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

来自医学百科

蛔虫是无脊椎动物,线形动物门,线虫纲,蛔目,蛔科。是人体肠道内最大的寄生线虫,成体略带粉红色或微黄色,体表有横纹,雄虫尾部常卷曲。 蛔虫是世界性分布种类,是人体最常见的寄生虫感染率可达70%以上,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蛔虫可导致蛔虫病,详见蛔虫病词条。

基本概述

成虫

呈长圆柱形,形似蚯蚓。活虫呈粉红色或微黄色,死后灰白色,体表可见细横纹及两条明显的侧线。口孔居虫体顶端,周围有三个呈品字形排列的唇瓣,唇瓣内侧有细齿,侧缘有感觉乳突。雌虫长20~35cm,尾尖直,肛门位于末端,生殖器官呈双管型,阴门居虫体腹面中部之前。雄虫长15~31cm,尾端向腹面卷曲,有一对镰状交合刺,生殖器官呈单管型,泄殖腔内有多对乳突。

蛔虫的成虫

虫卵

从人体排出的蛔虫卵有受精卵和未受精卵两种。受精卵呈宽椭圆形,大小45~75×35~50μm,卵壳厚而透明,卵壳外有一层凹凸不平的蛋白质膜,系由虫体子宫分泌并附着于虫卵,被胆汁染成棕黄色。卵内含一个大而圆的卵细胞,在卵细胞和卵壳的两端有新月状空隙。未受精卵呈狭长的椭圆形,约88~94×39~44μm,卵壳和蛋白质膜均较薄,卵内含大小不等的屈光颗粒。若蛔虫卵的蛋白质膜脱落,卵壳则无色透明,表面光滑,应注意与钩虫卵的鉴别。

蛔虫虫卵

 

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小肠, 多见于空肠, 以半消化食物为食。 雌、雄成虫交配后雌虫产卵, 卵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环境,受精卵在荫蔽、潮湿、氧气充足和适

受精蛔虫卵

宜温度(21~30℃)下,,经2周, 其内的卵细胞发育成第一期幼虫, 再经一周,在卵内第一次蜕皮后发育为感染期卵.。感染期卵被人吞入,在小肠内孵出幼虫。 幼虫能分泌透明质酸酶蛋白酶,侵入小肠粘膜和粘膜下层, 钻入肠壁小静脉淋巴管,,经静脉入肝,,再经右心到肺, 穿破毛细血管进入肺泡, 在此进行第2次和第3次蜕皮,,然后,再沿支气管、气管移行至咽,,被宿主吞咽,,经食管、胃到小肠, 在小肠内进行第4次蜕皮后经数周发育为成虫。 自感染期卵进入人体到雌虫开始产卵约需2个月, 成虫寿命约1年 每条雌虫每日排卵约24万个。 宿主体内的成虫数目一般为一至数十条,,个别可达上千条。  

蛔虫致病

幼虫致病

幼虫在人体内移行途中,可引起组织损伤,尤其对肺部损害最明显,可出肺出血肺水肿、实变、支气管扩张及粘液增加等。临床表现可有发热咳嗽胸痛哮喘血痰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也可有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多数病例可于发病后1~2周内自愈。重度感染时,幼虫也可侵犯甲状腺、脾、脑、肾等器官,引起异位损害。

成虫致病

成虫是其主要的致病期,可有以下几种表现:

  • 掠夺营养引起营养不良:蛔虫以半消化性食糜为食,掠夺人体营养,其代谢产物可对肠粘膜造成刺激、损伤,引起消化和吸收不良,最后导致营养不良。重度感染的儿童甚至出现发育障碍。
  • 损伤肠粘膜引起肠功能紊乱:患者常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以及间歇性脐周腹痛等表现。肠粘膜损伤与蛔虫唇齿及代谢产物有关。
  • 过敏反应:蛔虫代谢产物、分泌物等对人体是变应原,可引起过敏,表现为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皮肤搔痒等。血中IgE升高、嗜酸性粒细胞也可增多。
  • 并发症:对人体的危害最大。蛔虫以游离方式寄生,有钻孔习性,当人体温升高、食入辛辣食物及驱虫不当时,可刺激蛔虫到处窜扰,造成严重的并发症。较常见的是胆道蛔虫症,患者出现突发性右上腹绞痛,并向右肩、背部及下腹部放射,呈间歇性,伴有恶心、呕吐等。不及时治疗可致化脓性胆管炎胆囊炎、甚至胆囊穿孔肠梗阻也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原因是大量成虫扭结成团,堵塞肠管,使该部位发生肠蠕动障碍所致,多发生于回肠。患者表现有脐周或右下腹突发间歇性疼痛,伴有呕吐、腹胀,在患者腹部可触及条索状移动团块。部分病人可出现蛔虫性阑尾炎胰腺炎等并发症,个别病人甚至出现肠穿孔

实验室诊断

临床主要依靠病原学检查,从患者粪便中检出虫卵确诊。每条雌蛔虫每天可产卵24万个,采用直接涂片法,查一张涂片的检出率为80%左右,查三片可达95%。必要时可采用沉淀集卵法或饱和盐水漂浮法,检出率更高。检获虫体可按形态特征鉴别、诊断。

防治

  • 加强卫生宣教 :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不随地大便,饭前洗手、不食生的蔬菜、瓜果,不饮生水,消灭苍蝇,减少感染途径。
  • 加强粪便管理 :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如堆肥、修沼气池贮肥等,以杀死粪内虫卵,减少土壤及地面上的蛔虫卵。
  • 治疗病人或带虫者 :这是控制传染源的重要措施。驱虫药物有甲苯咪唑丙硫咪唑左旋咪唑构橼酸哌嗪等。对并发症,应及时送医院对症处理。

最新认识

一项日前发表于《科学》杂志的研究发现,尽管一些类型的感染似乎降低了女性的生育能力,但有证据表明,感染了蛔虫的女性拥有更多孩子。生活在玻利维亚亚马逊保护区的提斯曼原住民似乎正是如此。他们几乎不避孕,平均每位女性会生下9个孩子。而一种名为蠕虫肠虫的寄生性蠕虫在当地很常见,并且会感染70%的人群。

为研究这些寄生虫可能如何影响生育能力,美国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的AaronBlackwell和同事在9年间收集了来自984位女性的数据。他们的项目受到一位在玻利维亚进行实地考察时开始尝试怀孕的团队成员的启发。当很快成功怀孕时,她想知道蠕虫感染是否可能产生了影响。 该团队发现,被最常见蠕虫——一种钩虫感染的女性生第一个孩子的时间往往比较晚,而且生每个孩子的时间间隔比较长。不过,感染了另一种蠕虫——蛔虫的女性,似乎有着相反经历:初次怀孕的时间较早,生每个孩子的间隔较短。据估计,感染了蛔虫的女性在整个一生中会比未感染女性多生两个孩子,而感染了钩虫的会少生3个。 “令我们感到吃惊的是这种影响的程度。”Blackwell说,“我们从未预想到女性生育能力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在接受生育能力真的同寄生虫相关的观点前,研究人员正谨慎地将其他可能的解释包括进他们的分析中。



中医对蛔虫的认识

蛔虫病因学名词。九虫之一。《诸病源候论》又称长虫。蛔虫寄生于人体中,称蛔虫病。多因脾胃虚弱,杂食生冷不洁瓜果蔬菜所致。症见腹痛,痛有休止;亦可痛处有肿块聚起,上下往来活动,虫动则痛作,虫静则痛止;虫痛攻心,相似于胆道蛔虫证。并可有面色(白光)白或黄白相间或有虫斑消瘦呕吐清水或蛔虫等。治疗以驱虫为主,脾胃虚弱或挟积滞者,兼用健脾消导等法。方用乌梅丸化虫丸、万应丸等。

参考

参考文献

  • 《人体寄生虫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