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参

来自医学百科
刺参
Cì Shēn
刺参
别名 刺仙茅、川参、刺续断
功效作用 神经衰弱咳嗽跌打骨折白带阳痿
英文名 Largeflower Morina, Root of Largeflower Morina
始载于 云南中草药选
毒性  
归经  
药性
药味

拉丁名:Stichopus japonicus 也称“沙噀”。

刺参属棘皮动物海参纲,刺参科。  

形态特征

体呈圆筒状,长20-40厘米。前端口周生有20个触手。背面有4-6行肉刺,腹面有3行管足。体色黄褐、黑褐、绿褐、纯白或灰白等。  

生活习性

刺参(图2)

喜栖水流缓稳、海藻丰富的细沙海底和岩礁底。夏季水温高时行夏眠。环境不适时有排脏现象。再生力很强,损伤或被切割后都能再生。  

经济价值

刺参(图3)

刺参是我国20多种食用海参中质量最好的一种,烟台是最重要的产地之一~。比较有名的是长岛的海参

海参中之极品——刺参在我国的黄海海域、渤海海域等均有分布。明末姚可成汇集的《食物本草》中,对海参的详细描述:“海参,坐东南海中,其形如虫,色黑,身多傀儡。一种长五六寸者,功擅补益。肴品中之最珍贵者也。味甘咸平,无毒,主补元气。滋益五脏六腑,去三焦火热。

刺参(图4)

”在《本草纲目拾遗》中,也有较详细的记载,并称海参的药用价值敌人参,故名“海参”。

关于“烟台海参”的最早记载出现在清朝。清初著名诗人吴伟业在《梅村集》卷十曾云:“海参,产登莱海中。”其著名的《海参》诗,诗云:“预使井汤洗,迟才入鼎铛。禁犹宽北海,馔可佐南烹。莫辨虫鱼族,休疑草木名。但将滋味补,勿药养余生。”进一步明确贡品出自现蓬莱以北海区,即现在的长岛。  

刺参鉴别

刺参(图5)

一看刺针:优质的刺参有六排刺,个别极其优秀的有八排刺。稍差一些的四排刺,更差一些的次比较凌乱排列不均匀。刺以长,挺为佳,无断刺,伤刺

二看体态:体态匀称,皮肤穿孔,扭曲为佳

三看口部:口部无开裂,个体小为佳

四看切口:切口肉质外翻显示肉质肥厚

五看色泽:日本芝幸参最为名贵,身上布满星点,色呈淡黄色

六看盐花:切口无盐花为淡干参  

人工养殖

刺参(图6)

刺参人工养殖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养殖技术简单,泥底池塘、投石养殖、浅海底播养殖均可。二是市场前景广阔,海参营养价值高,现在市场供不应求,不愁销路。三是效益高。以山东省烟台市为例,该市每年每亩养殖效益均在2万元以上,其他地区有的效益可达3万元。现在该市池塘养殖海参达到450多亩,海水底播达到1200多亩。

刺参养殖虽说有着较高的收益,但同时也是投资较大的项目,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人工养殖刺参可以采用放流增殖或围海建塘的方式进行。采用池塘养殖就要创造适合刺参生长的条件。刺参一般栖息在3米~15米的浅海中,喜欢生活在水流平静、海藻茂盛的岩礁海底或大叶藻丛生、较硬的泥沙海底。刺参属于狭盐性动物,不耐低盐,最适宜的盐度是28~38,因此池塘应建在海域宽阔、水质清澈、饵料丰富、远离河口及没有污染的海域,这种环境下刺参生长较快。

刺参(图7)

为保证池水能及时循环、保持干净,实践证明,池塘可以建成自由纳潮式。自由纳潮式的池塘与大海相通,每天涨潮时打开进水闸门吸纳新鲜的海水,退潮时开闸排出部分池水。这样既保证了池塘内海水新鲜,又可以吸收进大量的浮游生物为刺参提供充足的饵料。需要注意的是,刺参对盐度要求较高,最忌讳盐度的突升突降,因此在大雨过程中及大雨过后,池塘排水不要过大,要渐进式进排,确保盐度稳定。目前,采用自由纳潮式的池塘养殖模式效果颇为不错。

刺参喜欢附着在坚硬的附着物上,养殖刺参就要特意给它创造这样的环境,通过在池塘底部投放石头、瓦片、水泥砖等进行人工造礁。由于石头的表面积比较大,生长基础饵料也比较多,可以给刺参供食,因此用石头造礁的效果最好。

刺参(图8)

池塘建好后,放养参苗。苗种选择要讲究早、大、壮,即第一批产的卵比较健壮一些,所以要选择早苗;如果苗种比较充裕,要尽量选择大苗;在同批大苗当中,如果都很大,要选择壮苗。需要注意的是,放养密度要合理,过大的放养密度会引起病害。

选择规格为3厘米~10厘米、无伤病的苗种,每亩放养2000头~6000头,放养密度太大可能引发病害甚至出现长不大的情况,造成商品率太低。

刺参的日常管理简单。一是换水,采用自由纳潮式养殖,要保证每天纳水两遍。换水量少容易出现病害。

刺参对温度的适应能力很强,在0℃~20℃的水温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但是当温度超过28℃时,需要采取遮阳、换水等措施降温。平时的饲养管理则较为简单,刺参主要是以浮游生物、底栖硅藻、有机碎屑为食,海水中的饵料生物基本能满足它们的生长需求,在浮游生物少的季节里,可投喂适量的饲料

刺参的敌害较少,主要有日本鲟、加吉鱼和鲈鱼等,一经发现就要及时捞出。刺参属于高级海珍品,其养殖投资大、风险大,并且需要适宜的水域环境。因此,希望大家要切合实际,因地制宜,切不可盲目跟风上马。  

刺参分类

刺参(图9)

红刺参

青刺参

黑刺参

环境影响 1.一般是褐色或栗色,岩石底个体颜色比较深

2.生活在海藻中间多呈绿色、白色、赤褐色、紫褐色

3.岩石底和水温较底 肉刺数量比较多而且高

4.泥沙和水温较高,肉刺肥厚,个体比较大

外部形态 形态:体呈扁平圆筒形,两端稍细,体分被、腹两面

体背面:分为两个辐部(步带区)及三个间辐部(间步带区)

背面有4行~6行圆锥状的肉刺(又叫疣足),是变形的管足

腹面:比较平坦,为三个辐部及两个间部,

管足,整个腹面密集的小突起,末端有吸盘,在腹面大致排成三个不规则的纵带

触手:位于体前端腹面,通常有20个楯状触手围在口的周围,呈环状排列,刺参靠触手的扫和抓将食物送入口

口:位于围口膜中央,其入口处呈环状突起。

肛门:位于体后端且稍偏于背面。

刺参(图10)

生殖孔:位于前端背部头部1厘米~3厘米的间辐部上,呈一凹孔,此孔色素较深,

在生殖季节明显可见 ,除生殖季节外,此孔难以看清。

体长:一般20厘米,直径约4厘米,体长最长可达40厘米

备注 (1)上皮层 上皮层由单层的表皮细胞所组成,包在体表起保护作用。表皮细胞能分泌粘液,润滑身

体。

(2)皮层上皮层下面为厚的胶质皮层,主要为结缔组织

刺参商品质量的好坏主要依据皮层的厚薄及丰满度。

上皮层与皮层之间埋有无数细小的石灰质骨片。石灰质骨片,形状随年龄而变化。幼小刺参的桌形骨片

塔部细高,底盘较大,周围平滑;老年刺参的桌形骨片塔部变低或消失,只剩下小形的穿孔盘。

自然分布 1.温寒带种

2.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浅海,包括日本、朝鲜、俄罗斯远东沿海和中国北部沿海

3.辽宁省 大连、旅顺、长海沿海(以大长山、广鹿、獐子分布数量较大)、绥中止锚岛

山东省 长岛、龙口(龙口湾、桑岛)、莱州(三山岛)、蓬莱、烟台、威海、荣成、即墨、青岛、胶南、日

照石臼所、前山岛(刺参自然分布最南断)

刺参(图11)

河北省 北戴河

刺参运动 1.在饵料丰富、环境适宜的地方,移动范围小

2.在饵料缺乏、生活环境条件不良,可进行大规模的移动,有的个体甚至出现全身放松、随波逐流的现象

3.人工饲养条件下,身体下垂漂浮于近水表面,这种漂浮现象多发生于夜间或者凌晨

4.秋天刺参的活动能力和觅食活动不如春季

水温 1.低于3℃,摄食量减少,活动迟缓,逐渐处于半休眠状态

2.适宜水温5~18℃

3.最适宜水温10~17℃

4.17.5~19℃对成参的摄食和消化开始产生不利影响

5.超过20℃,幼参虽然不夏眠,摄食量仍然较大,但消化吸收率开始下降

6.超过23℃,对其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7.26℃,刺参自然分布海区很少超过26℃

8.超过30℃,体重呈下降趋势,在人工生态环境中刺参可以适应

盐度 1.适宜范围26.2~39.3

2.耳状幼体 10以下 1小时后全部死亡

刺参(图12)

20以下 12小时后有近半数个体死亡

稚参 水温15℃ 盐度25以上 未见死亡个体

水温15℃ 盐度20以下 出现死亡个体

水温20~25℃ 盐度20以上 无死亡个体

体长5毫米 水温15℃ 盐度20以上 无死亡个体

水温20~25℃ 盐度15以上 无死亡个体

PH值:7.9~8.4

呼吸 刺参体内的呼吸树是营呼吸作用的主要器官,此外皮肤和管足也具呼吸作用。

温度不同刺参的耗氧量也不同。在其正常活动的温度范围内,成体的耗氧量为0.4~0.8ml/小时。

运动 主要依靠腹部密生的管足和身体横纹肌、纵纹肌的伸缩,进行缓慢而有节奏的运动。

潮流和风浪 1.潮流顺畅、流速缓慢、风浪较小的浅海和内湾

水深 1.多分布于水深15米以内,最大分布水深可达35米以上

2.在同一海区,分布水深与年龄有关,幼参多分布于浅水区,随年龄增长逐步向深水区移动

3.水深:潮间带 体壁重:2.5~22.5克 平均:9.6克

水深:4.5~6.0米 体壁重:17.5~102.5克 平均:45.8克

水深:9.0~10.5米 体壁重:37.5~207.5克 平均:87.9克

水深:12.0~13.5米 体壁重:102.5~187.5克 平均:150.0克

水深:13.5~15.0米 体壁重:122.5~232.5克 平均:180.6克

底质 1.泥沙含量 含泥量超过20% 很少有刺参分布

含泥量超过27.8% 无刺参分布

含泥量10%以下(沙砾为主、泥沙混合、沙粒较大、细沙和粉沙含量少) 最适宜刺参栖息

这是和刺参天生对抗天敌的能力薄弱,寻求掩体保护有关,故此,在人工水泥池养殖模式中海参聚集角落和爬壁

亦是一样的道理,属于正常现象,不建议改变其生活模式将刺参赶下池壁。

2.有机质硫化物 底质中有机质含量较高,硫化物含量较少,适宜刺参分布

3.礁石、大型海藻大叶藻三作用 为刺参提供隐蔽和栖息场所,如暴风雨来临、夏眠

有利生物饵料的增殖

形成局部涡流,有利于有机颗粒沉降

4.礁石 形态各异、大小不等,交错排列,形成很多缝隙、孔洞的礁石 效果好

平板状礁石和巨峰状礁石,表面光滑,少缝隙,无孔洞,不具备渔礁三作用 很少分布

初级生产力 初级生产力定义:单位水面、单位时间绿色植物(底栖硅藻、浮游植物、大型海藻、大叶藻)合成碳水化

物的能力

主要作用:合成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浮游植物

初级生产力较高,刺参分布较好

食性(杂食性)1.微小生物(底栖硅藻、浮游植物、原生动物、小型桡足类、螺类及双壳贝类的幼体和幼贝)

2.有机质碎屑(大型海藻、大叶藻碎片、虾蟹类蜕皮壳碎片及各种动植物尸体碎屑)

3.细菌类 细菌是沉淀物食性刺参的主要事物

刺参能量需求的70%以上来自细菌

刺参幼参附着基质的细菌数量往往较多,对幼参的营养价格更大

4.泥沙、沙砾、贝壳碎片

5.直接从周围海水中利用溶解有机物

摄食 摄食深度:几毫米

摄食选择:泥沙俱下,其摄食的泥沙与其栖息环境的底质基本一致

体壁重2.5克以下幼参,消化道内食物除少量泥沙外,多为底栖硅藻和有机碎屑

随个体增大,消化道内食物泥沙的比例也随之增加

消化时间:摄食昼夜不停,消化道一昼夜可充满饵料1.14次,经常处于满腹状态

夜间摄食量大于白天,约占日摄食量的79%

消化量:对天然饵料的消耗量为每克体重每昼夜1.40克(估计是指去处水分后的净质量)

摄食量:蛋白质含量低,如藻类碎屑,刺参摄食量大,粪便粗而散

蛋白质含量高,如小型螺类、蟹类的碎屑,摄食量变小,粪便细而粘

摄食温度:水温适宜,摄食量大

水温不适宜,摄食量减少

夏眠时,不摄食

个体越大对温度反应越明显,幼参不明显,成参特别明显

摄食量随水温的变化,与消化管重量的变化是一致的

夏眠 定义:水温升到20℃以上时,迁徙到海水较深的礁石和草丛处,不食亦不动,待水温降到20℃以下,重新出来活动或摄食。

对象:体重超过20克的个体均会出现夏眠

当年幼参 临界温度:不夏眠

1年 临界温度:24℃ 失重率 52.8%

2年 临界温度:23℃ 失重率 39.7%

3年 临界温度:22℃ 失重率 45.5%

日期:山东沿海 6月下旬(夏至前后)至10月初(寒露前后)

大连沿海 8月中下旬至10月末(霜降之后)

变化:夏眠期间,消化管萎缩成细线状,最粗处不到1毫米

排脏 定义:受到强烈刺激,把内脏(胃、肠、呼吸树、背血管丛生殖腺等)排出体外,俗称“吐肠”

排脏后无法进食

温度的剧升或剧降、污水以及其它物理化学刺激都易引起刺参排脏

再生 将肉刺切除,5~7天后出现小的隆起,30天后完全再生

将触手切除,7~10天后伤口愈合呈突状隆起,25~30天后再生至和原来等长度的触手,能营正常的摄食活动

在体背或腹部切开2~4cm长的伤口,经5~7天后可完全自愈

将刺参横切成两段,部分刺参切断处的伤口5~7日可愈合,但是不能正常愈合、造成死亡的情况也较多

自溶 刺参离开海水时间过长,刺参将化掉

刺参繁殖 1.性腺发育期:休止期、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

2.繁殖期 温度:15~20 ℃

时间:山东南部 5月底~6月底

山东北部 6月中旬~7月中旬

大连海区 7月初`8月上旬

3.性成熟年龄 2龄,性成熟的最小个体为体重110克,体壁重60克

4.产卵量 每克成熟的卵巢含有20万粒左右的卵子

刺参为多次产卵,平均产卵量为100万~200万粒

刺参个体发育 胚前发育:生殖细胞的发生、成熟和受精

胚胎发育卵裂囊胚期、原肠胚

胚后发育:耳状幼虫(小耳、中耳、大耳)

遵形幼虫

五触手

稚参

敌害 海参自然敌海不多

海鸥可吃某些潮间带的海参

夏季索饵回游的鲑、鳟鱼类的胃中曾发现刺参

海星类、蟹类的某些种类能捕食体长3厘米以下的幼参

鲈鱼、虾虎鱼对参苗有一定威胁,尤其是对向增养殖海区投放下沉过程中的海参苗造成伤害  

刺参选购

选购好的刺参有以下几个重点:

(1)体肥壮、肉厚、肉刺挺拔;

(2)体表无残迹缺口;

(3)开口处肉紧厚外翻、肚子扁平表示内脏及泥沙少。

刺参干品虽然体形不大,但体壁肥厚,肉质细软,表皮薄,色黑多刺,是优质的海参,一般500克大小可涨发到3500~4000克。宜选:刺多而密且粗壮的。底部有粉,已渗水且有腥臭味的不宜选购。  

植物刺参

植物刺参(图13)

Oplopanax Elatus Nakai

五加科 Araliaceae

落叶灌木,高1-2.5m。小枝密生针状直刺。叶掌状分裂,裂片5-7,近三角形。伞形花序聚合为总状或圆锥状。主轴密生短刺和刺毛。果球形,鲜红色。分布于吉林长白山和辽宁千山,生于海拔1000-1870m处的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岳桦林中。朝鲜半岛、前苏联也有分布。国家二级保护渐危种。

刺参又被人称之为东北刺人参,可见它与人参同样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临床药用已证实,刺参对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疗效。

刺参与人参同属于五加科,但与人参不同,不是草本,而是落叶灌木,不失人们对参的概念,刺参亦有粗壮的地下部分,即根茎。地上的茎可长到1米余高,外皮布满密刺,茎分枝不多。茎的上端集生数枚大型叶片,叶5-7掌状裂,裂片三角形,叶柄和叶身布满刺毛。伞形花序又集成总状或圆锥状,整个花序生茎顶,亦布满刺与刺毛。小伞形花序成球形,径9-13毫米,开淡黄绿色花,花后结球形果,成熟时鲜红色,果径7-12毫米。

本种主要分布于长白山区及其临近山区,如千山、乌苏里和朝鲜等地。生境气候条件为低温,降水量高,空气潮湿,通常在1000-1900米山坡林下,腐植质较深厚的土壤中生长。在产区应加强保护,严禁乱采滥挖,并鼓励开展人工繁殖栽培,以扩大资源。

【别名】刺仙茅、川参

植物刺参(图14)

【价格】180元/公斤

【来源】川续断科刺参属植物大花刺参Morina bulleyana Forr.,以根入药。秋冬采集,切片晒干或鲜用。

性味归经】甘、微苦,温。

【功能主治】补气血,接筋骨。用于神经官能症贫血肺虚咳嗽消化不良白带过多,子宫脱垂;外用治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鲜根捣烂敷患处。

【备注】除前种外,尚有细叶刺参Morina delavayi Franch.在云南亦作刺参入药。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材

【药名】刺参

【别名】刺续断

【汉语拼音】ci shen

【英文名】Largeflower Morina, Root of Largeflower Morina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Morina nepalensis D. Don [M.beton-icoides Benth.] 2.Morina kokonorica Hao [M.paruifolora auct. Non Kar. Et Kir]

【考证】出自《云南中草药选》。

1.《云南中草药选》:益胃,镇静,补肾,壮阳。治神经衰弱,消化不良,子宫脱垂,白带过多,阳痿

2.《云南中草药》:补气血,接筋骨。治神经官能症,贫血,肺虚咳嗽,跌打损伤,骨折

【功效】和胃止痛消肿排脓

【科属分类】川续断科

【拉丁文名】Radix Morinae Bulleyanae

【主治】胃脘疼痛;疮痈肿痛;化脓性创伤

【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3200-4000m的山坡草地。 2.生于海拔3400-4900m的山坡草地、灌丛、河谷砾石处。

【采收和储藏】6-7月采收,洗净,晒干。

【资源分布】1.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 2.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西藏等地。

【动植物形态】

1.刺续断 多年生草本,高20-50cm。茎单一或2-3分枝,上部疏被纵列柔毛。基生叶线状披针形,长10-20cm,宽0.5-1.2c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成鞘状抱茎,全缘,具疏刺毛,两面光滑,叶脉明显;茎生叶对生,2-4对,长圆状形至披针形,向上渐小,边缘具刺毛。花茎从基生叶旁生出;假头状花序顶生,直径3-5cm,含10-20朵花,枝下部近顶处的叶腋中间有少数花存在;总苞片卵形至卵圆形,边缘基部具硬刺;小总苞钟形,长8-10mm;花萼筒状,长7-9mm,裂口甚大,达花萼的一半,边缘具长柔毛及齿刺;花冠红色或紫色,直径7-9mm,不整齐,稍近左右对称,花冠管外弯,裂片5,倒心形,长3-4mm,先端凹陷;雄蕊4,二强,着生于花冠喉部;花柱高出雄蕊,柱头头状。瘦果柱形,长4-6mm,蓝褐色,被短毛,先端斜截形。花期6-8月,果期7-9月。

2.青海刺参 本种与刺续断的区别为:叶深裂几达中脉。花萼长10-15mm,萼裂片再2裂,或3裂成4-6小裂片,小裂片长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先端大部分具刺尖。花期6-8月,果期8-9月。

【药材基源】为川续断植物刺续断和青海刺参的全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g。外用:适量,研末撒布。

【出处】《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