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合作用

来自医学百科

氧合作用是植物把水和氧气合成(CH2O)n 的形式即合成淀粉,葡萄糖之类的。 有氧呼吸是把有机物(如葡萄糖)分解的,在细胞的线粒体细胞质基质中进。动物植物都可以有这个有氧呼吸(例如慢跑,和正常不剧烈的运动) 。  

氧合作用-氧合作用的过程:

1.光反应阶段 光合作用第一个阶段中的化学反应,必须有光能才能进行,这个阶段叫做光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是在叶绿体内的类囊体上进行的。暗反应阶段 光合作用第二个阶段中的化学反应,没有光能也可以进行,这个阶段叫做暗反应阶段。暗反应阶段中的化学反应是在叶绿体内的基质中进行的。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是一个整体,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二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吸入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我们每天吃的食物,也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那么,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呢?

光合作用的发现 直到18世纪中期,人们一直以为植物体内的全部营养物质,都是从土壤中获得的,并不认为植物体能够从空气中得到什么。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发现,将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一个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不容易熄灭;将小鼠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内,小鼠也不容易窒息而死。因此,他指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但是,他并不知道植物更新了空气中的哪种成分,也没有发现光在这个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后来,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实验,才逐渐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下面介绍其中几个著名的实验。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绿色叶片放在暗处几小时,目的是让叶片中的营养物质消耗掉。然后把这个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深蓝色。这一实验成功地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氧合作用-改善早产儿的脑氧合作用

瑞士的新生儿学医生报告,保持新生儿位于胎盘下方,延迟钳夹脐带直至90秒,可改善生后前24小时脑组织氧合。Oskar Baenziger博士及其同事指出,这种称为“胎盘胎儿输血“的技术被显示可降低早产儿输血需求和改善血液动力学稳定性。他们还在3月的《儿科学》(Pediatrics 2007;119:455-459.)杂志上写道,增加的血容量对脑血流和氧气供应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新生儿脑损伤是早产儿最重要的后遗症。他们的试验包括苏黎世大学医院在妊娠24至32周生产的39名婴儿。15名婴儿被随机指定为试验组,24名为对照组。作者解释说,试验组婴儿在母体使用缩宫素后立刻生产,剖宫产分娩婴儿被置于低于胎盘15 cm处,阴道分娩婴儿位置尽可能的低,脐带钳夹延迟60至90秒。在对照组,脐带在20秒内被钳夹。在4、24和72小时,临床数据显示红细胞压积在试验组较高(55% versus 49%)。在4小时,试验组婴儿显示较高的动脉血压,以及较高的氧合血红蛋白值倾向。在这些新生儿中,局部组织氧饱和度在4小时和24小时较高。脑氧合通过使用近红外光谱仪测量去氧血红蛋白、氧合血红蛋白、总血红蛋白和局部组织氧饱和度来评估。研究者估计,进行了胎盘胎儿输血组,在所有3个时间点都有较高的脑组织氧合。Baenziger博士及其同事总结说,试验组较高的脑氧合储备可能降低脑的低氧缺血事件风险。  

氧合作用-氧合作用的影响

择住院治疗的COPD急性发作期病人21例,监测记录病人初始半卧位、俯卧位、复转半卧位吸氧不同时点的血压、心率、呼吸以及SpO2的观察值。

结果:不同时段、不同卧位吸氧对病人生命体征影响不大;SpO2的改变存在统计学意义,俯卧位复转为半卧位时SpO2维持在初始半卧位时略高的水平。

认为:俯卧位时气体交换改善,SpO2升高,回复仰卧位时气体交换减弱,SpO2降低。

监测与护理俯卧位吸氧病人要注意以下几点:观察病人血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翻身、支垫的方法要正确,避免胸腹部及骨关节处受压,将病人头部垫高15°~30°;保持呼吸道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