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南星

来自医学百科
花南星
Huā Nán Xīnɡ
花南星
别名 由拔、大叶天南星、大叶半夏、蛇磨芋、南星七、虎爪南星、绿南星、半边莲、独脚莲、虎芋、麻芋子、血理箭、芋儿南星、黑南星、蛇杆棒、金半夏、狗爪半夏、花包谷、烂屁股
功效作用 燥湿化痰祛风消肿;散结。主咳嗽痰多中风口眼喎斜;半身不遂小儿惊风痈肿毒蛇咬伤
英文名  
始载于  
毒性 有毒
归经  
药性
药味

  

植物

物种名称

【中文名】 花南星(四川)

【别名】 蛇芋头大麦冬,狼毒(湖北鹤丰),蛇磨芋、天南星(湖北均县、利川、恩施),南星七、绿南星、白南星、半边莲、虎爪南星、狗爪南星(湖北巴东),独脚莲(广西龙胜),虎芋(贵州兴义),麻芋子(四川天全),血理箭(四川武隆),大半夏、芋儿南星(四川北川),蛇杵棒(四川宝兴)、黑南星(四川洪雅),南星(四川广原),虎掌(四川洪溪),狗爪半夏(四川黑水),蛇包谷(四川南川),花包谷、红包谷、大麻芋子、烂屁股(四川峨眉); 浅裂南星(《中华本草》)。

学名】  Arisaema lobatum Engl.   

科学分类

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单子叶植物纲 (Monocotyledoneae)

佛焰花目 (Spathiflorae)

须叶藤亚目 (Flagellariineae)

天南星科 (Araceae)

天南星属 (Arisaema)  

植物形态

块茎近球形,直径1-4厘米。鳞叶膜质,线状披针形,最上的长12-15厘米,先端锐尖或钝,叶1或2,叶柄长17-35厘米,下部1/2-2/3具鞘,黄绿色,有紫色斑块,形如花蛇;叶片3全裂,中裂片具1.5-5厘米长的柄,长圆形或椭圆形,基部狭楔形或钝,长8-22厘米,宽4-10厘米;侧裂片无柄,极不对称,长圆形,外侧宽为内侧的2倍,下部1/3具宽耳,长5-23厘米,宽2-8厘米;均渐尖或骤狭渐尖、锐尖;侧脉脉距约1厘米,集合脉距边缘5毫米。花序柄与叶柄近等长,常较短。佛焰苞外面淡紫色,管部漏斗状,长4-7厘米,上部粗1-2.5厘米,喉部无耳,斜截形,略外卷或否,骤狭为檐部;檐部披针形,狭渐尖,长4-7厘米,有时具长2-3厘米的尾尖,宽2.5-3厘米,深紫色或绿色,下弯或垂立。肉穗花序单性雄花序长1.5-2.5厘米,花疏;雌花序圆柱形或近球形,长1-2厘米;各附属器具长6毫米的细柄(粗约1毫米),基部截形,粗4-6毫米,向中部稍收缩,向上又增粗为棒状,先端钝圆,长4-5厘米,直立。雄花具短柄,花药2-3,药室卵圆形,青紫色,顶孔纵裂。子房倒卵圆形,钝,柱头无柄。浆果有种子3枚。花期4-7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

生于海拔600-3300米的林下、草坡或荒地。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甘肃、陕西、广西、湖南、湖北、河南、江西、浙江、安徽等省区,以四川为最普遍,南至南岭山脉,北至黄河;我国特有。  

中药

中药名称

【药名】花南星

【别名】由拔、大叶天南星、大叶半夏、蛇磨芋、南星七、虎爪南星、绿南星、半边莲、独脚莲、虎芋、麻芋子、血理箭、芋儿南星、黑南星、蛇杆棒、金半夏、狗爪半夏、花包谷、烂屁股。

【拉丁药名】 Rhizoma Arisaemae Lobati   

药材基源

为天南星科植物浅裂南星Arisaema lobatum Engl.[A.lobatum Engl.var.rosthornianum Engl.;A. lobatum Engl. Var.latisectum Engl.]的块茎。  

性味

味苦;辛;性温;有毒。  

功效主治

⑴《中华本草》:燥湿化痰祛风消肿;散结。咳嗽痰多中风口眼喎斜;半身不遂小儿惊风;痈肿;毒蛇咬伤

⑵《中国植物志》:块茎入药,陕西用以代天南星,四川有的用作箭毒药。草医常用于治吹风蛇(眼睛蛇)咬伤,也可外包治疟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需经炮制后用)。外用:适量,捣敷。  

采收鉴定

【采收储藏】夏、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茎叶,洗净,鲜用或晒干。

【性状鉴别】 块茎扁圆形,直径2-5cm;表面深棕色。幼时可见周围着生小块茎,长大后小块茎即脱落而留有疤痕。气微,味辛、麻,刺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