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骨髓炎

来自医学百科

化脓性骨髓炎(pyogenic osteomyelitis),化脓菌引起骨组织炎症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乙型链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偶尔为大肠杆菌肺炎球菌、绿脓杆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感染途径有血源性、蔓延性及外伤性。血源性者病菌自远处病灶经血行感染于骨,好发于长管状骨干骺端,形成脓肿,经骨皮质扩散形成骨膜下脓肿,又经哈弗氏管进入髓腔,阻断血运,形成死骨。该病好发于童年,男性较多。病变发展快,破坏性大。早期表现为高烧、骨痛压痛晚期为患区炎性反应、肿胀及脓肿形成。核素检查在发病24小时即可见到病区药物浓聚。X射线片在发病10日以后才能见到病灶,4周才能确定死骨。白血球增高、血沉加快、血培养、局部穿刺取脓培养有助于确诊。早期治疗包括休息、制动、输血、输液、增加营养及大剂量有效的抗生素,一般可以控制感染。晚期应切开引流、钻孔减压及行死骨清除术。

化脓性骨髓炎是指因各种感染因素造成的骨髓炎症。以病程长短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骨髓炎骨质吸收、破坏为主。慢性骨髓炎以死骨形成和新生骨形成为主。  

病因

(一)血源性:化脓性细菌通过循环在局部骨质发生病变,即为血源性骨髓炎。感染病灶常为扁桃腺炎中耳炎、痈等。

(二)外伤性:系直接感染,由火器伤或其它外伤引起的开放性骨折伤口污染,未经及时彻底清创而发生感染,即为外伤性骨髓炎。骨与关节手主时,无菌操作不严,也可引起化脓性感染。

(三)骨骼附近软组织感染扩散引起,如脓性指头炎,若不及时治疗,可以引起指骨骨髓炎。  

症状

外伤后引起的急性骨髓炎,除非有严重并发症或大量软组织损伤及感染等,一般全身症状较轻,感染多较局限而少发生败血症,但应注意并发厌气菌感染的危险。

局部症状:血源性骨髓炎早期有局部剧烈疼痛和跳痛,肌肉有保护性痉挛,肢体不敢活动。患部肿胀及压痛明显。如病灶接近关节,则关节亦可肿胀,但压痛不显著。当脓肿穿破骨质、骨膜至皮下时,即有波动,穿破皮肤后,形成窦道,经久不愈。

在外伤性骨髓炎,有开放骨折及软组织损伤等,根据局部损伤程度,感染范围而有不同表现。  

检查

X线检查: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早期无明显变化,发病后3周左右可有骨质脱钙、破坏,少量骨膜增生,以及软组织肿胀阴影等。

化验检查:在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早期血培养阳性率较高,局部脓液培养有化脓性细菌,应作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以便及时选用有效药物。血化验中白血球及中性多核白血球均增高,一般有贫血

应尽早诊断血源性骨髓炎,以便及时治疗。早期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和血培养。必要时,局部穿刺抽取脓液作细菌培养。外伤所引起骨髓炎,根据外伤病史及局部症状即可诊断。

化脓性骨髓炎诊断依据有

(1)有急性骨髓炎病史或开放性骨折史。

(2)病程长,局部可反复急性发作和溃破流脓,可有1个或数个窦道或瘢痕存在。注意有无病理性骨折

(3)X线摄片显示骨质破坏骨质增生并存,有病灶和死骨形成。  

治疗

(一)急性血源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治疗。

1.全身支持疗法:包括充分休息与良好护理,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少量多次输血,预防发生褥疮及口腔感染等,给予易消化的富于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饮食,使用镇痛剂,使患者得到较好的休息。

2.药物治疗:及时采用足量而有效的抗菌药物,开始可选用广谱抗菌素,常二种以上联合应用,以后再依据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及治疗效果进行调整。如经治疗后体温不退,或已形成脓肿,则药物应用需与手术治疗配合进行。

3.局部治疗:用适当夹板石膏托限制活动,抬高患肢,以防止畸形,减少疼痛和避免病理骨折。如脓肿不明显,症状严重,药物在24~48小时内不能控制,患骨局部明显压痛,应及早切开引流,以免脓液自行扩散,造成广泛骨质破坏。

(二)火器伤化脓性骨髓炎的防治。

火器伤使软组织和骨质受到损伤和污染,感染可能性很大。因此,外伤后,要及时进行清创预防感染,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使开放性骨折变为闭合性骨折。伤口换药,保持引流,增强机体抵抗力和使用抗菌药预防感染。对炸伤引起的开放性骨折,必须彻底清创,不缝合伤口,以利引流。

对非火器伤骨折,如能及时进行清创,应缝合伤口,放置引流条48小时,争取伤口一期愈合,使骨折转为闭合性。若感染已发生,应尽早扩大伤口,以利引流,并加强全身支持疗法及抗感染治疗。

化脓性骨髓炎应该如何预防?

化脓性骨髓炎的预防主要是重视个人卫生勤洗澡防止皮肤疮疖的发生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应该怎么治疗?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是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延续,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多发于四肢长骨骨干,病程迁延,反复发作,难以控制,是医学界公认的一种顽症。被称为“第二癌症”目前对于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治疗,一般采用手术、抗生素的综合疗法,即改善全身情况,控制感染与手术处理。但是副作用大,杀菌抗炎效果不明显,而且容易产生抗药性,对人体伤害较大,彻底清创难,并且容易复发,给病人和整个家庭带来沉重负担。那么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到底该怎样治疗呢?

缺血乃万病之源,慢性化脓性骨髓炎也不例外。炎症损害周围正常的血管,以及形成一些瘢痕组织,影响血液的供应,以及化脓形成的坏死物质还可以堵塞血管。缺血,则骨髓骨质不受滋养,则血运不存,体液不生,炎症外邪进入,日久侵蚀骨组织和软组织,引起局部的化脓感染和病变。人体是一个生态平衡的系统,有抗御疾病驾驭健康的巨大潜能。任何一种疾病的产生都是人体这个巨大生态系统的内环境遭到破坏而失去平衡,骨髓炎是人体遭受金黄色葡萄菌,大肠杆菌等致病因子破坏而失去原有的生态平衡在局部的反应。

所以要想治愈骨髓炎,首先要解决的是缺血问题,那么为什么手术和抗生素治疗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首先,由于病患部局部血运差血液无法到达患部,所以静脉注射和肌注的抗生素无法到达或很少到达病患部起不到杀菌的作用。其次由于细菌长期处在低浓度的抗生素中会产生耐药性,是杀菌无效。最后抗生素在杀死了敏感细菌的同时,也同样破坏了机体的正常功能,使血运更差。

手术治疗化脓性骨髓炎的主要是清除死骨,去除坏死组织。任何手术治疗都不是主要的治疗办法 只是辅助的治疗,骨髓炎的手术目的主要是清除大的死骨或是大的炎性病灶 ,其他的还是需要药物去消除小的炎症病灶,所以单纯的手术炎症消除不彻底,在患者体质虚弱的时候必然会复发。即使是清除彻底了,留下那么一个大的创面,不可能做到完全的无菌,接触空气中的细菌还是会感染,手术后局部的损伤也很大,免疫都是很差。

那么治疗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既能穿透软组织和骨组织到达患部达到消炎杀菌的作用,又可以不损伤患部呢?

首先解决的是如何将药物送到患部的问题。通过超声空化作用萃取药物,不但保证了药物的成分不被破坏,还最大限度的将药物碎化,采用透皮给药的方式直接作用于患部,药物分子能迅速穿透软组织和骨组织到达患部,起到杀菌消炎的作用。

其次,解决的是如何不破坏患部又能彻底杀菌的问题。采用将药物直接作用于患部,一恒定的药物持续作用于骨骼肌,使细菌持续不断的排除体外,改善病患部位的酸性环境。

最后,就是解决缺血的问题了。在药物的作用下,病患区的病理性体液不断引出,不断更新为生理性体液软组织水肿消退,血管与淋巴管网络畅通,有了血液的供应,自然就治愈了病。

化脓性骨髓炎治愈标准有:

症状消失,伤口愈合,功能恢复,X线摄片显示骨密度均匀,无死骨  

预防

外伤后化脓性骨髓炎尤其要注意对感染的预防:

(一)外伤后早期应用抗生素

全身应用抗生素的主要目的是预防感染的扩散及败血症而早期局部用药,在防止伤口感染上有肯定的作用。有资料表明二次世界大战中袭击珍珠港的日本士兵伤后感染率很低原因就是及时地进行了清创术和局部应用了磺胺剂,越南战争中有统计资料显示总的外伤感染率为40%,而伤后及时局部喷洒100mg土霉素的伤员中,感染率仅为17%。实验研究也表明在挫灭污染的创口内伤后5分钟以上内应用了土霉素的比4小时以至4小时以后才应用的预防感染的效果明显得多。因此火器伤清创前应尽可能早地局部应用抗生素。有人提倡用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

(二)清创术的注意点

应争取早期的彻底清创。如果早期应用了抗生素24~48小时无明显的感染征象也应进行清创。已感染的伤口则只宜引流用简单的方法清除明显的异物及坏死组织。手术时应考虑到火器伤的特点不能只看到原发伤道,应扩大切口充分切除原发伤道及周围的组织挫灭区。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取出异物骨折,应尽可能复位大的骨片不宜取出。骨折不宜作一期内固定,彻底止血修复大的血管损伤肌腱神经损伤可行二期修复。因为在野战条件下很难作到彻底清创伤口一般不作一期缝合,可酌情进行延期一期缝合或二期缝合。延期一期缝合是在伤后4~7天伤口无感染表现、局部未见肉芽组织增生前进行缝合。愈合无瘢痕具有一期缝合的优点也比较安全。

还有主要是重视个人卫生勤洗澡防止皮肤疮疖的发生。

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