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筋草

来自医学百科
牛筋草
Niú Jīn Cǎo
牛筋草
别名 蟋蟀草、路边草、鸭脚草、蹲倒驴、牛顿草、千人踏、千金草、千千踏、忝仔草、千人拔、穆子草、粟仔越、野鸡爪、粟牛茄草、扁草、水枯草、油葫芦草、千斤草、稷子草、椮子草、栗牛茄草、水牯草、尺盆草、鹅掌草、野鸭脚菜、老驴草、百夜草
功效作用 清热利湿。治伤暑发热,小儿急惊,黄疸痢疾淋病小便不利;并能防治乙脑
英文名 Goosegrass Herb
始载于 本草纲目拾遗
毒性 无毒
归经 肝经
药性
药味
Bkefg.jpg

牛筋草 Niu jin cao

科中文名:禾本科

科拉丁名:Gramineae

属中文名:穇属

属拉丁名:Eleusine

英文名:goosegrass

国内分布:产我国南北各省区;多生于荒芜之地及道路旁。

国外分布:分布于全世界温带和热带地区。模式标本采自印度。

命名来源:(植物华名录)[Sem. P1. 1: 8. 1788]

中国植物志:10(1):064

最低海拔:800

最高海拔:1000

生 境:路边,广布全国各地。是棉花、豆类、薯类、蔬菜、果园等重要杂草

形态特征 茎秆丛生,斜生或偃卧,有的近直立,株高15—90cm。叶片条形;叶鞘扁,鞘口具毛,叶舌短。穗状花序2-7枚,呈指状排列在秆端;穗轴稍宽,小穗成双行密生在穗轴的一侧,有小花3-6个;颖和稃无芒,第一颖片较第二颖片短,第一外稃有3脉,具脊,脊上粗糙,有小纤毛。颖果卵形,棕色至黑色,具明显的波状皱纹。靠种子繁殖。

生态特点 上海一带于4月中下旬出苗,5月上、中旬进入发生高峰,6-8月发生少,部分种子1年内可生2代。秋季成熟的种子在土壤中休眠3个多月,在o一1cm土中发芽率高,深3cm以上不发芽。发芽需在20一40℃变温条件下有光照。恒温条件下发芽率低,无光发芽不良。

【别名】油葫芦草、蟋蟀草(《嘉兴府志》)、路边草、鸭脚草、蹲倒驴、牛顿草、千人踏、千筋草、千千踏、桼仔草、千人拔、糁子参、粟仔越、野鸭爪、粟牛茄草、扁草、水枯草、千斤草、子草。

【来源】为禾本科蟋蟀草属植物牛筋草Eleusine indica (L.) Gaertn.的全草。夏秋采,洗净晒干备用。

性味归经】甘、淡,平。入肝、胃二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散瘀止血。用于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风湿性关节炎黄疸型肝炎,小儿消化不良,肠炎痢疾尿道炎;外用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狗咬伤

【用法用量】 1~2两;外用适量,鲜全草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