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已烷

来自医学百科

英文名 n-Hexane

分子式 CH9(CH2)4CH3

分子量 86.17

Bkkzy.jpg

  

来源

从铂重整装置的抽余油内(含己烷11一13%)

精馏分离,除去轻重组分后,得含正己烷纯度为60—80%馏分。再经过0501型催化剂加氢,除去苯等不饱和烃,得合格正己烷。  

性状

无色透明液体,易挥发。比重0.65937(20/4℃),沸点68.742℃,熔点-95℃,折射率1.37486(20℃);闪点-9°F。溶于醇、酮和醚,不溶于水。  

用途

主要作溶剂,如植物油萃取时的溶剂、烯烃聚合时的溶剂(如聚丙烯的溶剂)和颜料的稀释剂等。

储运条件

属一级易燃液体,危规编号61006,储运中要防火,防曝晒。消防可采用砂土、泡沫、二氧化碳灭火器扑救。  

毒性

正已烷虽可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进入机体,但职业中毒仅见于经呼吸道吸收者。大鼠暴露于浓度1800、3600、10800 和3600Omg/m3,6h后血中正已烷半减期为1~2h;人接触360 mg/m3,安静下4h血半减期为1.5h;生理负荷3h后,半减期为2h。人按触正已烷313.2~439.2 mg/m3及其他溶剂,测定呼出气,平均吸收27.8%± 5.3%,呼吸道存留5.6%±5.7%。

正已烷在体内分布与器官的脂肪含量有关,主要分布于脂肪含量高的器官,如脑、肾、肝、脾、睾丸等。

正已烷的生物转化主要在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及细胞色素C直接参与其氧化代谢。代谢产物有2-已醇、3-已醇、2-已酮 (甲基正丁基甲酮)、2,5-已二酮等。

正已烷属低毒类,但其毒性较新已烷大,且具有高挥发性、高脂溶性,并有蓄积作用。毒作用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轻度抑制作用,对皮肤粘膜的刺激作用。长期接触可致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

l.急性毒性:

正已烷小鼠吸入LC为120~15Og/m3(2h),麻醉浓度为100g/m3 (lh)。大鼠经口LD50为24~29ml/kg。兔涂皮2~5ml/kg(4h),引起共济失调与躁动。人吸入单纯正已烷180Omg/m3,3~5min无刺激;2880mg/m3,l5min眼及上呼吸道有刺激;5040~720Omg/m3,lOmin,有恶心头痛、眼及咽刺激;1800Omg/m3,lOmin, 出现眩晕、轻度麻醉。经口中毒可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刺激症状急性支气管炎,摄入50g可致死。溅入眼内可引起结膜刺激症状。

2.慢性毒性:

正已烷慢性毒作用主要为多发性神经病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甚至肌肉萎缩。严重者可引起肝肾损害。大鼠每日入2.76g/m3,143天,仅有夜间活动减少,但体重、血象、血清蛋白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处死后组织学检查见网状内皮系统有轻度反应,末梢神经髓鞘退行性变、轴突轻度变性,腓肠肌肌纤维轻度萎缩。18000mg/m3,每周16h,共4周,周围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明显下降,肌力降低。小鼠吸入360mg/m3,每周6天,经1年,未引起神经病;9OOmg/m3,引起轻度神经病; 180Omg/m3,出现步态不稳、肌萎缩。长期职业性低浓度接触正已烷的工人,可发生周围神经病,特点是隐匿性和进展缓慢。轻症者多为远端感觉型周围神经病;较重者出现运动型周围神经病;严重者可发生下肢瘫痪及肌肉萎缩,并可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正已烷可刺激皮肤,引起潮红、水肿水疱、皮肤粗糙。正已烷无致癌活性。也未见致畸报告。  

中毒后检查

实验室检查

1.尿正已烷与2,5-已二酮 两者皆与环境中正已烷浓度正相关,尤其后者为较好的监测指标。有人报告约2.2mg/L 2,5-已二酮与暴露在144mg/m3正已烷环境相对应。

2.大脑脊液与生化检查偶见蛋白增高神经纤维变性可能已上升至脊神经根

3.肌电图检查 轻者肌肉最大收缩时呈混合相,肌肉小力收缩时,20个运动单位平均时限延长20%以上,多相电位增多(>20%)或出现自发电位。重者出现正锐波、纤颤电位及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

4.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轻者可正常或属正常下限。重者神经传导速度进行性减慢,并与肌无力程度成正比。

5.神经活检 轻者光镜及电镜检查正常,或偶见神经肌肉接头或肌肉神经细支异常;中、重者结旁轴突极度肿胀,伴髓鞘回缩。电镜见轴突肿胀,包括lOnm神经微丝积聚,也有脱髓鞘、髓鞘再生与正常再生。  

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长期密切接触正已烷的职业史,以及以多发性周围神经损害为主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神经-肌电图改变、尿正已烷、2,5-已二酮测定结果,结合现场卫生学调查和空气中正已烷浓度测定资料,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后,可诊断正已烷中毒。  

治疗

对症处理。有多发性周围神经病的患者应尽早脱离接触,及时治疗。为保证职业安全、预防正已烷引起多发性周围神经病,有人认为生产环境正已烷的安全浓度应低于180mg/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