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渗湿汤

来自医学百科

卫生宝鉴》卷十四:茯苓渗湿汤

【处方】 茵陈1.8克 白茯苓1.5克 木猪苓 泽泻各1克 黄连 黄芩(生)栀子 汉防己 白术 苍术 陈皮 青皮各1克

【制法】 上十二味,哎咀,作一服。

【功效与作用】 治黄疸,寒热呕吐,渴欲饮冷,身体面目俱黄,小便不利,全不食,不得卧

【用法用量】 用水30O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温服

【摘录】 《卫生宝鉴》卷十四

《证治宝鉴》卷十二:茯苓渗湿汤

【处方】 茵陈7分,白茯苓6分,木猪苓5分,泽泻5分,白术5分,陈皮5分,苍术(米泔浸1宿,炒)5分,黄连5分,山栀(炒)4分,秦艽4分,防己4分,葛根4分。

【功效与作用】 黄疸。呕吐,寒热,尿涩

【用法用量】 水2钟,煎7分,食前服

【摘录】 《证治宝鉴》卷十二

寿世保元》卷三:茯苓渗湿汤

【处方】 猪苓、泽泻、苍术(米泔浸)、白茯苓、陈皮、枳实(麸炒)、黄连(炒)、黄芩、栀子、防己、茵陈、木通

【制法】 上锉。

【功效与作用】 湿热发黄,汗黄尿赤,及寒热呕吐,而渴欲饮冷水,身目俱黄,小便不利,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水煎服。

如饮食不思乃伤食,加砂仁神曲麦芽(炒)各3分。

【摘录】 《寿世保元》卷三

《万氏家抄方》卷二:茯苓渗湿汤

【处方】 白茯苓5分,泽泻5分,茵陈6分,猪苓2钱,陈皮2分,黄连2分,栀子2分,防己2分,白术2分,苍术2分,枳实2分。

【功效与作用】 黄疸。寒热呕吐,渴欲饮冷,身体面目俱黄,小便不利,全不食,不得卧。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作1服,水2盏,煎至1盏,去滓,空心、食前温服。

【摘录】 《万氏家抄方》卷二

《治疹全书》卷下:茯苓渗湿汤

【处方】 茯苓、泽泻、木通、防风、猪苓、银花连翘、苍术、黄柏川芎

【功效与作用】 疹后因冷水沐浴,湿留皮肤,愈后发生痛痒毒疮,常流湿水成片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治疹全书》卷下

医学正传》卷二引东垣方:茯苓渗湿汤

【处方】 黄芩4分,黄连4分,栀子4分,防己4分,白术4分,苍术4分,陈皮4分,青皮4分,枳实4分,赤茯苓5分,泽泻5分,茵陈6分,猪苓(去黑皮)1钱。

【制法】 上细切,作1服。

【功效与作用】 湿郁成黄疸,寒热呕吐而渴,身体面目俱黄,小便不利,不思饮食,莫能安卧。

【用法用量】 水2盏,煎至1盏,去滓温服。

【摘录】 《医学正传》卷二引东垣方

《杏苑》卷三:茯苓渗湿汤

【处方】 黄芩2分,黄连1钱5分,栀子2钱,陈皮2分,枳实8分,青皮1分半,猪苓1钱,赤茯苓8分,泽泻1钱,茵陈2钱。

【功效与作用】 湿热内郁,致成黄疸。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水2钟,煎1钟,温服。

【各家论述】 上证治宜清热胜湿。是以黄芩、黄连、栀子以清热,陈皮、青皮、枳实以散郁,猪苓、泽泻、赤苓利小便渗湿,茵陈驱湿热以退黄疸。

【摘录】 《杏苑》卷三

景岳全书》卷五十七引《活人书》:茯苓渗湿汤

【处方】 白茯苓5分,泽泻5分,茵陈5分,青皮5分,陈皮5分,防己5分,栀子8分,黄芩8分,黄连7分,枳实7分,苍术1钱,白术1钱。

【功效与作用】 黄疸湿热,呕吐而渴,身目俱黄,小便不利,食少而热。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景岳全书》卷五十七引《活人书》

《慈幼心传》卷下:茯苓渗湿汤

【处方】 四苓散平胃散加黄连、山栀仁、茵陈、山楂、麦芽、枳壳

【功效与作用】 小儿食疸。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慈幼心传》卷下

中药方专题

参看中药方剂主页面。

按功效分类的常用方剂

解表剂清热剂泻下剂祛风湿剂祛湿利水剂温里剂理气剂消导剂驱虫剂止血剂活血剂化痰止咳平喘剂安神剂熄风剂开窍剂补益剂固涩剂

中药方大全 按拼音查询

点击字母查看完整药方列表:

附:中药材大全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相关页面

本草图书


中药相关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