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雀

来自医学百科
突厥雀
Tū Jué Què
别名 鹅鸠、寇雉、沙鸡、鵽鸠、沙鸡半鸡子、沙半鸡
功效作用 补中益气暖胃健脾。主脾虚泄泻胃寒呃逆肢体倦怠脱肛崩漏
英文名 Pallas' Sand Grouse
始载于 本草纲目拾遗
毒性 无毒
归经 胃经脾经
药性
药味

"突厥雀"在古突厥语中作kekalik或keklik,【异名】鹅鸠、寇雉(《尔雅》),沙鸡(《尔雅义疏》)。

据巴扎罗娃考释,此名是拟鸟声"咯、咯"而来的,现代吉尔吉斯语仍称为kekhjihk。这种鸟在唐代名声鹊起,始于高宗晚年。从此之后,直至明朝末年,在近千年的漫长岁月里,"突厥雀南飞"成了塞北边警的自然信号,今汉人触目惊心。崇祯朝的翰林院检讨杨士聪在其《玉堂荟记》中写道:

"塞外有鸟,缺后趾,其名曰沙鸡。自壬申(崇祯五年,1632)年人京,有捕得鬻于市者,每来则有边警应之,盖古突厥雀也。丙子(崇祯九年,1636)宣边有警,举朝无一人知者,上从宫中传谕本兵,始知其事。迩来部中侦探无人,断绝消息,有愧此雀多矣。"  

文化含义

诸如此类的由突厥雀体现出来的人天感应,虽然迷信色彩甚浓,却完全以国运的盛衰为转移。兆凶还是兆吉,其实与鸟性毫不相干。清朝从满洲勃兴之后,突厥雀南飞就再不是什么"边警"之应,而变成"蒙古归顺之兆"了:

天聪七年(1634),沙鸡群集辽东。国人日:辽东向无此鸟,今蒙古雀来,必蒙古归顺之兆。明年、察哈尔来降。乾隆癸酉(十八年,1753)、甲戌(十九年,1754),连年冬月,京师西北一带此鸟群来万计,次年准噶尔来降。和太蒀《突厥鸡诗》:"缀产风沙镇可怜,褐身毛足羽翩翩。群飞两献熙朝瑞,禽鸟由来得气先。"注谓:"突厥鸡即沙鸡,味如雌雉。"

在古人心目中,突厥雀从"报警"到"献瑞"的演变,反映了王朝的变迁。打开历史的尘封,鸟类志竟包藏着人类学的玄机,岂不奇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