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失

来自医学百科

吐失是指呕吐物中混有粪便。可见于肠梗阻等疾患。

吐失的病因

是由于胃肠阻滞,阴阳错乱,清浊混淆而出现。

吐失的症状

(1)寒邪凝滞型 本型多因感受寒邪,或食生冷,寒邪凝滞于肠,致肠气不通,腹痛急剧拒按、得温痛减,恶心呕吐大便不通舌质淡、苔白,脉沉紧。取足太阳任脉经穴,用泻法。 穴位;大肠俞 关元 足三里

(2)食积不化型 本型多因食积不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积滞不化,肺气不通,致食物积壅滞于肠,则腹胀痛拒按、恶心呕吐、大便不通,甚至呕吐粪便,舌质红、苔黄腻,脉滑。取足太阳、任脉经穴,用泻法。 穴位:大肠俞 天枢 上巨虚

(3) 热结于肠型 本型因外感热病,入里化热,久热伤津,燥屎内结,阻塞于肠道,则腹痛胀满拒按,身热喜冷,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燥,脉数有力。取足阳明、任脉经穴,用泻法。 穴位:大肠俞 足三里 。

(4) 蛔虫扰动型 本型因蛔虫过多,聚于肠内,阻塞肠道,腑气不通,则腹痛难忍拒按、恶心呕吐、大便不通,腹部可见肠形、触有痞块,或周身出疹,舌质暗淡、苔白腻,脉弦紧。取足太阳、足阳明经穴,用泻法。 穴位:大肠俞 足三里 上巨虚 。

吐失的诊断

吐失的鉴别诊断

1.心率:单纯性肠梗阻失水不重时,心率正常。心率加快是低血容量与严重失水的表现。绞窄性肠梗阻,由于毒素的吸收,心率加快更为明显。

2.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体温升高是肠管绞窄或肠管坏死的征象。

3.腹部体征:应注意是否有手术瘢痕肥胖病人尤其应注意腹股沟疝股疝,因为皮下脂肪过多容易忽略。膨胀的肠管有压痛绞痛时伴有肠型或蠕动波。若局部压痛腹肌紧张反跳痛,为绞窄性肠梗阻的体征。听诊时应注意肠鸣音音调的变化,绞痛时伴有气过水声,肠管高度扩张,可闻及“丁丁”(tinkling)的金属音(高调)。

4.直肠指诊:注意直肠是否有肿瘤,指套是否有鲜血。有鲜血应考虑到肠黏膜病变、肠套叠血栓等病变。

吐失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措施通常有中药(通里攻下为主,辅以理气开郁和活血化瘀)、有针刺等。

(一)中药(1)热结腑实:腹痛突发,疼痛剧烈而拒按肠鸣有声,呕吐食物,口干口苦大便闭结,苔黄腻脉洪大或滑数。

治法:泻热通腑,荡涤积滞。

方剂:生大黄10克、枳实10克、芒硝10克、厚朴10克。

(2)寒邪直中:突然腹中绞痛,可触及包块,疼痛拒按,恶寒,面色青冷,舌质淡而暗、苔白润,脉沉紧。

治法:温中散寒,缓急止痛。

方剂;生大黄10克、熟附于10克、细辛3克、枳实1.0克、厚朴10克、芒硝20克。

(3)虫积阻结:腹痛时作时止,面黄肌瘦,或颜面有白色虫斑,突发腹中剧痛,痛在脐周,按之有块,呕吐食物或清水,苔白,脉弦

治法:驱虫消积。

方剂:雷丸6克、苦楝皮10克、黑丑10克、槟榔10克、皂角10克、木香12克、大腹皮10克、川椒5克、黄连10克。

(4)血淤气滞腹部持续疼痛,胀气较甚,或痛处固定不移,痛而拒按,呕吐,大便闭,舌质紫暗、苔白或黄,脉弦细。

治法① 活血化淤,行气止痛

方剂:小茴香10克、血竭5克、延胡索10克、没药6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官桂6克、赤芍10克、生蒲黄10克、五灵脂6克、木香10克、香附10克。

治法② 行气活血,通里攻下。

方剂:复方大承气汤:厚朴(15-20克) 炒莱菔子(15-30克) 枳壳(15克) 桃仁(9克) 赤芍(15克) 大黄(9-15克) 芒硝(9-15克)。

治法③行气活血,逐水通下(适用于肠梗阻较重,腹胀疼痛,恶心呕吐大便秘结,肠腔积液较多者。)

方剂:甘遂通结汤甘遂末0.6-1g(冲服),桃仁9g,木香9g,生牛膝9g,川朴15g,赤芍15g,大黄10-24g。

[禁忌]本方药性峻烈,非体壮邪实者禁用。

吐失的护理

预防与调养

1.注意饮食卫生,防止蛔虫症。

2.有腹部外伤腹部手术史者,应注意腹部锻炼和及时治疗,以防肠黏连的发生。

3.老年体弱者,经常保持大便通畅。

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