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根

来自医学百科
水仙根
Shuǐ Xiān Gēn
别名 水仙球根、水仙头
功效作用 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主痈疽肿毒;乳痈瘰疬痄腮;钱骨梗喉
英文名 Bulb of Chinese Narcissus
始载于 本草纲目
毒性 有毒(一说无毒)
归经 心经肺经
药性
药味

水仙根

(《纲目》)

【来源】为石蒜科植物水仙的鳞茎。

【采集】春、秋采挖较佳。将根头挖起后,截去苗茎、须根,洗净泥沙,用开水潦后,晒干;或纵切成片,晒干。

【药材】鳞茎呈圆形,或微呈锥形,直径约4~5厘米。外面包裹一层棕褐色的膜质外皮,扯开后,内心为多数相互包裹的黄白色瓣片(鳞叶)。质地轻,无甚气味。以个大、内心充实者为佳。

化学成分】含伪石蒜碱、石蒜碱、多花水仙碱、漳州水仙碱等多种生物碱。水仙生物碱有一定的抗癌和抗病毒活性。 同属植物白水仙鳞茎中含白水仙胺、石蒜碱、多花水仙碱、雪花莲胺碱、石蒜胺碱及伪石蒜碱。

【抗肿瘤作用】水仙总生物碱20~30毫克/公斤腹腔注射对大鼠Jensen肉瘤;小鼠Crocker肉瘤及艾氏腹水均有明显疗效。

【炮制】《本草会编》:"五月初收根,以童尿浸一宿,晒干,悬火暖处。"

性味】①《纲目》:"苦微辛,滑寒,无毒。"

②《本草再新》:"味甘苦,性寒,有毒。"

【归经】《本草再新》:"人心、肺二经。"

【功用主治】治痈肿疮毒,虫咬,鱼骨哽。

①《纲目》:"治痈肿及鱼骨哽。"

②《本草再新》:"治痈疽疮毒,排脓消肿解热,去风,疗百虫咬伤。"

③《岭南采药录》:"取头部捣烂,敷治乳痈;又治一切毒痈疽,捣烂敷之,能散毒。"

④《四川中药志》:"治耳前后肿,颊肿。"

【用法与用量】外用:捣敷或捣汁涂。

【宜忌】本品有毒,不宜内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