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

来自医学百科

猴痘是发生于非洲中西部雨林中的猴类,也可感染其他动物,偶可使人类受染,临床表现类似天花样,但病情较轻。这种疾病由猴痘病毒造成。它属于一个包括天花病毒、在天花疫苗中采用的病毒和牛痘病毒的病毒组。需与与天花、水痘相鉴别。这种病毒可以通过直接密切接触由动物传染给人体,也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传染途径主要包括血液和体液。但是,猴痘的传染性远逊于天花病毒。  

症状

皮疹多少不等,均同时发生,经过斑疹丘疹疱疹脓疱结痂后留有瘢痕,此外,猴痘可造成局部淋巴结肿大。潜伏期为7~14 天,前驱期为2~5 天,表现为发热全身不适、疲乏、头痛肌痛背痛,有时有咽喉疼痛等。发热1~3 天后出现皮疹,开始为斑丘疹,以卵圆形至环状的红色肿块为特征;很快发展为疱疹,形成小脓疱,伴局部淋巴结肿大;部分皮损有出血倾向;最后结痂、脱落。皮疹通常从面部开始出现,然后向肢体部位扩散,口腔生殖器等处亦可出现皮疹;但也可从身体其他部位首先开始出疹。皮疹历时2~4 周。  

传播途径

1970 年,在非洲中西部第一次报道了人类感染猴痘的病例。后来发现,猴痘在当地是一种散在发生的地方病,其实并非罕见;传染源与接触受染的动物有关,但人间传播极少。美国中西部的几个州暴发猴痘流行,发现猴痘疑似或确诊患者近百名。此次疾病暴发的起源被认为是从非洲运到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冈比亚大鼠,宠物商将冈比亚大鼠和草原土拨鼠放在一起饲养时,将猴痘传染给了草原土拨鼠;然后通过宠物销售链在人群中传播开来。

1.传播途径:人类感染猴痘,主要通过被已感染的动物咬伤,或直接接触被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猴痘病损而受染;通常由动物传给人,偶也可以发生人到人的猴痘传播。一般认为,是在直接的、长时间面对面的接触中,通过含毒的大量呼吸飞沫而传播。另外,猴痘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体液或病毒污染的物品,如衣服和被褥传播。不过,猴痘的传染性远远小于天花,故人间传播并不常见。

2.易感人群:未接种牛痘的人群对猴痘普遍易感。宠物商店、宠物爱好者、动物饲养设施的工作人员等直接接触者可能成为高危人群。  

诊断检查

诊断:在人类中,猴痘是一种散发性偶见疾病,其体征和症状类似天花,病情通常较轻。而大多数医务人员对猴痘及天花均感陌生。猴痘感染者有动物接触史,最初表现类似“流感”的症状,随后皮肤出现疱疹、经历脓疱、结痂后留有瘢痕。

实验室检查:通过PCR 技术,可从猴痘患者皮损标本中检测出猴痘基因组片段,为临床快速提供实验室诊断的依据;也可通过电镜或培养,从皮损标本中分离出猴天花病毒。此外,荧光抗体法和放射免疫法可从感染者血清中检出猴天花病毒抗体,但一般仅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其他辅助检查:也可通过培养,从皮损标本中分离出猴天花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