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护理

来自医学百科

儿童的护理(nursing in infants and children),儿童时期有关防病治病、促进健康的卫生技术措施。包括治疗操作、一般护理、预防保健、喂养、心理卫生及教养等内容。儿童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或托幼机构,所以护理工作不单是儿科护士的责任,小儿的亲属、幼儿园保育人员和学校的教师,都要掌握儿童护理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如何判断儿童生长、发育是否正常,如何观察病情的轻重,分清什么情况下可以在家治疗,出现那些症状时应去医院治疗等。

儿童处于不断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与成人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差异表现在解剖生理免疫病理、心理等方面,各年龄组间也有很大差别,因此儿童护理要考虑到这些特点。

解剖生理方面

儿童骨骼柔软,富有弹性,不正确的体位或长期压迫易使骨骼变形。关节附近的韧带较松弛,有些关节的臼窝较浅,应避免牵拉或负重以免损伤,如4岁以下儿童桡骨头发育不全,环状韧带松弛,儿童上肢伸直,由成人牵拉步行时,若牵拉力量过大可引起桡骨头半脱位。儿童皮肤娇嫩,特别是婴儿,表皮角化层薄,容易脱落,因此皮肤易受损伤与感染。婴幼儿易患腹泻,臀部护理稍不慎,就会发生臀红。蚊虫叮咬后用手抓痒可致皮肤破损,破损的皮肤易感染。所以新生儿要每天洗澡。皮肤被蚊虫叮咬,可涂75%酒精,以止痒消炎。遇有皮肤感染应积极治疗。

儿童处于不断的生长发育阶段,营养需要相对比成人多,应按年龄及具体情况供给适当的饮食。供给过多的碳水化合物及脂肪,孩子就“虚胖”,到学龄期有可能成为肥胖儿。食品种类及形式宜多样化,按时进食,进食环境宜安静舒适, 1岁起应学习自食,饮食前要洗手,最好几个儿童同桌进食,进食时不要游戏笑闹,不应于进食时斥责儿童。不要让儿童养成挑食的习惯,儿童挑食拒食,不要诱迫或斥责,可移去食物,下次再给,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儿童睡眠时间比成人长,年龄越大睡眠时间减少。

幼儿好动,好奇心强,但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成人的监护,不能任其独自在室内、外玩耍。学龄期儿童无论在家庭或学校,都喜欢独立活动,此时期好胜心强,常不顾及安全,因此要将安全教育放在首位。

免疫方面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免疫功能不健全,对有些致病力较弱的细菌也有易感性。母体的抗体能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儿童生后最初几个月内较少患麻疹之类传染病。但几个月后这些母体抗体逐渐消失,对这些传染病的易感性增加。因此要接受有计划的免疫接种

病理方面

小儿疾病的种类、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与年龄关系密切。婴儿期最常见的贫血营养性贫血,多因喂养不当所致。最常见的疾病为呼吸道疾病如支气管肺炎;因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又常见高热惊厥。随年龄增大,与人群接触机会增多,痢疾肝炎腮腺炎消化道呼吸道传染病也日渐增多。婴幼儿时期有很多症状不典型,又不能用言语表达主诉、但病情变化急剧,因此,更需要仔细观察病情。小儿病情变化多端,治疗护理得当会很快转危为安,功能恢复迅速。如中毒性痢疾患儿经抢救在24小时后即可神志清醒,又如小儿骨折的愈合比成人快。有些乙型脑炎患儿,虽然有较严重的惊厥昏迷,但病情恢复半年后往往能恢复智力、体力功能。另一方面,病儿也可以猝然死亡,如婴儿猝死综合征及暴发型流行性脑膜炎等。

心理方面

护理过程中要注意儿童的心理活动。每个年龄阶段都有自己典型的心理特征。对儿童,尤其是医务人员对患儿,态度要和蔼耐心。用打骂、处罚等手段教育小儿,久之会造成小儿逆反心理,进一步也会造成小儿的各种心理障碍。

婴儿期感觉发育速度很快,而知觉发育较慢,当开始出现明显的注意力和初步的记忆能力时,而思维尚处于萌芽状态。婴儿的感知觉是通过摆弄玩具或使用物体发展的,因此要努力增加婴幼儿知觉的各种内容(如给有声音、色彩鲜艳的玩具),以促进智力发展。6~8个月以后的儿童会对外人产生疑惧,因此接触儿童时态度和蔼十分重要。幼儿期,特别是2岁以后,开始独立行走,双手开始能学会使用工具,开始学会以语言作为思想交流的工具。1岁以后儿童喜欢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太顺从成人,此时成人切忌使用请求的口吻,以免养成儿童抗拒的习惯。2~3岁后儿童即表现好奇心,亦表现自尊,怕羞,喜欢独自活动或找成人作伴。此时,成人应帮助儿童认识周围世界。

学龄前期,由于手的动作的发展,扩大了小儿的活动范围。他们对周围事物产生强烈的兴趣,好奇、好动又好问,喜欢模仿成人的举动,且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要求独自活动,但他们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有限,因此,常与愿望产生矛盾。游戏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形式,所以游戏是培养小儿智力、体力活动的最基本方式。学龄前儿童怕羞心理明显,作检查时应加注意。

学龄儿童入学后,以学习增加知识为主要活动内容。若因病不能上学,无论在家治疗还是住院,也要适当组织文化学习和游戏活动。

青春期的少年表现有强烈的自立要求和好胜心,同时也表现对异性的特殊兴趣。但常表现得很幼稚,行动上有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成人应特别关心和注意引导他们。要尊重他们的意见,但要予以正确的指导、监督,既要鼓励他们的独创性和自觉性,又要恰当地克服他们的盲目性、冲动性和依赖性。

小儿心理发育在乳儿期,幼儿期就要打好基础,学龄前期就要注意心理教育,到小学年龄期是一个大转折,进入学校后,能否与老师、家长沟通思想,这对成年后健康的心理状态起着奠基的作用。