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肝硬化

来自医学百科

肝硬化(hepatic sclerosis)是慢性弥漫性进行性肝脏疾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可由一种或多种原因引起肝脏损害,肝脏呈进行性、弥漫性、纤维性病变。临床症状轻重相差悬殊,表现不同程度的肝功能障碍及门脉高压现象。病理变化主要为肝脏的纤维化及假小叶的形成。

小儿肝硬化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

其病因很多,可由肝脏本身疾病所致,也可以是全身系统性疾病的一部分表现。感染是导致小儿肝硬化的主要病因,先天性胆道梗阻及先天性代谢缺陷遗传病也为小儿肝硬化较常见的病因。

二、发病机制:

1、感染:

(1)病毒种类:

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庚型肝炎巨细胞病毒性肝炎)、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病毒;先天性梅毒;寄生虫病(日本血吸虫、肝吸虫、弓形体病)等。

(2)致病机制:

因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感染肝脏后,渐进展为肝硬化,儿童中常见为乙型或丙型病毒性肝炎;

急性重症肝炎坏死后性肝硬化;

新生儿免疫功能不完善,感染肝炎后呈亚临床过程,易发展成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宫内感染,先天梅毒均易侵犯肝脏,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

寄生虫病中晚期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弓形虫病疟疾;细菌中毒性肝炎较少发展为肝硬化,但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或1岁以下婴儿伴有营养不良或病毒性肝炎时易导致肝硬化。

2、遗传性或先天性代谢缺陷:

主要由于某些酶的缺陷使酯、氨基酸、脂肪或金属微量元素铜、铁等贮积肝脏,致肝硬化。

常见有肝豆状核变性、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酪氨酸血症半乳糖血症糖原累积病Ⅳ型、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Zellweger综合征(脑肝肾综合征)是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为过氧化物酶体(peroxisome)发育缺陷或过氧化物酶体中某一种酶功能缺失所致,以肝硬化、肾囊肿肌无力惊厥、特殊面容及青光眼白内障等先天眼疾为主要表现,伴有铁代谢异常。

3、免疫异常:

自家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小儿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

4、肝及胆管囊性疾病:

先天性肝纤维化(congenital hepatic fibrosis,CHF),先天性肝内胆管扩张症Caroli病),先天性胆总管囊肿(congenital choledochal cyst)。

为一组先天性肝纤维化和胆管囊性病变疾病。先天性肝纤维化(CHF)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病因不详,约40%为同胞儿。Caroli病遗传方式同CHF,确诊靠B超CT,必要时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详见胆道疾病。

5、淤血性肝硬化:

Budd-Chiari综合征,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由于肝静脉血管畸形血栓形成,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缩窄性心包炎造成长期肝淤血而导致肝硬化。

6、其他原因:

未能确定病因者并不少见。多于1~3岁发病,肝肿大为最初表现,其他尚有发热厌食黄疸,多数迅速进展为肝硬化、肝功能衰竭。此病发生原因不清。

小儿肝硬化的症状

一、临床表现

1、代偿期:

可仅有食欲不佳、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消化道症状。主要体征为肝大,脾脏亦可增大。

2、失代偿期:

临床表现逐渐明显,患儿渐见消瘦乏力,出现门脉高压腹水脾功能亢进、有出血倾向

亦可见肝掌蜘蛛痣,但婴幼儿时期较少。患儿面色晦暗,常伴有贫血

3、后期:

侧支循环形成,有食管下端及胃底静脉曲张,为门脉高压的结果。

4、分类:

(1)门脉性肝硬化

起病过程较缓慢,可潜伏数年。

(2)坏死后性肝硬化

发展较迅速,不易代偿,常在短期内由继发感染导致肝衰竭而死亡。

多数病儿常以肝衰竭为最早表现,出现黄疸、消化道症状,易误诊为急性肝炎

(3)胆汁性肝硬化

原发性

多数有发热、乏力、食欲减退上腹不适。由于毛细胆管炎,早期表现梗阻性黄疸皮肤瘙痒、尿色深黄、腹泻、大便变白色或色浅,肝显著增大。

黄疸持续长期者可能出现出血倾向及皮肤黄疸。

实验室检查主要为阻塞性黄疸的表现。

继发性

在小儿时期,主要为肝外胆道梗阻继发肝硬化,其临床表现为阻塞性黄疸,与原发性病例很相似,而预后及治疗则完全不同,因此必须加以鉴别,并避免错误的手术。

二、、相关检查:

可行胃镜超声波检查、肝活组织检查肝脏穿刺活体组织检查等。

三、诊断:

应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加上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可的相互诊断。

小儿肝硬化的诊断

小儿肝硬化的检查化验

可行以下检查以明确诊断:

一、血常规

全血细胞计数减少。肝硬化代偿血清胆红素ALT凝血酶原时间均可正常,血清白蛋白水平轻度下降是肝功障碍的早期指征;

血清碱性磷酸酶胆固醇磷脂增高,ALT中等或轻度增高;而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白/球蛋白比例倒置为肝硬化有活动性病变的实验室异常。

二、超声检查:

多普勒超声检查,在门静脉周围发现有侧支血管形成是肝外门静脉阻塞的一个征象。正常情况下可见到呼吸对门静脉血流有调节作用,如果此征消失提示门静脉高压。但出现此征亦不能绝对排除门静脉高压。

三、食管X线钡剂造影:

在成人,钡剂造影检出食管静脉曲张的敏感性约为70%。近年来由于内镜的广泛应用,此项技术已很少用于食管静脉曲张的检查,而且对上消化道活动性出血的检出价值极其有限。

四、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食管静脉曲张存在与否及其程度。

对上消化道出血的患儿,一旦病情平稳,应立即进行胃镜检查,以便尽快确定出血部位、病变性质及迅速行镜下止血治疗。

对无症状或处于稳定期的患儿亦可行胃镜检查以便预测静脉曲张出血的风险及选择预防性硬化治疗的时机。

五、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

股动脉插入导管,行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正常情况下门静脉在10~20s内即可显影。在伴有海绵状血管瘤变异的病人,于闭塞的门静脉周围可见有许多细小的侧支血管形成。

小儿肝硬化的鉴别诊断

应与以下病症相鉴别:

出现腹水者应与结核性腹膜炎缩窄性心包炎营养不良性水肿鉴别。尽可能做出病因诊断。

胆汁性肝硬化应区别是肝内或肝外梗阻。

一、结核性腹膜炎:

绝大多数继发于其它器官的结核病变。本病的感染途径可由腹腔内结核直接蔓延或血行播散而来。前者更为常见,如肠结核肠系膜淋巴结核输卵管结核等,均可为本病的直接原发病灶。女性多于男性,可能由于盆腔结核逆行感染所致。

二、缩窄性心包炎:

是各种原因引起心包脏壁层炎症、纤维素性渗出物沉积,并逐渐机化增厚挛缩甚至钙化,压迫心脏大血管根部,致心脏舒张期充盈受限从而导致右心房、腔静脉压增高及心排出量降低等一系列循环功能障碍。导致这方面炎症最多见的原因是结核和化脓性感染其次为霉菌病毒感染等。

三、先天性肝纤维化

一种罕见的遗传性先天性畸形,以门管区结缔组织增生、小胆管增生为特征,门脉区出现纤维组织为主要病理改变,而小叶的结构则保持正常。有肝脾肿大门脉高压呕血等表现。可通过门腔静脉分流术治疗。病程后期一般均会导致门脉高压症,50%的患者可因消化道大出血死亡。Kerr等(1961)首次将该病命名为先天性肝脏纤维化

小儿肝硬化的并发症

可并发以下病症

一、上消化道出血

门脉高压静脉曲张凝血机制异常所致,患儿有呕血便血消化道大出血为常见死亡原因之一,易诱发肝性脑病

二、肝性脑病:

过去称肝性昏迷(hepatic coma),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病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三、继发感染

主要为细菌感染真菌感染亦可发生,尤多见于胆道系统。

四、门静脉血栓形成

小儿不多见,血栓缓慢形成,临床症状不明显,若突然发生,则有剧烈腹痛、便血,以至休克

五、肝肾综合征

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HRS)是指在严重肝病时发生的功能性急性肾功能衰竭(functional acute renal failure,FARF),临床上病情呈进行性发展。HRS是一种严重肝病伴有的特异性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其最大的特点是这种急性肾功能衰竭为功能性,一般认为此种FARF在病理学方面无急性肾小管坏死或其他明显的形态学异常。

发生于晚期肝硬化,有肝衰竭肾血流量减少,及低钾血症等原因,继发肾功能衰竭,即肝肾综合征。患儿有尿少无尿、全身水肿氮质血症

小儿肝硬化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一、预防:

1、定期体检:以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2、做好随访:防止病情恶化。

3、感染是导致小儿肝硬化的主要原因,加强孕期保健,防止孕期各种感染性疾病,尤其是乙肝病毒、巨胞病毒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先天性梅毒等感染,以免造成小儿肝脏损害而发生本症。

4、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注意劳逸结合,多参加体育锻炼,多进食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果。

5、同时应合理喂养,平衡膳食,做好小儿生后的各种预防接种工作,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治各种慢性炎症肠病等等。

二、治疗前:

应该对该病症状和相关的禁忌进行详细的了解等。

小儿肝硬化的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

本病早期气滞血淤、肝脾肿大,属实证,治疗以清化湿热,疏肝化淤法。

晚期由于气滞血淤加重,波及脾肾,久而脾肾阳虚行水无力,水湿停聚,出现腹水,而形成“臌胀”,此期可以虚湿兼见。

腹水是标,脾肾阳虚是本,根据病情标、本、缓、急之不同,采取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或标本兼治之法,随证加减。

小儿肝硬化的西医治疗

一、支持治疗:

1、 注意适当休息,晚期需卧床休息。

2、进食高热量、高糖类、适量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尤以B族维生素及A、D、K及C更重要)、易消化而无刺激的食物。

代偿功能障碍时可适量使用维生素B1葡萄糖等。

肝功能严重受损、全身情况较差者可从静脉补充营养,如给予葡萄糖加胰岛素水解蛋白氨基酸血浆、全血或人血白蛋白,必要时可采用肠道外营养,并给予辅酶A、三磷腺苷(ATP)等。

3、选择适当的护肝药物,品种不要过多,尤其避免用对肝脏有毒性的药物,如苯巴比妥氯丙嗪四环素异烟肼等。

二、治疗原发病:

1、原发病:

对活动性肝硬化,如病毒性肝炎、自家免疫性肝炎(AIH)等导致肝硬化,在活动性代偿期时应积极做抗病毒等相应病因病原治疗。肝炎活动性病变或进行性肝坏死主要控制其发展并使之静止。

2、药物:

可用泼尼松口服,肝炎控制后减量,给予维持。同时给予硫唑嘌呤,或给予免疫增强剂

3、并发症的治疗:

(1)腹水

限钠、限水,钠盐应限制在每天0.5g以下,摄水量限制在每天1L以下。

必要时输血、血浆或人血白蛋白,并用适当的利尿药。对腹水中蛋白可应用自身再输注法,对大量腹水可用腹水超滤、回输治疗

无效时改用呋赛米。但在肝性脑病情况下不宜用利尿药以免引起水、电解质的紊乱。激素胆汁性肝硬化有一定效果。

(2)消化道出血

除禁食、注射维生素K1外,可给予生长抑素。大出血时输入全血补充血容量和血浆白蛋白。脾脏大而肝功能较好者,可行脾切除术

(3)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的治疗是综合性、多环节的。

(4)肝肾综合征

去除肾功能衰竭的诱因,维持出入量平衡,适当合理的扩容疗法,腹水过滤浓缩回输,透析疗法及外科门腔静脉分流术

三、肝移植(liver transplantation) :

人工肝是彻底治疗肝硬化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对代谢肝病肝内胆管发育异常所致肝硬化。由于受供者的限制,尚不能大规模地开展。

四、抗肝纤维化治疗:

抗肝纤维化药物如秋水仙碱(Colchicine)、青霉胺(Penicillamine)、γ-干扰素中药制剂,可根据病情选用。

小儿肝硬化的护理

预后:

一般预后较差,大多数肝硬化病例呈进行性加重,偶可在病程中自然停止进行。

由于小儿肝组织再生能力较成人强,争取早期治疗,预后比成人稍好。

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