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黎勒

来自医学百科
毗黎勒
Pí Lí Lè
别名  
功效作用 解毒利咽止咳止痢养血止血。主咽喉肿痛咳嗽泻痢痔疮出血崩漏;病后体虚
英文名  
始载于 新修本草
毒性  
归经  
药性
药味

所属卷:Terminalia L., nom. conserv.

所属科:Combretaceae nom. conserv.

中文名:毗黎勒  

文献来源

Terminalia bellirica (Gaertn. )Roxb. (1798, 1805); Kurz(1877); C. B. Clarke in Hook. f. (1878); Gagn. in Lecte. (1920); Ridl. (1922); Craib (1931), 以上一般作 "belerica" ; Exell (1954); O. Lecompte in Aubrev. (1969)* .

Myrobalanus bellirica Gaertn. (1790).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18-35米,胸径可达1米;枝灰色,具纵纹及明显螺旋状上升叶痕,小枝幼时及叶柄基部常具锈色绒毛。叶螺旋状集生枝顶,阔卵形或倒卵形,纸质,长18-26厘米,宽6-12厘米,全缘,或微波状,先端钝或短尖,基部渐狭或钝圆,两面无毛,较疏生白色细瘤点,具光泽;侧脉5-8对,背面网脉细密,瘤点较少;叶柄长3-9厘米,无毛,常于中上部有2腺体。穗状花序腋生,常集成伞房状,长5-12厘米,密被红褐色的丝状毛,上部为雄花,基部为两性花;花5数,淡黄色,不连雄蕊的突出部分长4.5毫米,无柄;萼管杯状,长3.5毫米,5裂,裂片三角形,长约3毫米,被绒毛;花瓣缺;雄蕊10,生于被毛的花盘外;花盘10裂,被红褐髯毛,仅出现在两性花上;子房下位,1室;花柱棒状,长约5毫米,下部粗壮,被疏生长绒毛,上部纤细,微弯。假核果卵形,密被锈色绒毛,长2-3厘米,径1.8—2.5厘米,具明显5棱;种子1粒。花期3-4月,果期5-7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云南西双版纳至金平,海拔的540—1350米的山坡阳处及疏林中。为沟谷及低丘季节性雨林的上层树种之一。分布于印度(除去西部外),锡金,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南部,马来半岛至印度尼西亚,东达摩鹿加。我国新记录。  

用途及功能

木材供材用及薪炭用,浸水后更坚韧。果皮富含单宁,商用亦称“Myrobalan”,用于鞣革、制黑色染料、改进兰靛及制造墨水,亦供药用。唐本草著录为苦寒,主治风虚热气。未成熟的果实用以通便,成熟果为收敛剂,在印度用于水肿、赤白痢。去核的果在印度亦供药用。核仁可食,但多食有麻醉作用。此树亦产大量树脂。

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食种仁过量可引起中毒,中毒症状恶心呕吐,而后麻醉,据说可毒鱼。

【药名】毗黎勒

【汉语拼音】pi li le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erminalia bellirica (Gaertn.)Roxb. [Myrobalanus bellirica Gaertn.]

【功效】解毒利咽止咳止痢养血止血

【科属分类】使君子

【拉丁文名】Fructus Terminaliae Belliricae

【主治】咽喉肿痛咳嗽;泻痢;痔疮出血崩漏;病后体虚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40-1350m的山坡阳处及疏林中。

【采收和储藏】果实成熟后采收,晒干。

【资源分布】分布于云南。

【动植物形态】落叶乔木,高18-35m,胸围可达1m。枝灰色,具纵纹及明显的螺旋状上升的叶痕,小枝、幼叶及叶柄基部常具锈色绒毛。叶螺旋状聚生枝顶;叶柄长3-9cm,无毛,常于中上部有2腺体;叶片阔卵形或倒卵形,纸质,长18-26cm,宽6-12cm,全缘,边缘微波状,先端钝或短尖,基部渐狭或钝圆,两面无毛,较疏生白色细瘤点,具光泽,侧脉5-8对,背面网脉细密,瘤点较少。穗状花序腋生,在茎上部常聚成伞房状,长5-12cm,密被红褐色的丝状毛,上部为雄花,基部为两性花;花5数,淡黄色,不连雄蕊的突出部分长4.5mm,无柄;萼管杯状,长3.5mm,5裂,裂片三角形,长约3mm,被绒毛;花瓣缺;雄蕊10,着生被毛的花盘外;花盘仅出现在两性花上,10裂,被红褐色髯毛;子房上位,1室,花柱棒状,长5mm,下部粗壮,被疏生的长绒毛,上部纤细,微弯。假核果卵形,密被锈色绒毛,长2-3cm,径1.8-2.5cm,具明显的5棱,种子1颗。花期3-4月,果期5-7月。

【功效分类】解毒利咽药;止咳止痢药;养血止血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研末。外用:适量,烧灰为末撒,或调涂。

【出处】《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