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再发性呕吐

来自医学百科

再发性呕吐(recurrent vomiting)又名周期性呕吐(cyclic vomiting),是一种顽固性呕吐。发病多在学龄前期和学龄早期(3~11岁),青春期后多自然停止。

小儿再发性呕吐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

患儿反复发作呕吐常持续数年。

1、家族史,兄弟姐妹有患同样疾病者,可能和体质因素有关。

2、过食、摄脂肪过多、便秘上呼吸道感染饥饿、剧烈体力活动、疲劳或精神受刺激等是常见诱因。尤其是青春期前女孩,常因焦急或情绪波动而发病。

3、呕吐可由喂养不当所致,如喂养过快或喂养时间过久,喂养量过多或喂养不定时,以及频繁更换奶粉种类,过早添加辅食(生后3月内),喂奶前哭闹时间较长,喂奶时咽下大量空气,喂奶后未竖起拍背,或体位变动过大,如喂奶后换尿布等所致。如及时纠正以上喂养不当方法,呕吐现象即可改善。

二、发病机制:

呕吐是一复杂的反射动作。即胃内容物和部分小肠内容物通过食管返流出口腔的一种复杂的反射动作。

呕吐中枢接受迷走神经内脏神经自腹腔脏器传来的冲动,及舌咽、视、嗅及前庭脑神经传入的冲动,同时也接受第四脑室底的化学受区的冲动,呕吐中枢传出冲动经传出通路,即内脏神经、脊神经、脑神经和迷走神经的传出神经,分别到达食管、胃、膈肌、腹肌、肋间肌及咽、腭、会厌等处,通过一系列复杂而协调的神经肌肉活动引起呕吐。

1、呕吐前:

常出现恶心流涎呼吸急迫和心跳快而不规则等症状

2、呕吐开始时:

先深吸气,继之声门紧闭,膈肌和腹肌强烈收缩,使腹内压升高,同时幽门紧闭,贲门和食管舒张,胃内容物就通过食管从口腔强烈驱出。

有时小肠还可发生逆蠕动,使肠内容物倒流入胃,故吐出物中可出现胆汁蛔虫等。

引起呕吐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舌根、咽部和胃肠粘膜受异常刺激,或腹膜子宫内耳平衡器官受刺激并作用于相应的感受器,冲动被传入延髓呕吐中枢所致。

如乘车、般眩晕引起的呕吐,就是内耳平衡器官受刺激而引起;

小儿再发性呕吐的症状

一、临床表现

呕吐反复发作,每天可发生数次至十数次,约持续1~5天,偶可延至1周。1年内可发作数次,发作间期无明显不适。

呕吐多很剧烈,摄食或饮水均全吐出,吐物中有时含血丝或胆汁,严重者吐大量咖啡样物质。

反复呕吐、不能进食易导致脱水酸碱平衡紊乱。患儿血、尿中酮体增高,血内葡萄糖减少,血氯降低,吐重者易发生低钾血症

常伴口渴头痛腹痛、吐重者很快导致周身乏力精神萎靡,有的吐后嗜睡。其后自然痊愈。

二、相关检查:

可行生化检查、尿液检查和血常规检查

三、诊断:

可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得出诊断。如常有家庭史和反复发作史,常伴血、尿中酮体升高,并除外其他病因引起者即可确诊。

小儿再发性呕吐的诊断

小儿再发性呕吐的检查化验

一、由于反复呕吐可造成水与电解质紊乱,根据病情做血清钠、氯、钾、血pH值、尿素氮血糖、尿酮体等检查;

各种原因引起的水电解质紊乱在综合医院临床各科经常会遇到。躯体中水分约占60%,脑内水分含量可达75%~80%,水代谢与钠代谢有密切关系,水分不足可引起脱水症,而水分过多则可招致水中毒。电解质高或低,都会出现躯体及精神障碍

二、怀疑颅脑疾患需要时做脑脊液常规检查,必要时做呕吐物的化验、毒物分析等检查。

脑脊液产生于脑室脉络丛,经第三、第四脑室进人小脑延髓池,分布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内,可以保护脑及脊髓免受外力损伤,调节颅内压,参与脑组织的物质代谢。检查脑脊液可以部分地帮助诊断神经系统的病变。

正常情况下脑脊液呈五色透明水样液体,不凝结葡萄糖定性阳性,蛋白定性阴性 医学教 育网收集整理 。显微镜细胞数<10个/μl,多为淋巴细胞

三、腹部X线透视或平片、胃肠钡餐透视或摄片、内镜检查等,

有助于了解消化道梗阻、腹腔炎症先天性消化道畸形

四、疑为颅内出血颅内占位性病变时可作脑超声波脑血管造影、电子计算机断层脑扫描及磁共振成像等检查。

小儿再发性呕吐的鉴别诊断

需与以下病症相鉴别:

一、脑膜炎

1、简介:

脑膜炎(brain fever;meningitis)是一种娇嫩的脑膜脑脊膜(头骨大脑之间的一层膜)被感染疾病。此病通常伴有细菌病毒感染身体任何一部分的并发症,比如耳部、窦或上呼吸道感染

细菌型脑膜炎是一种特别严重的疾病需及时治疗。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在数小时内死亡或造成永久性的脑损伤。病毒型脑膜炎则比较严重但大多数人能完全恢复,少数遗留后遗症

2、临床表现

开始的症状类似感冒,如发热头痛呕吐,接下来嗜睡颈部疼痛,特别是向前伸脖子时痛。小孩子经常因弓后背时感到疼痛

二、急腹症

1、简介:

急腹症是腹部急性疾患的总称。常见的急腹症包括:急性阑尾炎溃疡病急性穿孔急性肠梗阻、急性胆道感染胆石症急性胰腺炎腹部外伤泌尿系结石子宫外孕破裂等。此外,某些全身性或其他系统的疾病,如:血卟啉病低血钾征、败血病脊柱外伤脊髓疾病,也可出现类似急腹症的临床表现。

2、临床表现:、

持续性剧烈钝痛,病人为了减轻腹痛采用侧卧屈膝体位,咳嗽深呼吸和大声说话均加重疼痛,定位准确,提示该部位壁层腹膜炎症刺激——急性腹膜炎

三、颅内压增高症:

1、简介:

某种原因造成颅腔容积缩减或颅腔内容物增加,或由先天性畸形造成颅腔容积狭小时,颅内压力增高并超出其代偿范围,继而出现的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综合征,又称颅内压增高(increased intracranial pressure)。

侧卧位测量成年人平均脑脊液压力超过1.96kPa(相当200mmH2O)时,即为颅内压增高。

压增高可引起一系列生理紊乱和病理改变,如不及时诊治,患者往往因脑疝而导致死亡。

2、临床表现:

剧烈头痛为主要症状。

四、苯丙酮尿症

1、简介:

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cs; PKU)是一种常见的氨基酸代谢病,是由于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中的酶缺陷,使得苯丙氨酸不能转变成为酪氨酸,导致苯丙氨酸及其酮酸蓄积并从尿中大量排出。

2、临床表现:

智能低下,惊厥发作和色素减少。本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发病率随种族而异,美国约为1/14000,日本1/60000,我国1/16500。

小儿再发性呕吐的并发症

需与以下病症并发。如脱水酸中毒酮症酸中毒低钾血症等。

酮症酸中毒:

当患者胰岛素严重缺乏时,糖代谢紊乱急剧加重,这时,机体不能利用葡萄糖,只好动用脂肪供能,而脂肪燃烧不完全,因而出现继发性脂肪代谢严重紊乱;

脂肪分解加速,酮体生成增多,超过了组织所能利用的程度时,酮体在体内积聚使血酮超过2毫克,即出现酮血症

多余的酮体经尿排出时,尿酮检查阳性,称为酮尿症。

糖尿病时发生的酮血症和酮尿症总称为糖尿病酮症。

酮体由β-羟丁酸乙酰乙酸丙酮组成,均为酸性物质,酸性物质在体内堆积超过了机体的代偿能力时,血的PH值就会下降(〈7.35),这时机体会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小儿再发性呕吐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预防:

1、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注意劳逸结合,多参加体育锻炼,多进食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果。防止进食过多的油腻食物。

2、防止诱发呕吐的因素。

3、防治上呼吸道感染饥饿便秘

4、防止过度疲劳,剧烈的体力活动,防止焦虑和情绪波动等。

5、定期体检:以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6、好随访:防止病情恶化。

二、治疗前:

应该对该病症状和相关的禁忌进行详细的了解等。

小儿再发性呕吐的中医治疗

针灸治疗

针灸针法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

1、常用穴

中脘天枢内关足三里等。

2、具体操作:

幼儿用可灸法,年长儿可针可灸。

小儿再发性呕吐的西医治疗

首先应寻找病因,进行去除病因治疗。

一、饮食:

对顽固呕吐,开始治疗时宜禁食4~8h,其间小量多次给以凉糖水。

待呕吐控制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二、输液

1、适应症

类患儿多伴有酸中毒、酮血症酮尿症及血糖降低。

2、具体剂量:

给输葡萄糖、碱性液,纠正低血糖,消除酮血症。一般病例输液每次~50ml/kg,可采用4∶3∶2溶液或1∶1加碱液(即10%葡萄糖100ml∶0.9%氯化钠100ml,5%碳酸氢钠10ml)。

3、注意事项:

有尿后适量加钾。如有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则参照血生化检查结果予以纠正。

三、药物治疗:

1、潘立酮(吗丁啉):

每次mg/kg,3次/d,餐前15~30min口服。

不能口服者可用栓剂婴儿用每栓10mg;儿童用每栓30mg;成人用每栓60mg,每天可用2~4次。

2、菪碱(654-2):

可解痉、止痛、止吐,

每次mg/kg,口服或肌注,3~4次/d。

(3)氯丙嗪

对重症病儿可肌注氯丙嗪(常采用复方氯丙嗪)0.5~1mg/kg,可起到镇静止吐作用。

视情况每天可用2~3次。

小儿再发性呕吐的护理

预后:

一般预后良好,青春期多痊愈,有的遗留偏头痛

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