎

(1)现症HBV感染:具有以下任何一项即可作出诊断。①血清HBsAg阳性。②血清HBv DNA阳性或HBV DNA聚合酶阳性。③血清抗-HBc-IgM阳性。④肝内HVcAg阳性及(或)HBsAg阳性,或HBV DNA阳性。

(2)急性乙型肝炎:具有以下动态指标中之一项者即可诊断。①HBsAg滴度由高到低,消失后抗-HBs阳转。②急性期血清抗-HBc-IgM呈高滴度,而抗-HbcIgG(一)或低滴度。

(3)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符合慢性肝炎,且有现症HBV感染的一种以上阳性指标。

(4)慢性HBsAg携带者:无任何临床症状或体征,肝功能正常,血清HBsAg检查持续阳性达6个月以上者。

3.丙型肝炎

(1)排除诊断法:凡不符合甲型、乙型、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并除外EB病毒巨细胞病毒急性感染(特异性IgM抗体阴性)及其它已知原因的肝炎,如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等,流行病学提示为非经口感染者,可诊断为丙型肝炎。

(2)特异性诊断:血清抗-HCV或HCV RNA阳性者。

4.丁型肝炎:与HBV同时或重叠感染。

(1)血清中抗-HD-IgM阳性,或抗-HD阳性,或HDAg阳性。

(2)血清中HDV RNA阳性。

(3)肝组织内HDAg阳性。

5.戊型肝炎

(1)排除诊断法:凡有符合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巨细胞病毒、EBV急性感染及其它已知原因的肝炎,流行病学证明经口感染者,可诊断为戊型肝炎。

(2)特异性诊断:急性期血清抗-HEV-IgM阳性,或急性期粪便免疫电镜找到HEV颗粒,或急性期抗-HEV阴性而恢复期阳转者。

HBV与HCV重叠感染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一)管理传染源

1.报告和登记 对疑似,确诊,住院,出院,死亡的肝炎病例均应分别按病原学进行传染病报告,专册登记和统计。

2.隔离消毒急性甲型及戊型肝炎自发病日算起隔离3周;乙型及丙型肝炎隔离至病情稳定后可以出院。各型肝炎宜分室住院治疗。

对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血液以及污染的医疗器械及物品均应进行消毒处理。

3.对儿童接触者管理 对急性甲型或戊型肝炎患者的儿童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45天。

4.献血员管理 献血员应在每次献血前进行体格检查,检测ALTHBsAg(用RPHA法或ELISA法),肝功能异常HBsAg阳性者不得献血。有条件时应开展抗-HCV测定,抗-HVC阳性者不得献血。

5.HBsAg携带者和管理 HBsAg携带者不能献血,可照常工作和学习,但要加强随防,应注意个人卫生和经期卫生,以及行业卫生,以防其唾液、血液及其它分泌物污染周围环境,感染他人;个人食具,刮刀修面用具,漱洗用品等应与健康人分开。HBeAg阳性者不可从事饮食行业,饮用水卫生管理及托幼工作。HBsAg阳性的婴幼儿在托幼机构中应与HBsAg阴性者适当隔离,HBeAg阳性婴幼儿不应入托。

(二)切断传播途径

1.加强饮食卫生管理,水源保护、环境卫生管理以及粪便无害化处理,提高个人卫生水平。

2.加强各种医疗器械的消毒处理,注射实行一人管,或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医疗器械实行一人用一消毒。

加强对血液及血液制品的管理,做好制品的HBsAg检测工作,阳性者不得出售和使用。非必要时不输血或血液制品。漱洗用品及食具专用。接触病人后肥皂和流动水洗手。保护婴儿切断母婴传播是预防重点,对HBsAg阳性尤以HBeAg亦呈阳性的产妇所产婴儿,出生后须迅即注射乙型肝炎特异免疫球蛋白及(或)乙型肝炎疫苗

(三)保护易感从群

1.甲型肝炎及市售人血丙种球蛋白人胎盘血丙种球蛋白对甲型肝炎接触者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主要适用于接触甲型肝炎患者的易感儿童。剂量每斤体重0.02~0.05ml,注射时间愈早愈好,不得迟于接触后7~14天。甲肝活疫苗的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不久即用于甲肝预防。

2.乙型肝炎

(1)乙型肝炎特异免疫球蛋白:主要用于母婴传播的阻断,应与乙型肝炎疫苗联合使用。亦可用于意外事故的被动免疫

(2)乙型肝炎血源疫苗基因工程乙肝疫苗:主要用于阻断母婴传播和新生儿预防,与乙型肝炎特异免疫球蛋白联合使用可提高保护率。亦可用于高危人群易感者的预防。前S2、前S1与S基因联合的基因工程疫苗亦已研制成功。

妊娠期病毒性肝炎简介

妊娠期病毒性肝炎主要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可发生于妊娠期任何时期,以乙 肝最为常见,甲型肝炎次之。

甲型、戊型肝炎主要传播途径为粪-口感染,多急性起病,病程较短,一般不超过半年,除少数重症肝炎外,预后较好。

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主要传播途径为血源感染,既往有输血史、不洁注射器使用史、补牙或拔牙史等。起病可急可缓,临床表现各异,病程长短不一,容易发展为慢性肝炎,甚至肝硬化肝癌,亦可发展为重症肝炎。总体是预后不良,尤以无期预后为甚。

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