疰夏

来自医学百科

疰夏,病名。又名注夏

①指夏令季节发病的一种病证。见《丹溪心法》卷一。其证每逢春夏之交,忽然眩晕头痛,身倦,脚软,体热食少,频欲呵欠心烦自汗。治宜益气阴,消暑热,方用补中益气汤柴胡升麻,加麦冬五味黄柏生脉散等(见《时病论》)。

②劳病之一。《杂病源流犀烛.暑病源流》:“劳之为病,其脉浮。又手足烦热,寒精自出,脚酸削不能行,小腹虚满,春夏剧,秋冬瘥,谓之疰夏病。”治用黄芪建中汤

夏痿之别称。《医碥》卷三:“痿发于夏者,俗名注夏。”《杂病源流犀烛.暑病源流》:“疰夏,脾胃薄弱病也。然虽由脾胃薄弱,亦必因胃有湿热留饮所致。昔人谓痿发于夏,即名疰夏。”证见倦怠,四肢不举,羸瘦,不能食。参见暑病条。

疰夏

因素体虚弱、复感受暑热之气而引起的以乏力倦怠、眩晕心烦多汗纳呆,或有低热等为临床特征的外感热病。夏季的常见病。又名注夏。常见证型有:①气阴两亏型疰夏。证见神疲倦怠,乏力嗜睡,眩晕多汗,心烦口渴,纳呆体瘦。舌胖有齿痕、苔薄、脉细弱。治宜清暑益气养阴,方用清暑益气汤五味子白芍等。②暑湿困脾型疰夏。证见神疲倦怠,乏力嗜睡、脘闷纳少,口淡恶心便溏,苔腻,脉濡。治宜清暑化湿,方用藿朴夏苓汤六一散。一般夏季过后,病情可自行改善,部分病人可呈现出逢暑必发的周期性特点。疰夏亦为中暑的先兆,若进一步发展可致中暑.

“疰夏”是一种季节性病症,主要源于天气的暑热和体质的虚弱。古人预防疰夏一般也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立夏”开始,这一时段的习俗很多,比如上海人就有立夏之日吃茶叶蛋的风俗;第二阶段则从夏天开始,有关“夏至防疰夏”,各地都有一些“吃”的风俗,近人胡朴安在《仪征岁时记》中记载道:“夏至节,人家研豌豆粉,拦蔗霜为糕,馈送亲戚,杂以桃杏花红各果品,谓食之不疰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