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医疗

来自医学百科

移动医疗(Mobile Health)是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如PDA、移动电话和卫星通信)来提供医疗服务和医疗信息。具体到移动互联网领域,则是以安卓和IOS等移动终端系统的医疗健康类App应用为主。例如:高清、移动、无线的技术优势,可以帮助救护车上的医护人员,通过移动高清视频获得清晰、快速的远程指导,不错过治疗的 “黄金半小时”;社区医生带上移动医疗诊断设备,可以随时请大医院、大医生进行远程会诊;社区医疗信息平台,可以用短信、彩信、WAP、呼叫中心等方式向公众提供掌上医讯、预约挂号等服务。

分类

现阶段,移动医疗按照产品形态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APP应用为主的各类在线服务,国内以春雨掌上医生、快速问医生、5U家庭医生、掌握健康等企业为代表。

另一类则主打:“软件+硬件”的模式,硬件提供精确的数据监测,配套软件则注重数据分析结果后的用户体验。主打人体指标监测产品,比如监测血糖的糖护士、监测血压的康康血压等企业[1]

发展

它为发展中国家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在医疗人力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通过移动医疗可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医疗问题。

据资料显示,帝国理工学院Istepanian Robert教授在2005年第一次提出mhealth的概念,当时的用词就是“Healthcare”,“Emergi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 technologies for healthcare”。2010年美国移动医疗峰会上对mhealth给的定义是“通过移动设备提供的医疗服务”。在美国,对于mhealth和ehealth的定义的争论也还在不断持续。

美国的mhealth领域,在2010年创立的Rock Health,一个专注于孵化移动医疗创业公司的孵化器,每年发布移动医疗领域的创业投资报告,已经被认为是行业发展的风向标。最新的一期的2014年中报告预测今年相关领域的投资将再创历史记录。

在HIMSS举办的2012年美国移动医疗峰会上,时任美国NIH院长Francis Collins发表了题为“移动医疗的使命”的主题演讲,文中提到“移动设备提供了不可思议低成本和实时的方式,用于评估疾病、运动、影像、行为、社会交往、环境毒素、代谢产物和一系列生理变量,移动医疗技术可能在生物医学研究的创新中被高度使用”。Collins先生是一位忠实的移动医疗实践者。

中国国内移动医疗的发展:

国内的移动医疗概念基本是在2011年提出的。

2011年3月,好大夫发布其iphone版app。

2011年11月,春雨掌上医生上线。

2011年12月,丁香园健康互联频道开始发布专题文章。

2012年上半年杏树林等一批移动医疗初创企业产品开始上线。

2012年下半年针对单科领域的移动医疗产品开始出现。

2013年上半年移动医疗开始进入媒体的视野,出现一大批创业公司。

2013年下半年开始成为投资热点。

2014年不断有开始有跨领域的公司进入移动医疗领域[2]

现状

国内成果

1、目前在全球医疗行业采用的移动应用解决方案,可基本概括为:无线查房、移动护理、药品管理和分发、条形码病人标识带的应用、无线语音、网络呼叫、视频会议和视频监控。可以说,病人在医院经历过的所有流程,从住院登记、发放药品、输液、配液、配药中心、标本采集及处理、急救室、手术室,到出院结帐,都可以用移动技术予以优化。因为移动应用能够高度共享医院原有的信息系统,并使系统更具移动性和灵活性,从而达到简化工作流程,提高整体工作效率的目的[3]

生成缩略图出错:无法找到文件
医疗设备使用情况

2、2010年10月起,国家卫生部决定启动全国近百家医院和部分区域的电子病历试点工作。卫生部领导在公开场合表示,建立和完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是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3、国内上市公司九安医疗很早就意识到了移动互联网的价值,早在2010年就推出了全球第一台能够与iPhone连接的血压仪,迅速获得了业界的关注,此后九安干脆直接在硅谷成立了子公司,以iHealth品牌寻求在美国的发展机会,其产品也进入了苹果商店等美国主流渠道,获得了很好的市场反响。

4、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发布的《2013中国医药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移动医疗的市场规模达到了23.4亿,较上一年增长25.8%。预计到2017年底,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元,达到125.3亿元。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从2010年至2014年3月份,移动医疗行业共发生投资事件58起,涉及企业33家,披露金额超过1亿美元[1]

5、一种“救护车——平板电脑——医院”相联系的移动医疗手段2014年5月在上海嘉定区中心医院开始实施。在嘉定呼叫120,急救车上病人的心电图脉搏、血氧、呼吸、血压等监测数据和图形,都可以第一时间传输到医院急诊室,医院急诊室可据此做好相应的院内急救准备。这样,省却了院前急救医生与急诊室医生之间关于患者病情的交接时间,便于直接进行分流抢救,减低病人死亡率[4]

6、2014 年10月25日,首家网络医院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工作,经广东计生卫生部门批准,正式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上线。它采取的是以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为依托,由第三方提供网络平台,在社区医疗中心、农村卫生室、大型连锁药店等地建立网络就诊点的运行模式。这意味着常见病、慢性病患者以后在连锁药店、社区医院便可享受看大医院的便利[5]

7、由清华大学在校生创立的北京上下左右科技有限公司在杭州大创节上展示了一款手表光电血压仪,吸引了不少参观者的目光。这款光电血压仪名字叫“关爱宝”,它跟传统血压仪测量出来的数值会有一个恒定的偏离值,主要作用是看血压趋势,未来用于医学研究。

8、健康宝公司有一辆健康监测服务车每天奔波于各家养老院,老年人在车上可以方便地检测血压心率血糖血脂、血氧、心电、无创血红蛋白等指标,将采集到的数据传到云端经过数据处理后就能推送到个人手机,并基于此建立老年人个人档案,以便进行后续的跟踪服务。流动车内的设备不光集成了一套系统,关键在于打通了医疗服务的链路,这个平台可以连接各种各样的产业链,家政公司、理疗、康复中心、保险金融公司、IT系统集成商、医疗器械设备商、药商等,有助于医疗资源的充分利用及解决部分人看病难的问题。

9、2014年10月24日,浙江省卫计委在其官方网站上悄然发出了《浙江省医师多点执业实施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虽然还未确定实施,但多点执业政策能让医生有选择自己就业机会的权力,可以把自己的业余时间卖出一个高于市场的价格,可以盘活很多下游链条,有助于医生利用移动互联网为患者服务[6]

10、2014年APEC领导人会议周期间,“品味北京”展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展出。 北京东方泰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展出了旗下泰控电子品牌的移动医疗新产品。东方泰华是北京“祥云工程”重点项目、“北京健康云”的首批智能硬件厂商,自主研发适合普通百姓消费的医疗产品,推出了一系列心脏健康智能可穿戴设备,开发了对应的智能健康APP,建设了云端大数据服务平台和全天候适时人工服务平台,从而完善了从设备层到数据层再到服务层的全方位移动医疗健康服务体系[7]

11、小米投资九安医疗2500万美元开发智能硬件产品,涵盖血压血糖、血氧、心电、心率、体重、体脂、睡眠、运动等领域;苹果发布了健康应用平台Health Kit,它可以和一些第三方软硬件兼容,比如Nike的相应App,还可以让用户把数据与自己的医生分享,iPhone6和iPhone6Plus也集成了这一应用;谷歌也在今年的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自己的健康平台Google Fit。Google Fit将整合谷歌的一系列产品,包括手机和平板、谷歌眼镜、智能手表等运用到医疗领域[6]

12、中国医疗网站“好大夫”,在线推出了完全免费的iPhone客户端。截至目前,好大夫已经收入全国3100多家正规医院、26万余位大夫,通过手机,可以检索到包括所有常见疾病以及全国各地医院、大夫的相关信息,患者可浏览检索到当地医院介绍、科室介绍等相关信息,也能查询到大夫的简历、出诊时间等,甚至可以查看患者对该医生的打分评价。

13、继2014年7月春雨医生获得5000万美元的C轮融资后,10月初,春雨医生又与好药师达成战略合作,将直接向用户提供网上药品推荐和购药服务;9月初,丁香园获得腾讯7000万美元投资,这也是目前国内移动医疗企业获取的最大一笔融资;9月中旬,九安医疗iHealth品牌亦获小米2500万美元投资。

14、国内移动医疗APP已达2000多款,如“春雨掌上医生”、“用药助手”、“5U家庭医生”、“好大夫在线”等,范围涵盖寻医问诊、预约挂号、购买医药产品、查询专业信息等领域。移动医疗将是未来医疗形态,有了移动医疗,有了“云端医院”,看病将不再难,将更加随心所欲。

国外成果

1、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显示,中东是全球糖尿病发病率最高的地区之一,正因为如此,卡塔尔电信将重点提供给人们饮食和锻炼方面的建议及资讯,而受众主要是那些居住在农村或者偏远地区、不便上医院的人们。此外,沃达丰也通过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在北非市场为偏远地区及部落的居民提供远程问诊服务。

2、美国的GE公司2009年就研发了一种名叫“Vscan”的手机式超声仪,在中国市场的前期测试中反响相当好。

3、2010年,日本运营商NTT DoCoMo的“智能管道”平台,让用户和各种专业医疗和保健服务提供商共同拥有了一个符合标准的、安全可靠的生命参数采集和分发平台,从而架起了用户与医疗保健机构沟通的桥梁。

4、咨询公司Parks Associates的数据显示,仅美国市场,与无线配件、应用等相关的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在2011年有望达到13亿美元。

5、2013年,AT&T与专注心律失常监测服务的eCardio Diagnoistics公司合作,对其接近实时的心脏监测设备提供无线连接。使得心脏病患者得以在家中执行恢复计划。此外,AT&T还与Vitality公司合作,将其能够提供用药提醒和监督用药剂量服务的智能瓶盖产品“Glow Caps”连接到无线网络上,从而将病人的服药情况及时报告给其他的家庭成员或者医生,以尽可能减少病人漏服的情况而确保疗效。

6、目前仅苹果应用商店App Store就拥有超过120款的健康类应用,其中包括让用户监测热量摄入、监督生育计划等小工具,移动通信具有个性化、私密性的特点[8]

7、国外的三大著名公司:

  • Epocrates (NASDAQ: EPOC):全球第一家上市的移动健康公司。为医生提供即时的临床信息支持,覆盖全美一半的临床医生。目前市值3亿美金。公司最早由斯坦福两个学生创立,一个医学院,一个MBA。之前一直默默无闻,当苹果手机上市后,就突然掘起。 
  • I-Triage :患者的掌上自诊工具。由两个急诊科大夫创立的,他们发现很多不该看急诊的患者跑来看急诊,中间缺乏一个分诊环节,于是他们把这个诉求做成了app,帮助用户自助诊断去那个科室的问题,然后推荐附近医院。2011年底被美国前五大的保险集团Aetna收购。
  • ZocDoc :基于LBS概念,让病人找医生,让医生和保险付费。主要业务是移动的医生推荐、挂号服务平台,现签约医生过万,每年预约量数百万。公司创始人是位拥有医学博士学位的医生,之前在麦肯锡做了多年的咨询顾问[9]

意义

1、加强患者与医生的联系,实现挂号、就诊、化验、治疗的一体化,节省时间,减少医患矛盾。实现医院、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数据共享,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就医服务。

如:“挂号网”是一家从网上挂号入手的杭州创业公司,腾讯投资丁香园后的很短时间内就宣布逾1亿美元领投挂号网,成为移动医疗领域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融资。注资完成后,挂号网随即发布APP——微医,让医院、医生接入。医院一点接入后即可服务全国患者,医生一点接入后即可创建自己的品牌传播及患者服务平台,最后和微信、QQ打通,让全国的医院、医生能为亿万挂号网、微信、QQ用户用户提供便捷的就医服务,同时实现了医院、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信息共享。

2、提高医生和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度,真正解决医患双方的痛点。 促进医院、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数据共享,现在整个共享的趋势主体转移到了移动互联网上,很多环节非要用手机,比如院外候诊时查看排队情况、推送检验报告等。所有这些环节,包括诊后回访,都会基于移动互联网。

3、“TD-LTE”高清、移动、无线的技术优势,可以帮助救护车上的医护人员,通过移动高清视频获得清晰、快速的远程指导,不错过治疗的 “黄金半小时”。

4、社区医生带上移动医疗诊断设备,可以随时请大医院、大医生进行远程会诊。社区医疗信息平台,可以用短信、彩信、WAP、呼叫中心等方式向公众提供掌上医讯、预约挂号等服务。

5、远程医疗更让长期卧病在家的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得到大医院、大医生的治疗。

6、电子病历进一步普及,很容易地使医患两方面的数据在各个医院之间进行无缝衔接,病人此前在专科医院、社区医院等各个医疗机构所做的检查数据,都可以被当前的医生查阅、参看,使诊疗过程更全面。电子病历还搭建了一个多科室、多部门信息化管理的平台,来改变我们以往可能存在的一些见病不见人,或者见系统不见整体的现象。而且,电子病历让医疗行为更有章可循,把对结果的管理逐步转变为对过程的管理,从而保证医疗质量。

7、使医疗服务“随手可得” 移动医疗,改变了过去人们只能前往医院“看病”的传统生活方式。无论在家里还是在路上,人们都能够随时听取医生的建议,或者是获得各种与健康相关的资讯。因为移动通信技术的加入,不仅将节省之前大量用于挂号、排队等候乃至搭乘交通工具前往的时间和成本,而且会更高效地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变治病为防病。

8、建立医生的客户关系管理,有利于帮助医生把自己的病人管理得更好,为病人或为医生增加价值。

9、加强病人的慢性病的管理。中国的慢性病人超过三亿,这个人群就已经大到可以相当于一个顶级的互联网产品的量级了。通过移动医疗,建立慢性病管理档案,慢性病患者可以随时查阅到自己某一时期的身体情况,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医疗服务,及时有效的监测病情发展,还可以随时咨询主治医生,了解适当的治疗方案[9]。 

10、提供医疗相关知识。人们通过移动医疗产品,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相关的医学常识,有利于医学知识的普及,相应的减缓医患关系,也节省了不必要的医疗时间,减轻了医务工作者的压力。更方便快捷的服务人群。

11、实现了病人的实时的监测。如通过移动技术,实时监测的心率血压,甚至是电解质等,提供了临床上有意义的数据,能够帮用户预测未来的疾病,有助于医师的疾病诊治工作。

12、移动应用可以减少医疗差错。在对病人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护理人员交接环节的失误,以及在发药、药品有效期管理、标本采集等执行环节的失误。据美国权威机构的调查显示,每年有超过1500万例的药品误用事故在美国医院内发生。为了避免这些失误,就需要医护人员及时地得到和确认患者的医疗信息,确保在正确的时间,对正确的病人,进行正确的治疗。  

前景

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生成缩略图出错:无法找到文件
医疗移动化潜在使用价值

移动医疗当今正成为整个移动通信产业的热点,Mobile Health (移动医疗)在2011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吸引了诸多与会者的眼球,甚至包括了知名的比尔及梅林达·盖茨基金会,包括NTT DoCoMo、 AT&T以及沃达丰等全球主流移动运营商,也纷纷进军这一领域。2014年被称为移动医疗信息化元年,可穿戴设备、远程会诊、医疗大数据平台等新载体纷纷建立,以移动医疗为基础的云端医院、未来医院、空中医院、小微医院等新概念层出不穷。资本市场热捧移动医疗,大量V/VC瞄准这一领域,而资本的关注更是助推这一产业井喷。

在第四届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与并购大会上,清科董事长倪正东表示,移动互联网和医疗健康是最受投资者关注的两大行业,而作为交集,移动医疗将在未来3-5年内迎来巨大的发展机会。

有一定的技术基础

低成本的手机及全球性移动通信网络的普及,明显为这种医疗概念提供了可行的技术基础。在过去几十年时间里,移动通信技术始终坚持小型化、速度更快及成本更低的发展方向。这些特点在软硬件的应用、网络访问、标准及服务等诸多方面都有所体现,而且未来也将继续沿着这个方向发展。大量的服务都可以通过更加统一、快速且便宜的宽带接入实现,网络也具有很强的能力,覆盖范围更宽。这些都对推进mHealth应用的持续发展并超越简单的单向数据服务模式提供了条件。移动电话的普及,为使用移动技术支持医疗服务提供了关键的基础。

巨大的市场需求

首先,亚健康人群大幅增加。

中国报告网调查发现,35 岁至 65 岁的人群正在成为慢性病大军,其中超重和肥胖血脂异常和脂肪肝高血压呈明显上升趋势,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疾病发生之前通常有“生理异常”,通过移动医疗设备对亚健康指标的测量,可以提早发现慢性病,有利于治疗。

其次是老龄化加剧,空巢老人比例增加。

中国报告网研究指出,预计 2020-2050 年中国进入加速老龄化阶段。上世纪 60、70 年代是生育高峰,这个阶段每年增加 620 万人,到 2050 年,老龄人口总量将超过 4 亿,老龄化水平达到 30%。中国不断加剧的老龄化趋势是医疗保健增长的基础。空巢化趋势与独居老人增多,能够实现远程实时监控的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需求量会不断增加。尤为需要指出的是,人力成本的上升会是导致能够实现远程实时监控的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需求量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是慢性病年轻化,患病时间长,服务需求大。

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中国移动医疗行业分析师指出,五年内全球移动医疗服务应用将为移动运营商带来 115 亿美元收入,而医疗设备厂商、内容与应用提供商及医疗保健服务提供商将分别获得 66 亿美元、26 亿美元和 24 亿美元收入。体育与健康移动应用的市场规模,将从 2010 年的 1.2 亿美元增长至 2016 年的 4 亿美元。到 2016 年,无线网络医疗服务的市场规模将达到 13.4亿美元,届时将有 3000 万台移动设备与无线网络中的“医疗局域网”相连接,可佩带在人们身上的无线医疗感测器将达到 1 亿台。而且,移动医疗涉及的周边产业范围很广,设备和产品种类繁多。这个市场的真正启动,其影响将不仅仅限于医疗服务行业本身,还将直接触动包括网络供应商、系统集成商、无线设备供应商、电信运营商在内的利益链条,从而影响通信产业的现有布局,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移动医疗将是未来医疗形态

从便携式血糖监测仪到基于移动网络的远程会诊,再到为各类慢性疾病患者远程制定并执行日常治疗计划的医疗专业人员分布网络等,如今移动医疗无处不在。

目前腾讯正打造微医平台,计划与微信、QQ打通,让医院医生接入即可为挂号网、微信、QQ用户提供便捷的就医服务,6月,微信上首家“全流程就诊平台”上线,使对老龄人口的治疗更加便捷,也可通过智能可穿戴设备监控患者的治疗效果;继今年4月入主中信21世纪药品交易网,挟美国上市之威的马云放言“支付宝将用5-10年时间打造‘未来医院’”,建立基于云计算、大数据、以患者为中心的移动智能就医平台,能实现让专家异地进行高清视频网络问诊、指导手术;而华为重金打造的智真移动远程会诊系统,采用真人大小的还原远端图像技术,借用高度清晰的手术过程的实时编解码,甚至可达到使远在千里的专家与现场主刀医生看到相同画面的效果。

挑战

未来移动医疗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还有很多,移动医疗需经过很长时间的布局期和很高的成本投入才能有规模成效。比如移动护理系统,一些综合性医院因为难以承担上千万元的启动费用以及昂贵的后期维护成本,只在部分科室应用护理移动服务,且不能保证护士人手一台移动终端,导致系统应用很难得到充分发挥。

技术障碍亦是一个问题

目前移动设备面临无线网络信号不均匀、条码识别率不高、待机时间短等问题,严重影响使用体验和工作效率。同时,国内多数移动医疗没有什么核心技术和拳头产品,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规范化、标准化也是目前一大挑战

比如要实现移动护理,首先需要规范的医嘱术语和护理知识库,但目前缺乏国家层面的标准。另外,中国移动医疗行业想在全球范围内取得长期发展,就必须与国际接轨,尤其需要符合国际医疗标准。但目前国内许多医疗实践都未被纳入国际医疗标准的范畴,缺乏国际制度性规范。

目前,一些移动医疗产品仍存在定位不清、移动互联网属性不明等问题。很多医疗机构开发的APP,只是单纯地把PC端系统搬到移动终端设备上,并没有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终端的优势。比如,目前大部分移动医疗产品将核心业务定位在预约挂号部分,然而患者到医院后的诊中部分仍是服务空白,需要移动互联网的系统继续支持。此外,用户活跃度不高、使用频次较低,存在移动医疗浪费[10]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